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辞旧迎新
關燈
小
中
大
除夕的頭天晚上,家人們都做好了準備,取下挂在高處的臘肉,用熱水洗淨,開始提前制作第二天的美食,提喻頭天制作,第二天就沒有那麼忙。
大松爸爸也得幫忙,特别是豬腳,得用大刀或斧子砍,才能成為小塊,不然不好下鍋,現在當然有專業工具,什麼都不是問題。
是隻有煤油燈連電都沒有,更不要說什麼現代工具,農耕生活,有金屬工具已是現代化。
切好的肉洗淨,放進鍋裡,加上蘿蔔夾海帶,就用火開始炖煮。
反正也是準備過年了,大家也就沒有這麼早睡,先将水燒開,然後用小火慢慢炖,鍋裡咕噜咕噜的冒出熱氣騰騰的香味。
用柴火竈炖肉,味道就是香,一般的一大鍋肉要炖3到4個小時,晚上十點多才開始熄火,這樣做好的肉放在第二天,味道更好。
這是大家長期生活總結的經驗。
頭天晚上隻要将這些炖肉安排好了,除夕當天就輕松多了。
接近過年了,晚上的夜晚沒有這麼靜悄悄的了,不時從遠方傳出來零星的鞭炮聲,有人在提前體驗過年的味道了。
特别是一些小孩子,早早的就盼望過年。
大人在廚房裡燒火煮肉,大松也就在旁邊一起玩,在那裡烤火,幺姑就教大松一些鄉村兒歌。
“鴉雀雀,闆闆梭,娃兒娘,蒸馍馍,馍馍香,買生姜,生姜辣,買黃蠟,黃蠟苦,買雞母,雞母咯,買牛角,牛角尖,飛上天,天有高,買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過年…”這些兒歌也不知道講的什麼内容,但是朗朗上口。
大松咩上兩遍就會背了。
一邊煮肉,一邊聽幺姑教她唱兒歌,大松的睡意一點沒有。
這也可能是肉香的緣故吧。
俗話說得好,想吃油渣鍋邊轉,可能講的就是這個場景。
大松爸爸也準備了第二天的東西,将買回的草紙裁好,香蠟分好,除夕的上午要去敬祖先用,這個是傳統也是文化,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敬。
忙了一夜,把這些東西收拾好,已經是半夜了,大家就早點休息了。
除夕到正月初六,生産隊是不幹活的,相當于現在的春節長假,反正每個生産隊自己安排,有的初八出工,有的初九出工,各生産小隊隊長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
除夕的上午,大松爸爸去找人寫了對聯,這個寫對聯的,可是民間高手寫的一手好毛筆字,與大松家相隔幾塊地的距離,就是近鄰,這鄰居可是這裡最有名的秀才,名字就叫秀才,姓鐘,本名叫秀才,外号也叫秀才,過去在縣辦公室做過文書,後來陰差陽錯當了農民,由于一手漂亮字,很多宣傳欄的字全由他書寫,其實他就是一鄉土書法家,一顆耀眼的明珠在鄉土中閃閃發光。
作為一個文人,周圍四鄰結婚酒宴一般都請他主持,婚聯也是由他書寫,是附近的一名人,當時沒有互聯網,如果有他一定是網紅。
兩張紅紙,寫了幾幅新春對聯,當時的人樸實也不收什麼錢,發兩隻香煙就辦成了。
午飯前家裡的男士先去墳頭祭祀先人,女士們要忙廚房。
先擺好貢品,刀頭,肉食,水果,美酒,開始燒紙錢,化冥币,點上香蠟,鞠躬跪拜,作揖,當然也可以在先人面前許願,保佑後輩兒孫四季平安,興旺發達,人丁興旺。
挨個拜祭完畢,返回家吃飯,肉食珍貴帶回家,美酒倒入火中讓先人暢飲。
敬先人的肉食不能直接吃,要拿回家加熱後再吃,老人說吃了會打瞌睡,這可能是騙人的,肉食貴重可能是怕偷吃而編造的一個美麗謊言。
不管怎樣心理明白就行。
川北人過年在除夕中午,全家團員,飯前鳴放鞭炮,示意大家開團員飯了,非自家人不得打擾,這是規矩也是習俗,寓意過一個安靜祥和的年,外人也知道這規矩,不會冒然打擾,否則是找不自在,團年飯一般都比平時午飯早,目的是避免人打擾,如有事情要班,下午兩點以後一切照常。
團年飯很豐盛,炖豬蹄,蒜苗炒臘肉,糍粑,蝦片,炖雞,炖鴨,均上桌,當然少不了水煮魚,暗示年年有餘,吉慶有餘,大松坐在太師椅上,椅上加一木闆,正合适,跟爺爺坐一方,大松自已用勺子吃飯,大人們給大松挑小塊肉,大松吃得開開心,也是大松生日,大家更高興,大人們當然先飲酒,也用筷子沾一點給大松嘗一嘗,大松感覺辣,大人們哈哈大笑,弟弟還小,大人們就給他喂肉喂飯,過年的飯菜香,弟弟也吃得津津有味。
過年都是自家人,吃飯時間也就半小時。
午飯後就開始貼對聯,貼春聯,迎新春,大紅的對聯張貼出來就給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氣,有了春聯就有了年的味道。
爆竹聲聲辭舊歲 梅花朵朵迎新春橫批:迎春接福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豔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 各家各戶大紅對聯門上挂,七字春聯,九字春聯,小的五字春聯,不論春聯大小,長短,總之就是樂呵,喜慶,讓人振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貼完春聯,在打掃一下衛生,因為除夕除舊,把所有的垃圾舊的都清除,春節第一天是不倒垃圾的,隻進不出,民間講究的東西挺多的。
下午趁着天氣好,大家也就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
難得幾天閑暇時間,看看自己平時種出莊稼的長勢,去山梁上轉一轉,欣賞欣賞這除夕的美景。
小麥,油菜長勢特好,綠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苗也有一米多高,油菜花己經含苞待放,年頭到年尾,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人們自己的成績寫在這冒油的土地上,隻等時季一到,将大有收獲,一想到收獲的季節,心裡倍感欣慰。
爸爸頂着大松,走過廟子田,三節田,過路地,斜坡地,青岩田,青崗林田,走到大石包,這一路全是莊稼地在生産隊的半山腰,走這一路,整過生産隊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山灣堰塘波光粼粼,冬水田面映着下午的陽
大松爸爸也得幫忙,特别是豬腳,得用大刀或斧子砍,才能成為小塊,不然不好下鍋,現在當然有專業工具,什麼都不是問題。
是隻有煤油燈連電都沒有,更不要說什麼現代工具,農耕生活,有金屬工具已是現代化。
切好的肉洗淨,放進鍋裡,加上蘿蔔夾海帶,就用火開始炖煮。
反正也是準備過年了,大家也就沒有這麼早睡,先将水燒開,然後用小火慢慢炖,鍋裡咕噜咕噜的冒出熱氣騰騰的香味。
用柴火竈炖肉,味道就是香,一般的一大鍋肉要炖3到4個小時,晚上十點多才開始熄火,這樣做好的肉放在第二天,味道更好。
這是大家長期生活總結的經驗。
頭天晚上隻要将這些炖肉安排好了,除夕當天就輕松多了。
接近過年了,晚上的夜晚沒有這麼靜悄悄的了,不時從遠方傳出來零星的鞭炮聲,有人在提前體驗過年的味道了。
特别是一些小孩子,早早的就盼望過年。
大人在廚房裡燒火煮肉,大松也就在旁邊一起玩,在那裡烤火,幺姑就教大松一些鄉村兒歌。
“鴉雀雀,闆闆梭,娃兒娘,蒸馍馍,馍馍香,買生姜,生姜辣,買黃蠟,黃蠟苦,買雞母,雞母咯,買牛角,牛角尖,飛上天,天有高,買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過年…”這些兒歌也不知道講的什麼内容,但是朗朗上口。
大松咩上兩遍就會背了。
一邊煮肉,一邊聽幺姑教她唱兒歌,大松的睡意一點沒有。
這也可能是肉香的緣故吧。
俗話說得好,想吃油渣鍋邊轉,可能講的就是這個場景。
大松爸爸也準備了第二天的東西,将買回的草紙裁好,香蠟分好,除夕的上午要去敬祖先用,這個是傳統也是文化,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敬。
忙了一夜,把這些東西收拾好,已經是半夜了,大家就早點休息了。
除夕到正月初六,生産隊是不幹活的,相當于現在的春節長假,反正每個生産隊自己安排,有的初八出工,有的初九出工,各生産小隊隊長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
除夕的上午,大松爸爸去找人寫了對聯,這個寫對聯的,可是民間高手寫的一手好毛筆字,與大松家相隔幾塊地的距離,就是近鄰,這鄰居可是這裡最有名的秀才,名字就叫秀才,姓鐘,本名叫秀才,外号也叫秀才,過去在縣辦公室做過文書,後來陰差陽錯當了農民,由于一手漂亮字,很多宣傳欄的字全由他書寫,其實他就是一鄉土書法家,一顆耀眼的明珠在鄉土中閃閃發光。
作為一個文人,周圍四鄰結婚酒宴一般都請他主持,婚聯也是由他書寫,是附近的一名人,當時沒有互聯網,如果有他一定是網紅。
兩張紅紙,寫了幾幅新春對聯,當時的人樸實也不收什麼錢,發兩隻香煙就辦成了。
午飯前家裡的男士先去墳頭祭祀先人,女士們要忙廚房。
先擺好貢品,刀頭,肉食,水果,美酒,開始燒紙錢,化冥币,點上香蠟,鞠躬跪拜,作揖,當然也可以在先人面前許願,保佑後輩兒孫四季平安,興旺發達,人丁興旺。
挨個拜祭完畢,返回家吃飯,肉食珍貴帶回家,美酒倒入火中讓先人暢飲。
敬先人的肉食不能直接吃,要拿回家加熱後再吃,老人說吃了會打瞌睡,這可能是騙人的,肉食貴重可能是怕偷吃而編造的一個美麗謊言。
不管怎樣心理明白就行。
川北人過年在除夕中午,全家團員,飯前鳴放鞭炮,示意大家開團員飯了,非自家人不得打擾,這是規矩也是習俗,寓意過一個安靜祥和的年,外人也知道這規矩,不會冒然打擾,否則是找不自在,團年飯一般都比平時午飯早,目的是避免人打擾,如有事情要班,下午兩點以後一切照常。
團年飯很豐盛,炖豬蹄,蒜苗炒臘肉,糍粑,蝦片,炖雞,炖鴨,均上桌,當然少不了水煮魚,暗示年年有餘,吉慶有餘,大松坐在太師椅上,椅上加一木闆,正合适,跟爺爺坐一方,大松自已用勺子吃飯,大人們給大松挑小塊肉,大松吃得開開心,也是大松生日,大家更高興,大人們當然先飲酒,也用筷子沾一點給大松嘗一嘗,大松感覺辣,大人們哈哈大笑,弟弟還小,大人們就給他喂肉喂飯,過年的飯菜香,弟弟也吃得津津有味。
過年都是自家人,吃飯時間也就半小時。
午飯後就開始貼對聯,貼春聯,迎新春,大紅的對聯張貼出來就給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氣,有了春聯就有了年的味道。
爆竹聲聲辭舊歲 梅花朵朵迎新春橫批:迎春接福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豔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 各家各戶大紅對聯門上挂,七字春聯,九字春聯,小的五字春聯,不論春聯大小,長短,總之就是樂呵,喜慶,讓人振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貼完春聯,在打掃一下衛生,因為除夕除舊,把所有的垃圾舊的都清除,春節第一天是不倒垃圾的,隻進不出,民間講究的東西挺多的。
下午趁着天氣好,大家也就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
難得幾天閑暇時間,看看自己平時種出莊稼的長勢,去山梁上轉一轉,欣賞欣賞這除夕的美景。
小麥,油菜長勢特好,綠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苗也有一米多高,油菜花己經含苞待放,年頭到年尾,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人們自己的成績寫在這冒油的土地上,隻等時季一到,将大有收獲,一想到收獲的季節,心裡倍感欣慰。
爸爸頂着大松,走過廟子田,三節田,過路地,斜坡地,青岩田,青崗林田,走到大石包,這一路全是莊稼地在生産隊的半山腰,走這一路,整過生産隊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山灣堰塘波光粼粼,冬水田面映着下午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