第46章 皇上越来越高深莫测了
關燈
小
中
大
科舉是封建王朝曆來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而且這也是一條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讓普通百姓能夠實現階級晉升的通道。
所以,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對科舉都是異常的看重。
科舉出事,那絕對是大事。
而且這一次還是大明的首屆恩科,可謂幹系重大。
奉天殿。
文武百官依次站列,井然有序。
皇位上,朱元璋掃視了一眼衆臣,緩緩開口道:“說吧,到底怎麼回事?” 仍舊身居中書省宰相的李善長站了出來:“回皇上,事情是這樣的,本屆恩科放榜以後,本來沒什麼,但後來有考生發現,榜單上,六十四位進士,南方學子竟占了五十二位,北方學子僅為十二位,北方學子一下子不服了,認為大明本屆恩科存在徇私舞弊,取仕不公,于是北方學子們紛紛到午門擊鼓鳴冤,甚至當街攔住各大小官員喊冤,鬧得現在京師滿城風雨。
” “此事若是傳回北方各省,恐怕……” “恐怕什麼?”李善長話說到一半,朱元璋追問道。
“恐怕剛剛安定下來的北方各省會群情激奮,一個不好又再次動蕩起來,現在已經有這樣的聲音傳出,說……說咱大明隻有半壁的江山。
” “哼——” 朱元璋冷哼一聲,很顯然被最後這句話給激怒了。
不過深谙察言觀色的李善長卻沒有從皇上的臉色上看到震驚,一天之内發生了這麼大的事,不應該是震驚加憤怒嗎? 朱元璋當然不會震驚。
因為這本來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破綻。
如果按照原來曆史的軌迹,第一屆恩科并沒有出事,那要到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大明的第十屆恩科才出事,當時竟然整個榜單上無一北方學子,為有科舉以來所僅見,簡直是駭人聽聞,要說這其中沒有貓膩,估計都沒有人相信。
但偏偏其中就是查不出任何的問題。
這也直接讓朱元璋大開殺戒,以平複北方各省的躁動,釀成載入史冊的南北榜大案。
知道這一切的朱元璋,當然想着要去改變。
隻是沒想到,大明的第一次恩科就已經出現這樣的苗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後來的南北榜大案,并非偶然。
“宋濂。
”朱元璋直接點名本次恩科的主考官。
“臣在。
” 宋濂戰戰兢兢的站了出來。
“你作為本屆的主考官,有什麼要說的。
” “回皇上,臣主持此次恩科是皇上對臣的信任,也是臣的榮幸,臣無論是在考試環節還是評卷環節,都絕無徇私舞弊之行為,望皇上明察,臣願以臣的身家性命以及名節做擔保!” 宋濂盡可能的為自己辯解。
但是他心裡還是慌得很,因為他清楚的知道,本次恩科南北失衡的結果已經影響到了南北方的地域之争,這可是大事啊,會直接影響到大明統治的根基。
即便最終沒有查出什麼,皇上恐怕也要給北方學子一個交代,而這個交代最好的便是主考官的項上人頭了。
他已經這個年紀了,他可以背鍋可以死,但他怕自己的名節因此毀于一旦,甚至會影響他的後世子孫。
這個時候,劉基站了出來: “皇上,宋大人素有清名,而且還是諸皇子的五經之師,如他所言,皇上讓他主持大明的首屆恩科,這是他莫大的榮幸,他完全沒有理由冒着巨大的風險去徇私舞弊。
” 胡惟庸也站了出來: “劉大人,你可以相信宋大人,我也可以相信宋大人,但是那北方學子呢?他們能夠憑你一句宋大人素有清名,就會接受本次恩科的結果嗎?” 劉基看向胡惟庸:“胡大人,那你說怎麼辦?” 胡惟庸顯然是有備而來,道:“想要證明宋大人無徇私舞弊之行為,一定要拿出證據來,而最好的證據便是考生試卷,那何不将考卷公布于衆,讓考生和公衆來品評,若大家都覺得宋大人的評卷沒有問題,那事态不就平息了嗎?” “笑話!” 劉基卻是不屑的輕哼了一聲:“古語有雲,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誰都覺得自己文章好,讓考生和公衆來品評科舉試卷,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胡惟庸也是寸步不讓:“劉大人,既然這不行那不行,那你且來說說怎麼辦?” 劉基顯然剛剛也在急速的思考,此刻也是不假思索的回道:“胡大人剛剛也說了,現在最好的證據是考卷,讓考生和公衆品評,還不如讓在場的百官來品評,在場百官都是滿腹經綸之士,品評考生的文章絕對沒有問題,以防萬一,每人在品評的時候,都必須寫下批語,講明為何要選中此篇文章,最終将百官評選的試卷和宋大人他們評選的一對比,不就知道宋大人在評選的時候,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之行為了嗎?” “呵呵——” 胡惟庸輕笑兩聲,道:“劉大人啊劉大人,我看你還是沒有搞清楚此次事件的重點所在,重點是宋大人徇私舞弊與否嗎?重點是如何平息北方學子的怨憤,避免事态擴大至北方各省,就算你證明了宋大人沒有徇私舞弊,那能平息北方學子的怨憤嗎?他們到時候會說朝廷串通一氣,民怨隻會更加沸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雙方各執一詞,争吵不休。
一旁的百官聽着,也都是議論紛紛,有支持胡惟庸的,有支持劉基的,形成了兩派。
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吵作一團。
“好了,都給咱安靜下來。
”一直都在靜靜聽着的朱元璋終于出聲。
奉天殿終于重新安靜了下來,注意力重新回到皇上的身上,現在就看皇上怎麼定奪了。
朱元璋倒是比所有人都淡定。
“要不,你們聽聽咱得辦法?” 皇上有辦法? 百官都是微微一怔,他們覺得胡惟庸和劉基兩人德邦争論都已經把整件事件說透了,無論是哪種辦法,都
而且這也是一條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讓普通百姓能夠實現階級晉升的通道。
所以,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對科舉都是異常的看重。
科舉出事,那絕對是大事。
而且這一次還是大明的首屆恩科,可謂幹系重大。
奉天殿。
文武百官依次站列,井然有序。
皇位上,朱元璋掃視了一眼衆臣,緩緩開口道:“說吧,到底怎麼回事?” 仍舊身居中書省宰相的李善長站了出來:“回皇上,事情是這樣的,本屆恩科放榜以後,本來沒什麼,但後來有考生發現,榜單上,六十四位進士,南方學子竟占了五十二位,北方學子僅為十二位,北方學子一下子不服了,認為大明本屆恩科存在徇私舞弊,取仕不公,于是北方學子們紛紛到午門擊鼓鳴冤,甚至當街攔住各大小官員喊冤,鬧得現在京師滿城風雨。
” “此事若是傳回北方各省,恐怕……” “恐怕什麼?”李善長話說到一半,朱元璋追問道。
“恐怕剛剛安定下來的北方各省會群情激奮,一個不好又再次動蕩起來,現在已經有這樣的聲音傳出,說……說咱大明隻有半壁的江山。
” “哼——” 朱元璋冷哼一聲,很顯然被最後這句話給激怒了。
不過深谙察言觀色的李善長卻沒有從皇上的臉色上看到震驚,一天之内發生了這麼大的事,不應該是震驚加憤怒嗎? 朱元璋當然不會震驚。
因為這本來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破綻。
如果按照原來曆史的軌迹,第一屆恩科并沒有出事,那要到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大明的第十屆恩科才出事,當時竟然整個榜單上無一北方學子,為有科舉以來所僅見,簡直是駭人聽聞,要說這其中沒有貓膩,估計都沒有人相信。
但偏偏其中就是查不出任何的問題。
這也直接讓朱元璋大開殺戒,以平複北方各省的躁動,釀成載入史冊的南北榜大案。
知道這一切的朱元璋,當然想着要去改變。
隻是沒想到,大明的第一次恩科就已經出現這樣的苗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後來的南北榜大案,并非偶然。
“宋濂。
”朱元璋直接點名本次恩科的主考官。
“臣在。
” 宋濂戰戰兢兢的站了出來。
“你作為本屆的主考官,有什麼要說的。
” “回皇上,臣主持此次恩科是皇上對臣的信任,也是臣的榮幸,臣無論是在考試環節還是評卷環節,都絕無徇私舞弊之行為,望皇上明察,臣願以臣的身家性命以及名節做擔保!” 宋濂盡可能的為自己辯解。
但是他心裡還是慌得很,因為他清楚的知道,本次恩科南北失衡的結果已經影響到了南北方的地域之争,這可是大事啊,會直接影響到大明統治的根基。
即便最終沒有查出什麼,皇上恐怕也要給北方學子一個交代,而這個交代最好的便是主考官的項上人頭了。
他已經這個年紀了,他可以背鍋可以死,但他怕自己的名節因此毀于一旦,甚至會影響他的後世子孫。
這個時候,劉基站了出來: “皇上,宋大人素有清名,而且還是諸皇子的五經之師,如他所言,皇上讓他主持大明的首屆恩科,這是他莫大的榮幸,他完全沒有理由冒着巨大的風險去徇私舞弊。
” 胡惟庸也站了出來: “劉大人,你可以相信宋大人,我也可以相信宋大人,但是那北方學子呢?他們能夠憑你一句宋大人素有清名,就會接受本次恩科的結果嗎?” 劉基看向胡惟庸:“胡大人,那你說怎麼辦?” 胡惟庸顯然是有備而來,道:“想要證明宋大人無徇私舞弊之行為,一定要拿出證據來,而最好的證據便是考生試卷,那何不将考卷公布于衆,讓考生和公衆來品評,若大家都覺得宋大人的評卷沒有問題,那事态不就平息了嗎?” “笑話!” 劉基卻是不屑的輕哼了一聲:“古語有雲,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誰都覺得自己文章好,讓考生和公衆來品評科舉試卷,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胡惟庸也是寸步不讓:“劉大人,既然這不行那不行,那你且來說說怎麼辦?” 劉基顯然剛剛也在急速的思考,此刻也是不假思索的回道:“胡大人剛剛也說了,現在最好的證據是考卷,讓考生和公衆品評,還不如讓在場的百官來品評,在場百官都是滿腹經綸之士,品評考生的文章絕對沒有問題,以防萬一,每人在品評的時候,都必須寫下批語,講明為何要選中此篇文章,最終将百官評選的試卷和宋大人他們評選的一對比,不就知道宋大人在評選的時候,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之行為了嗎?” “呵呵——” 胡惟庸輕笑兩聲,道:“劉大人啊劉大人,我看你還是沒有搞清楚此次事件的重點所在,重點是宋大人徇私舞弊與否嗎?重點是如何平息北方學子的怨憤,避免事态擴大至北方各省,就算你證明了宋大人沒有徇私舞弊,那能平息北方學子的怨憤嗎?他們到時候會說朝廷串通一氣,民怨隻會更加沸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雙方各執一詞,争吵不休。
一旁的百官聽着,也都是議論紛紛,有支持胡惟庸的,有支持劉基的,形成了兩派。
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吵作一團。
“好了,都給咱安靜下來。
”一直都在靜靜聽着的朱元璋終于出聲。
奉天殿終于重新安靜了下來,注意力重新回到皇上的身上,現在就看皇上怎麼定奪了。
朱元璋倒是比所有人都淡定。
“要不,你們聽聽咱得辦法?” 皇上有辦法? 百官都是微微一怔,他們覺得胡惟庸和劉基兩人德邦争論都已經把整件事件說透了,無論是哪種辦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