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久违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目前仍有序地進行。
與王政記憶中的并無偏差。
某些事情發生了,随之帶來的影響,也波及到了青州。
趙縣軍營自不會例外。
十日後。
這一天清晨,王政走出門時,與往常一樣,一路上不斷有人打招呼,他也笑着回應,眼前所見,人人都是一臉喜色。
今天,是發軍饷的日子。
到了軍營正中,卻見已聚集了不少人,如鄉間趕集似的繞着一堆騾車圍成一團,或是拿着籮筐或是拎着布袋,紛紛翹首以待。
那是運載着軍饷糧食的地方。
一個運糧官帶着幾個士兵正呵斥着衆人排隊,且對着一旁的告示欄指指點點。
告示欄上貼着一張文書,卻是讓衆人先去看了再來領饷。
此世的普通百姓又有幾個能識文斷字? 那文書對他們而言便如天書一般,沒人看懂,紛紛嚷着讓運糧官直接口述公布就是。
“人數衆多,又分批前來,難道要我對着每一個人都說一遍嗎?” 運糧官卻不情願,沒好氣地說道:“我的職責隻是帶着糧饷和告示前來,奉州牧命,先看告示再領軍饷。
” 王政聽到這話,心生好奇,便湊了上去,望着眼前文書,看似若有所思,其實也有些懵逼。
漢時所用隸書,與後世簡體字雖然同根同源,差異其實很大,他剛穿越時也沒比目不識丁強多少,這些日子暗自用心,也算有些長進,一番勉強閱讀,終還是一邊猜測一邊結合所知曆史,明白了大概。
自上次校場角力後,王政名聲大振之後,他也趁熱打鐵,主動開始擴大接觸面,涉及到其他鄉縣。
這些人白日裡農閑之餘,總喜歡聚在某處閑聊,王政便時常參與。
或是趁着話題提些前史典故,或是提些當今大事,又或是改編些後世段子。
他本身口才其實一般,前世也不好學,但在信息爆炸時代的三十年,畢竟不是白活,單論知識面的寬廣,莫說常人難及,便是當世的名士大儒也未必能比 一來二去,在這軍營中的人望已是頗高。
年紀雖輕,在衆人眼裡已是一個“勇武過人”且“見識不凡”的能人。
如今見王政站在告示前,大夥紛紛湊了上去。
“政哥兒,這告示寫的是什麼啊?” “是啊,王家後生,你見識廣,想必是識字,你給俺們讀讀,說說。
” 王政接下來的一番話,讓大部分人立刻皺起了眉頭。
“這告示上說的是徐州與逆賊邳阙合流,屢犯州境,州牧準備對徐州用兵,所以接下來要削減軍饷,每人按一斛配發,” 王政解釋道,同時暗中嘀咕:“這是曹嵩已經被陶謙殺了嗎?” 可,為什麼文書之上,卻沒提及? 漢以“孝”治天下,連最重要的進身升階都是“舉孝廉”制度,甚至還制定了“輕侮之法”,明文規定了若是因為血親尊長的仇怨犯法,可以寬大處理。
官方下場背書的殺人有理,這等在後世看來簡直不可想象的操作,卻是此時約定成俗的社會風氣。
“因私複仇”成了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默許甚至贊揚的行為,很多人甚至憑此揚名立萬立碑刻傳。
如夏侯惇年幼時因師長被辱憤而殺人,從此聲名大震,孫策之死也是因為他殺了許貢,被其門客矢志報仇,最終行刺成功,小霸王英年早逝。
所以若是打着為父報仇的旗号,那攻打徐州便是堂堂正正的師出有名,更能讓軍士上下齊心,同仇敵忾。
此種關竅,曹操這等枭雄不可能不清楚,必然是要廣而告之的。
如今寥寥數語,什麼逆賊合流的官方口吻,尤其更牽扯到削減軍饷... 說實話,信服力大減。
王政前世不是個喜歡研究曆史的人,《三國演義》原著都未曾讀完,《三國志》更是隻聞其名。
隻是穿越後既入曹營,畢竟與己身命運休戚相關,倒是一直絞盡腦汁回憶三國相關史料,尤其是曹魏方面,更是看重。
總算是想起了一些重大事件, 隻是那些大事背後的細枝末節,來龍去脈,他或是不知,或是記不起來,或是擔心記憶有偏差。
他這邊自顧理清思緒,大夥卻已經全都跑去圍住運糧官嚷了起來。
他們可不關心曹操攻徐州的理由,卻不能接受削減軍饷。
“你兖州打徐州,跟咱青州有什麼關系,為什麼要削減我們的軍饷!” “一斛?每月就那麼點,本來就不夠吃了,還要減?這是要斷咱們的活路嗎?” “州牧當初可是說的好好的,讓俺們衣食無憂,如今才幾個月啊,就變卦了?” “夠了!” 運糧官狼狽的抹了一把臉,全是鄉民的唾沫口水,惱怒地喊道: “沖我嚷什麼?既然你們都知道了,那麼現在開始發饷。
”
與王政記憶中的并無偏差。
某些事情發生了,随之帶來的影響,也波及到了青州。
趙縣軍營自不會例外。
十日後。
這一天清晨,王政走出門時,與往常一樣,一路上不斷有人打招呼,他也笑着回應,眼前所見,人人都是一臉喜色。
今天,是發軍饷的日子。
到了軍營正中,卻見已聚集了不少人,如鄉間趕集似的繞着一堆騾車圍成一團,或是拿着籮筐或是拎着布袋,紛紛翹首以待。
那是運載着軍饷糧食的地方。
一個運糧官帶着幾個士兵正呵斥着衆人排隊,且對着一旁的告示欄指指點點。
告示欄上貼着一張文書,卻是讓衆人先去看了再來領饷。
此世的普通百姓又有幾個能識文斷字? 那文書對他們而言便如天書一般,沒人看懂,紛紛嚷着讓運糧官直接口述公布就是。
“人數衆多,又分批前來,難道要我對着每一個人都說一遍嗎?” 運糧官卻不情願,沒好氣地說道:“我的職責隻是帶着糧饷和告示前來,奉州牧命,先看告示再領軍饷。
” 王政聽到這話,心生好奇,便湊了上去,望着眼前文書,看似若有所思,其實也有些懵逼。
漢時所用隸書,與後世簡體字雖然同根同源,差異其實很大,他剛穿越時也沒比目不識丁強多少,這些日子暗自用心,也算有些長進,一番勉強閱讀,終還是一邊猜測一邊結合所知曆史,明白了大概。
自上次校場角力後,王政名聲大振之後,他也趁熱打鐵,主動開始擴大接觸面,涉及到其他鄉縣。
這些人白日裡農閑之餘,總喜歡聚在某處閑聊,王政便時常參與。
或是趁着話題提些前史典故,或是提些當今大事,又或是改編些後世段子。
他本身口才其實一般,前世也不好學,但在信息爆炸時代的三十年,畢竟不是白活,單論知識面的寬廣,莫說常人難及,便是當世的名士大儒也未必能比 一來二去,在這軍營中的人望已是頗高。
年紀雖輕,在衆人眼裡已是一個“勇武過人”且“見識不凡”的能人。
如今見王政站在告示前,大夥紛紛湊了上去。
“政哥兒,這告示寫的是什麼啊?” “是啊,王家後生,你見識廣,想必是識字,你給俺們讀讀,說說。
” 王政接下來的一番話,讓大部分人立刻皺起了眉頭。
“這告示上說的是徐州與逆賊邳阙合流,屢犯州境,州牧準備對徐州用兵,所以接下來要削減軍饷,每人按一斛配發,” 王政解釋道,同時暗中嘀咕:“這是曹嵩已經被陶謙殺了嗎?” 可,為什麼文書之上,卻沒提及? 漢以“孝”治天下,連最重要的進身升階都是“舉孝廉”制度,甚至還制定了“輕侮之法”,明文規定了若是因為血親尊長的仇怨犯法,可以寬大處理。
官方下場背書的殺人有理,這等在後世看來簡直不可想象的操作,卻是此時約定成俗的社會風氣。
“因私複仇”成了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默許甚至贊揚的行為,很多人甚至憑此揚名立萬立碑刻傳。
如夏侯惇年幼時因師長被辱憤而殺人,從此聲名大震,孫策之死也是因為他殺了許貢,被其門客矢志報仇,最終行刺成功,小霸王英年早逝。
所以若是打着為父報仇的旗号,那攻打徐州便是堂堂正正的師出有名,更能讓軍士上下齊心,同仇敵忾。
此種關竅,曹操這等枭雄不可能不清楚,必然是要廣而告之的。
如今寥寥數語,什麼逆賊合流的官方口吻,尤其更牽扯到削減軍饷... 說實話,信服力大減。
王政前世不是個喜歡研究曆史的人,《三國演義》原著都未曾讀完,《三國志》更是隻聞其名。
隻是穿越後既入曹營,畢竟與己身命運休戚相關,倒是一直絞盡腦汁回憶三國相關史料,尤其是曹魏方面,更是看重。
總算是想起了一些重大事件, 隻是那些大事背後的細枝末節,來龍去脈,他或是不知,或是記不起來,或是擔心記憶有偏差。
他這邊自顧理清思緒,大夥卻已經全都跑去圍住運糧官嚷了起來。
他們可不關心曹操攻徐州的理由,卻不能接受削減軍饷。
“你兖州打徐州,跟咱青州有什麼關系,為什麼要削減我們的軍饷!” “一斛?每月就那麼點,本來就不夠吃了,還要減?這是要斷咱們的活路嗎?” “州牧當初可是說的好好的,讓俺們衣食無憂,如今才幾個月啊,就變卦了?” “夠了!” 運糧官狼狽的抹了一把臉,全是鄉民的唾沫口水,惱怒地喊道: “沖我嚷什麼?既然你們都知道了,那麼現在開始發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