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中秋月儿圆

關燈
    暑假即将結束,快開學了,貪玩的孩子們也不見了蹤影,都在家裡急急忙忙的趕作業,開學了才能向老師交差。

    孩子們規矩了,大人少操不少心,為了趕作業,午飯都顧不得吃,倒是很認真的樣子。

    玩伴們寫作業,大松也隻有在一旁看他們寫字,一副很認真的樣子,隻知道看書上的圖片,看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

    作業做累了就跟他們一起畫娃兒(就是畫畫)。

    大松讓他們一教很容易上手,紅旗,五角星,天安門,這都是他們畫畫的對象。

    大松上手很快,畫得有模有樣。

    把畫好的圖片交給弟弟玩。

    孩子們畫得勁興,把寫作業的本當圖畫本用了,畫上雞鴨魚,房屋之類的,要寫作業時沒本了,這下麻煩了,大人發火了甚至還挨打,買一個本要6分錢,損失一個雞蛋,而且還不容易買到,有時就隻有買兩張白紙回來自己訂,白紙0.11元每張,養蠶的紙6分錢一張,家長們往往賣6分的蠶紙來訂作業本。

    那是真的貧困。

    貧困到現在的人是不敢想象的。

     開學了,同學們背起書包高高興興的到學校去了,有的去了鄉小,有的去了村小,太平村小有兩個班,公社學校有8個班!其它各村每村有兩個班!人數真不少啊。

    那個時期的學齡兒童年年在增長,根本不缺生源,缺的是教育資源。

    校園裡又恢複了往日的喧嚣。

    教室裡書聲琅琅,綠茵場上你追我趕,好一幅青春活力的畫卷。

     白露節一到,氣溫也明顯發生變化,早晚有點涼爽很舒服,隻是中午時分還真有點熱,有早穿棉襖午穿紗的感覺,晝夜溫差大。

    高梁寺上的水稻收得晚一些,上面溫度相對低一點,還沒有完全變黃,氣溫适中已經有了秋高氣爽的感覺。

    但由于氣溫的差異,海拔高度不一樣,有的已經收完,有的正在加緊收割,前後相差大都十多天。

     收割完稻子後面的工作還要繼續,旱田開始翻耕,翻耕旱田将泥巴晾曬幹淨為秋播,冬播做準備。

    冬水田也要翻耕一遍,将谷樁(稻子根部)翻埋田底讓其熟化為來年耕種做準備。

    大隊農機站劉師傅也列各隊幫忙,當時使用的機耕船。

    五馬力柴油機動力,比較現代的農機工具,一人駕駛,在田裡橫沖直撞,水浪鋪打在岸邊,濺起朵朵水花,大松和小夥伴們都覺得好奇,都在一旁觀看,原來用牛耕一天的活這家夥一小時就搞定了,而且還不用喂草,隻喝兩瓶水(水是散熱的,還有一油箱)。

    這機耕船在水裡跑得歡,小朋友也想上去坐坐,劉師傅倒是個老好人,讓圍觀的小孩子們都上去過把瘾,每次兩個坐在後坐上,坐一圈又換兩個,孩子們家長與劉師傅都認識,所以他也想讓孩子們高興高興,增加親和力。

     中午飯劉師傅到社員家中吃飯,隊長要安排,輪流一家一頓,這是多年的規矩,有劉師傅在家裡一般都做最好的飯菜招待。

    看來有技術的人曆來都是受重視的! 有了機耕船的加入,生産隊的牛就輕松多了。

    叉角牯也輕松了許多,往年這頭牛就是主要勞力,力氣巨大,戰鬥力爆表,人們都喜歡用它,為生産隊出了不少力,一頭有功之牛。

    今年它輕松多了,耕一耕旱田和耕耕地,就不用下水挨凍了。

    所有的牛的勞動強度都降低了,對這些大的牲畜來說也是一大福利。

    今年隻幹幹旱地的活,它們比往年體重增加了!養牛的飼養員也同樣少操心,牛兒幹活少,食量自然不大,人工也相應減少,讓牛吃飽任務就完成了。

    其實社員們也減少了勞動量,隻要幹好地裡的活就行了,水田就由機耕船去完成。

     小夥伴們都去學校了,還有幾個沒到上學年齡的,大松就跟他們一起玩,大概也有四五個。

    每天就是玩一些躲貓貓折紙飛機的遊戲。

    大松帶着弟弟跟他們一塊兒玩,隻要弟弟不摔倒就行了。

    反正小朋友們都在泥地裡打滾,那是真正的接地氣,衣服上褲子上全是一身泥,這樣就給大人找了很多洗衣服的事。

    他們反正幾個小朋友到處玩,有事去看堰塘裡有人釣魚,有時去石科裡看别人打石頭。

    哪裡好耍就去哪裡耍?反無憂無慮也沒有到上學的年齡,放松,有時候也幫奶奶喂喂雞喂喂鴨,喂雞喂鴨很簡單,也就那麼三五隻,把碎米米糠之類的次糧食,倒在地上就可以了,小雞自己就來吃了。

     中秋節又到了,中秋節反正也是要過的,今年中秋節,二姑,二姑父準幺姑父也都來了,大松爸爸媽媽有沒有去外婆家,大松爸爸去繭站上班了。

    來客人了,他們都帶的有糖酒面條,當然也少不了水果糖,因為有兩個小孩,大松和他的弟弟,客人一到,大松自然就圍過去了,客人也明白,小朋友來了,一定就是要糖。

    他們也早有準備從衣兜裡抓出一把糖,給了大松和他的弟弟,兩個小朋友有了糖,心裡高興的不得了。

    這也是童年最大的快樂。

     級的飯菜自然不錯,糍粑塊有粽子,有涼拌茄子,椒炒肉絲,筍子炒肉片,還有一些蝦片吃起來味道都還不錯,這年中間有一頓好吃的,那也是非常的舒服,但是過中秋節,家家的飯菜都還不錯,才顯得有過節的樣子。

    客人就是在家裡陪他們聊聊天,沒有客人就到地裡幹活。

    講一講今年的谷子産量,還有棉花的長勢,這是當時最關心的。

    晚上學校操場又放電影,這是剛剛忙完的農民們又一場娛樂活動,電影隊早早的就在操場上挂起了銀幕,學生們回到家裡也就做好了宣傳,吃了比較早的晚飯,大人們和客人都一路去看露天電影,看露天電影最大的樂趣就是,人多,熱鬧。

    這種氛圍感現在是找不出來的。

    晚上放映的是“三打白骨精”和“天仙配”。

    一步是彩色的,一部是黑白的,雖說都是老影片,但在當時的農村來說,也算是新鮮玩意兒。

    人們也不會挑肥選瘦,有的看就不錯了。

    天電影這個是人們每一個月最興奮的時刻,大家帶着小闆凳,提前去操場占位置了,再快也快不過學生娃,他們放學前就把凳子已經搬在最好的位置了,倒還好,就在銀幕前找了一個比較寬敞的位置,網站露天電影就是要的那個氛圍,聲音也很大,圖像也很大。

    三打白骨精是西遊記的選段,也非常精彩動畫片,當時的經典動畫片。

    黃梅戲,天仙配裡面的着名選段,人們都會唱,可這個電影還是第一次看見。

    上面已播放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