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兴源村:菌草种植与碳汇权质押融资的创新实践

關燈
    興源村一個位于一個小山村,曾經因“菌林矛盾”而困擾多年。

    近年來,通過推廣菌草種植和“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題,還成為了縣裡運用菌草技術推動鄉村振興的标杆。

    村集體從村民手中租用了80畝荒地,計劃通過建設食用菌種植大棚盤活這些土地資源,然而資金短缺一度成為發展的瓶頸。

    關鍵時刻,農信聯社金融助理在下鄉走訪時了解到興源村的困境,聯合興源村生态銀行、縣國有林場,用村裡6970畝林地的碳彙權做質押擔保,向興源村授信200萬元。

    這筆資金不僅幫助興源村建成了80個食用菌大棚,更吸引了企業、經聯社、家庭農場和農戶等多方力量的入駐,實現了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菌林矛盾”是許多山區農村普遍面臨的難題。

    傳統的食用菌栽培需要大量木材作為培養基質,這不僅導緻了森林資源的過度消耗,還對生态環境造成了破壞。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興源村引進了菌草種植技術,利用菌草代替木材進行食用菌栽培。

    菌草作為一種高效、環保的替代材料,不僅生長迅速、适應性強,而且富含營養成分,非常适合用于食用菌的培養。

    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減少了對木材的需求,保護了森林資源,還提高了食用菌的産量和質量。

     為了進一步推動菌草種植和食用菌産業的發展,興源村決定從村民手中租用80畝荒地,将其改造為現代化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這片曾經被閑置的土地,如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村集體精心規劃,逐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灌溉系統、鋪設道路、安裝電力設施等。

    随着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這片荒地逐漸變成了村民們眼中的“寶地”。

     然而,資金短缺依然是制約興源村發展的主要瓶頸。

    正當村兩委一籌莫展之際,農信聯社金融助理在一次下鄉走訪中發現了這一問題。

    經過深入調研和多方協調,金融助理提出了一項創新性的融資方案——利用村裡2970畝林地的碳彙權進行質押擔保。

    這一方案得到了縣林業局、興源村生态銀行和縣國有林場的大力支持。

    最終,興源村成功獲得了200萬元的授信額度,解決了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有了資金支持,興源村迅速行動起來,建成了55個現代化的食用菌種植大棚。

    這些大棚配備了先進的溫控、濕控設備,确保了食用菌的生長環境最優。

    與此同時,興源村還引入了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的産量和品質。

    如今,興源村的食用菌基地年産食用菌達到了800噸,産值高達1300萬元,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