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露天电影
關燈
小
中
大
幾天前就知道了縣電影隊要來大平學校給大平人民放一場電影,社員們非常高興,大家互相奔走相告,相互傳達影訊,這在當時來說算是大型娛樂活動,村民們也很期待,下午四點多就做好了晚飯,提前吃夜飯就去學校操場占位置。
縣電影隊的工作人員也很積極,四點鐘就在學校籃球場架好了放映設備,設備也簡單,剛好兩擔,一擔發電機,山東産的,大家叫它電鍋,也叫鍋爐,一擔影片,一場露天電影通常放兩部影片,有時還在放映前放一部新聞簡報,大約半小時,正片90分鐘每部電影,一場電影放映時間通常4小時,晚上7點半開始,夜晚11點半結束,通常都是這時間段。
這些放映設備從縣電影隊到大平公社大概有15公裡,這15公裡全是靠人工搬運,每次公社辦公室接到電影隊的電話,這邊就派兩個年輕人體力好的到縣電影隊搬運放映設備,當時全靠人挑,因為沒有班車,更沒有其他汽車,自行車也非常少,一路全靠步行,早晨一大早去,下午三四點鐘就挑回來了,這台設備有輕有重,兩個人輪流單挑,走上一段路,大家能換一次,這樣就比較輕松。
當時放映員是縣電影隊的唐林先生,他是縣電影隊的老放映員,這邊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外号,叫唐電影。
電影每一個月都要來大平公社放映一次露天電影,當時很多鄉鎮很多公社都沒有電影機,縣電影隊有一個放映班,大概有十來部放映機,專門下鄉去放電影,也就是說的文化下鄉,全縣有100多個公社,這十個放映隊就是包片,在這個片區循環放映,當時也沒有什麼新奇的玩意兒,看電影,那就是最大的樂趣,最好的娛樂。
每一次來,他們就早早的把場地布置好,下午四點鐘就挂好了銀幕,銀幕是白布兩邊用竹竿豎起來,大概有六米多高,放映機架在離銀幕50米遠的地方,他們吃飯是在供銷社食堂住,住在供銷社旅館。
下午四點鐘挂好銀幕,實際也是打廣告,大家今天晚上這裡有電影放。
孩子們在學校讀書,下午五點半放學,放了學都急急忙忙跑回家先吃完飯,最後又回到學校看電影,他們下課的時候就将自己的凳子放在了操場上,占好了最好的位置,全鄉有一萬人左右,但是愛看電影的少不了40%的人,也就是說有4000人左右,操場上一時半會兒也坐不下,小山坡上,半坡上,銀幕背面的菜地裡都站滿了人。
這是太平觀第一次曆史上放電影,也是第一次放露天電影,看的人當然就特别多。
觀衆從四面八方來到操場上,下午六點多七點,操場上就站滿了早到的人,來晚了的就隻有站在菜地裡和小山坡上,露天電影因為是免費的,所以還是有人看,看的人也不少。
放電影的基本上是兩個人,一個師傅,一個徒弟,師徒二人配合的非常默契,放完一卷影片接着上,另外一卷影片把放完的影片又趕快倒片,倒片也是用手工倒片,倒好的膠片又放回電影包裝箱裡,下一次放映直接拿出來就可以放映了,節省時間。
一般六點半開始放音樂,電影隊的音響聲音大,幾裡外都能聽見,人們聽到音樂,就知道很快就要放電影了,大家提前忙完自己的事,可以早一點到場,放映隊也很人性化,先放一些新聞簡報,或者科教片,一般一卷膠片半小時長度,播完再放正片,主要是等遲到者。
有時公社幹部還利用放電影的時間開半小時廣播會,做好農業生産安排,娛樂時間也不忘本職工作,那個時候的幹部也是很操心的。
正片開始了,場上鴉雀無聲,隻聽見電影機旋轉聲和喇叭裡傳出的電影配音。
黑白影片,北京電影制片廠,巜小兵張嘎》,抗日戰鬥故事片,很吸引眼球,打仗的,社員們就是愛看打仗的,劃分劇中人物也很簡單,好人,壞人,敵人,解放軍,特務,漢奸,共産黨打國民黨,故事情節,人物描寫,角色分工就這幾樣,既簡單又直接,便于記憶。
大家聊觀後感一聽就知道講的誰誰誰?一部《小兵張嘎》這部電影也很精彩,特别是一些學生看了興奮得不得了,發現自己就好像是當年那個嘎子哥。
另一部巜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說兩姐妹放羊的事,保護集體财産。
這裡是頭一次放電影,大松爸爸也背着大松一起去看電影,媽媽也去了,弟弟小放在家裡奶奶看管。
因為是冬天,大人給大松穿得厚厚的,帶上棉帽子,披上披衣(兒童披風),大松坐在夾背裡,大松快三歲了,兒童背簍太小坐不不了,夾背雙層不透風,不會凍腳。
爸爸媽媽和大松一起去看電影,到了學校操場,早就人山人海,喇叭裡播放着革命歌曲,音量很大,幾裡外都能聽見,音樂很優美,還有不少學生跟着唱。
電影機的燈光投放在銀幕上,整個操場亮如白晝,觀衆們發出驚叫的聲音,頭一次見這個東西,一驚一咋很是正常。
作為一部抗日兒童電影,《小兵張嘎》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崔嵬、歐陽紅櫻執導,安吉斯、張瑩、張平、于紹康等主演,1963年上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
縣電影隊的工作人員也很積極,四點鐘就在學校籃球場架好了放映設備,設備也簡單,剛好兩擔,一擔發電機,山東産的,大家叫它電鍋,也叫鍋爐,一擔影片,一場露天電影通常放兩部影片,有時還在放映前放一部新聞簡報,大約半小時,正片90分鐘每部電影,一場電影放映時間通常4小時,晚上7點半開始,夜晚11點半結束,通常都是這時間段。
這些放映設備從縣電影隊到大平公社大概有15公裡,這15公裡全是靠人工搬運,每次公社辦公室接到電影隊的電話,這邊就派兩個年輕人體力好的到縣電影隊搬運放映設備,當時全靠人挑,因為沒有班車,更沒有其他汽車,自行車也非常少,一路全靠步行,早晨一大早去,下午三四點鐘就挑回來了,這台設備有輕有重,兩個人輪流單挑,走上一段路,大家能換一次,這樣就比較輕松。
當時放映員是縣電影隊的唐林先生,他是縣電影隊的老放映員,這邊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外号,叫唐電影。
電影每一個月都要來大平公社放映一次露天電影,當時很多鄉鎮很多公社都沒有電影機,縣電影隊有一個放映班,大概有十來部放映機,專門下鄉去放電影,也就是說的文化下鄉,全縣有100多個公社,這十個放映隊就是包片,在這個片區循環放映,當時也沒有什麼新奇的玩意兒,看電影,那就是最大的樂趣,最好的娛樂。
每一次來,他們就早早的把場地布置好,下午四點鐘就挂好了銀幕,銀幕是白布兩邊用竹竿豎起來,大概有六米多高,放映機架在離銀幕50米遠的地方,他們吃飯是在供銷社食堂住,住在供銷社旅館。
下午四點鐘挂好銀幕,實際也是打廣告,大家今天晚上這裡有電影放。
孩子們在學校讀書,下午五點半放學,放了學都急急忙忙跑回家先吃完飯,最後又回到學校看電影,他們下課的時候就将自己的凳子放在了操場上,占好了最好的位置,全鄉有一萬人左右,但是愛看電影的少不了40%的人,也就是說有4000人左右,操場上一時半會兒也坐不下,小山坡上,半坡上,銀幕背面的菜地裡都站滿了人。
這是太平觀第一次曆史上放電影,也是第一次放露天電影,看的人當然就特别多。
觀衆從四面八方來到操場上,下午六點多七點,操場上就站滿了早到的人,來晚了的就隻有站在菜地裡和小山坡上,露天電影因為是免費的,所以還是有人看,看的人也不少。
放電影的基本上是兩個人,一個師傅,一個徒弟,師徒二人配合的非常默契,放完一卷影片接着上,另外一卷影片把放完的影片又趕快倒片,倒片也是用手工倒片,倒好的膠片又放回電影包裝箱裡,下一次放映直接拿出來就可以放映了,節省時間。
一般六點半開始放音樂,電影隊的音響聲音大,幾裡外都能聽見,人們聽到音樂,就知道很快就要放電影了,大家提前忙完自己的事,可以早一點到場,放映隊也很人性化,先放一些新聞簡報,或者科教片,一般一卷膠片半小時長度,播完再放正片,主要是等遲到者。
有時公社幹部還利用放電影的時間開半小時廣播會,做好農業生産安排,娛樂時間也不忘本職工作,那個時候的幹部也是很操心的。
正片開始了,場上鴉雀無聲,隻聽見電影機旋轉聲和喇叭裡傳出的電影配音。
黑白影片,北京電影制片廠,巜小兵張嘎》,抗日戰鬥故事片,很吸引眼球,打仗的,社員們就是愛看打仗的,劃分劇中人物也很簡單,好人,壞人,敵人,解放軍,特務,漢奸,共産黨打國民黨,故事情節,人物描寫,角色分工就這幾樣,既簡單又直接,便于記憶。
大家聊觀後感一聽就知道講的誰誰誰?一部《小兵張嘎》這部電影也很精彩,特别是一些學生看了興奮得不得了,發現自己就好像是當年那個嘎子哥。
另一部巜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說兩姐妹放羊的事,保護集體财産。
這裡是頭一次放電影,大松爸爸也背着大松一起去看電影,媽媽也去了,弟弟小放在家裡奶奶看管。
因為是冬天,大人給大松穿得厚厚的,帶上棉帽子,披上披衣(兒童披風),大松坐在夾背裡,大松快三歲了,兒童背簍太小坐不不了,夾背雙層不透風,不會凍腳。
爸爸媽媽和大松一起去看電影,到了學校操場,早就人山人海,喇叭裡播放着革命歌曲,音量很大,幾裡外都能聽見,音樂很優美,還有不少學生跟着唱。
電影機的燈光投放在銀幕上,整個操場亮如白晝,觀衆們發出驚叫的聲音,頭一次見這個東西,一驚一咋很是正常。
作為一部抗日兒童電影,《小兵張嘎》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崔嵬、歐陽紅櫻執導,安吉斯、張瑩、張平、于紹康等主演,1963年上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