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春上月

關燈
    天剛亮,到處都響起了鞭炮聲,迎春接福,開門大吉!四海同春,财源廣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

    廣播站裡也傳出了悅耳的音樂聲,放紅歌,念賀信,到處充滿着拜年聲。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新的時代開始了。

    春節早晨第一餐飯也有講究,雞蛋醪糟湯圓,雞蛋是自家的,醪糟酒是奶奶親手蒸的,湯圓是今産的大米糯米做的,紅糖是憑糖票買的。

    這裡一切皆原創,自己動手自己吃,當時沒有市場經濟,自己不會做的話隻能望着别人吃。

     左鄰右舍就相互學習交流,不會的跟着會的學,小孩跟着大人學,農村人動手能力強,也是給逼出來的,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

    川北人的飲食習慣以大米為主,面條也經常吃。

    其它的一些食品制作都得另外學習,炸麻花,炸酥肉,做鍋盔,做餃子,蒸包子,饅頭,麥芽糖這些都得另外學習。

    勞動人民都很聰明,上手都很快。

    一兩次就會自己操作了。

     吃完醪糟湯圓,大家穿上新衣新鞋都到處走走,相互串門拜年。

    各自口袋裡有花生瓜子糖,大人們見了面相互敬煙,孩子們見了面相互敬零食,瓜子,花生米,大家一起玩耍,樂呵呵的。

    有的打撲克,有的打川牌,當時還沒有麻将(準确的說是完全禁止了),孩子們跳繩,老鷹抓小雞遊戲,還有的玩丢手絹遊戲。

    最熱鬧的就要數蕩秋千了,蕩秋千比較刺激,大人小孩均可玩,有一點心驚肉跳的感覺。

     秋千選在兩棵李子樹下,李子樹雜木,韌性好,不易斷,在兩棵對上拴一麻繩,下面綁上小木闆,這簡易秋千就成了。

    秋千耐用,好玩,給童年的小夥伴們帶來了無限快樂。

     初一不出門,就是初一不走親戚,就附近走一走,轉一轉。

    初二拜媒人,初二這天指剛結婚的夫妻要去拜謝媒婆,拿上臘肉,煙酒糖,去感謝媒婆。

    媒婆是指在婚姻中的介紹人,不一定是女的,也有男的。

    媒婆一般都能說會道,善于找出對方的優點,也善于觀察,男女雙方基本般配,加上媒婆口若懸河,一陣語言藝術加工,稍做誇贊,這事十有八九就成了。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絕大多數人的通稱。

    早栽秧,早打谷,早生兒子,早享福。

    雖然是農耕文明的俗語,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真理! 二姑也是到了結婚的年齡了,也有媒婆來做介紹,說那小夥了人很精神,能說會道,他有兩兄弟,哥哥是某森工局工人,砍樹子的伐木工。

    他姐已結婚,目前隻有他單身,和母親一起生活,他父親幾年前去世,聽說被狗咬了,得了狂犬病,去世時非常痛苦。

    小夥子是生産隊的勞動積極分子,學習毛選标兵,什麼老三篇倒背如流,是生産隊的榜樣! 經媒人溝通,媒人引薦下,雙方見了個面,這些事都是頭一回,見面後雙方得當面表意見,當地的規矩是這樣,沒對上眼不同意可以溜走,找借口走人。

    如果看對了眼(第一印象好),再進行下一步,當時那小夥子,年輕高挑帥氣,比二姑大五歲,當時已屬大齡青年。

    二姑高挑俊美,臉圓長,稍帶瓜子臉,哪個男生見了都喜歡。

    見面聊了一會兒天,擺談了各自生産隊的情況,就在媒人家裡吃了午飯,過年什麼東西都有,也就便當。

    下午各自回家,安排後面的事!大松剛滿一歲,大人走哪裡也都順便背上他,他坐在背簍裡一蹦一蹦的非常高興。

    這次見面男方就母子兩人,女方有二姑,奶奶,母親背上大松,初次見面人多不尴尬。

    下一步就是看人戶的事,看人戶是川北男女相親的一種習俗,也是結婚前必不可少的流程。

    所謂看人戶,就是女方到男方家去考察一下,女方到男方去的人大都是女孩子的親戚和長輩,一般都是女同志,如女孩子的母親,嫂子,嬸子,舅母,舅娘等,一般至少五六人,多者十幾人。

    也是一個非常莊重的儀式和流程。

     沒人也十分會安排事情,也就趁熱打鐵,經雙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