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灌木林茂如青龙 青龙山名由此留
關燈
小
中
大
尋村蹤之因民鎮青龍山村
詩雲:
青龍山溝似龍遊,山溝彎曲形如鈎。
灌木林茂如青龍,青龍山名由此留。
1 在那個充滿活力的清晨,陽光如同金色的細雨,透過薄薄的雲層,溫柔地灑在大地之上,為萬物披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輝。
我懷揣着一份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好奇,踏上了前往珙王山因民鎮青龍山村的探險之旅。
青龍山,這個名字本身就仿佛蘊含着無盡的神秘與古老的氣息,讓我心中湧動着一種難以言說的期待。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一路欣賞着沿途的風景,那些翠綠的樹木、曲折的山徑,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經過一番颠簸的旅途,我終于抵達了青龍山腳下。
青龍山,這座位于珙王山因民鎮的傳奇山峰,承載着無數神秘的故事。
當地村民的講述中,青龍山有着悠久的曆史,曾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山間古木參天,奇花異草遍布,神秘的傳說如同山間的溪流,潺潺流淌。
我站在山腳下,仰望那連綿起伏的山巒,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深深的敬畏之情。
随着腳步的深入,青龍山獨特的韻味逐漸顯現。
山間小徑曲折蜿蜒,兩旁的樹木遮天蔽日,仿佛引領我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
我沿着小徑前行,耳邊傳來陣陣清脆的鳥鳴,眼前展開的是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畫卷。
不久,我來到了青龍山的主峰——龍脊峰。
站在峰頂,我俯瞰四周,隻見群山環繞,雲霧缭繞,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
在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心中那份期待達到了頂點。
在青龍山,我有幸結識了一位名叫阿強的村民。
他熱情洋溢地為我介紹了青龍山的曆史、傳說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
阿強告訴我,青龍山不僅風景如畫,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在這裡,有許多古老的遺迹和傳說,等待着人們去發掘和傳承。
在随後的日子裡,我跟随阿強一起探索青龍山,領略了這裡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我參觀了古老的寺廟、神秘的溶洞,品嘗了當地特色美食。
在青龍山,我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體會到了當地村民的淳樸善良。
這段旅程讓我對青龍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産生了濃厚的感情。
我堅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繼續探索青龍山,挖掘這裡的寶藏,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讓它的故事流傳得更遠。
2 在青龍山腳下,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蜿蜒的山路上,為這甯靜的小村莊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薄紗,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就在這樣一個甯靜的午後,我有幸遇到了楊應山,一位年過古稀卻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
他的頭發雖已染上歲月的銀霜,但那雙眼睛依舊閃爍着智慧的光芒,臉上洋溢着慈祥而溫暖的笑容。
楊應山老人熱情地伸出手,他的手掌粗糙,布滿了歲月的磨砺,卻傳遞出一種溫暖的力量。
我與他握手,感受到了一股來自深山的堅實與熱情。
他邀請我到家中做客,我欣然接受,跟随他穿過村莊的小巷,來到了一座古樸的木屋前。
木屋的門口挂着一塊石制的門牌,上面刻着“楊家”二字,字迹斑駁卻清晰,透露出一種古樸的氣息。
老人推開木門,一股淡淡的木香撲鼻而來,仿佛是歲月的呼吸。
屋内布置簡單而溫馨,牆上挂着幾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桌上擺放着一些農具和書籍,顯得格外和諧。
楊應山老人請我坐下,親自為我泡了一杯清香的綠茶。
他告訴我,他自幼在青龍山腳下長大,對這片土地有着難以割舍的深情。
他年輕時曾是山民,後來因種種原因遠離青龍山,在外地漂泊多年。
然而,他的心始終牽挂着這裡,直到退休後,他決定回到青龍山,陪伴他的老母親,守護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随着茶香四溢,楊應山老人開始向我娓娓道來青龍山的曆史沿革。
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彈奏一曲古老而神秘的音樂。
“青龍山,古稱龍脈山,據說是上古時期龍族栖息之地。
”楊應山老人緩緩說道,“這裡山清水秀,靈氣充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傳說。
相傳,青龍山曾是龍王的行宮,山中的每一座山峰、每一片樹林,都仿佛蘊含着龍族的氣息。
” 他指着窗外的一座山峰,繼續說道:“你看那座山峰,形狀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仿佛在山間遊走。
而山中的古樹,據說都是龍王的子孫,它們見證了青龍山的曆史變遷。
” 我聽得如癡如醉,不禁對青龍山産生了更深的向往。
楊應山老人接着說:“青龍山的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諸侯争霸的戰場。
後來,這裡又成為了道教聖地,許多道觀寺廟相繼建立。
直到明清時期,青龍山才逐漸恢複了甯靜。
” 老人講述着,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我感歎于青龍山的曆史底蘊,也對楊應山老人的博學多才感到由衷的敬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在楊應山老人的講述中,我不僅了解了青龍山的曆史,還聽到了許多關于山中的奇聞異事。
他告訴我,青龍山中隐藏着許多秘密,等待着有緣人去發現。
随着夕陽的餘晖灑滿大地,我告别了楊應山老人,帶着滿滿的收獲和對青龍山的新認識,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知道,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還會回到青龍山,繼續探索那些未知的秘密,感受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讓心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滋養。
3 楊應山老人坐在木屋的搖椅上,随着搖椅的輕擺,他的講述如同潺潺溪水,緩緩流淌,帶着一絲歲月的沉澱和曆史的厚重。
“青龍山,這個名字在曆史上承載着豐富的故事。
”楊應山老人開口,聲音中仿佛蘊含着曆史的回聲,“在民國時期,青龍山隸屬于巧家縣第三區義俠鄉。
那時的青龍山,是一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村民們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狩獵,過着甯靜而祥和的生活。
” 随着新中國的曙光升起,青龍山的曆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1954年,青龍山劃歸東川礦區因民區營坪鄉,行政區劃的明确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秩序。
1958年,随着東川市的設立,青龍山成為了因民區營坪鄉的一部分,曆史的齒輪開始轉動。
“1959年,青龍山設立了自己的大隊,成為了落雪人民公社的一員。
”楊應山老人的眼神中閃爍着自豪的光芒,“1963年,大隊的歸屬又發生了變化,青龍山轉屬雲坪人民公社。
接下來的歲月裡,1964年又歸屬茂麓人民公社,1965年則歸屬因民人民公社,青龍山大隊的名字也随之确立。
” 歲月如歌,時光荏苒。
1984年5月,大隊的體制發生了變革,大隊被改為鄉,青龍山鄉正式成立,隸屬于因民區公所。
1988年1月,鄉公所又改為村公所,青龍山村的名字正式确立,成為因民鎮的一部分。
“1999年,東川撤市設區,青龍山也随之歸屬東川區因民鎮。
”楊應山老人的語氣中帶着一絲淡淡的感慨,“2000年,在鄉鎮機構改革的大潮中,村公所再次變革,改為村委會,青龍山村的名字得以保留。
” 然而,曆史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8年12月,青龍山迎來了重大的變遷。
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青龍山整村搬遷到了東川城區的易地安置點。
這個決定對于青龍山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楊應山老人指着窗外的一片樓房,說道:“你看,那裡就是新的安置點。
雖然村民們離開了熟悉的土地,但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青龍山的曆史在這裡畫上了句号,但它的精神和文化,将會在新的地方繼續傳承下去。
” 我靜靜地聆聽着楊應山老人的講述,心中對青龍山的曆史沿革有了更深的感悟。
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次的變革,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青龍山的精神和文化始終如一,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村民的心中,成為他們永恒的記憶。
4 楊應山老人坐在搖椅上,眼神中閃爍着對往昔歲月的深情回憶。
他的話語如同輕拂的微風,緩緩吹拂着時間的漣漪,将青龍山的發展變化娓娓道來,那些變遷如同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從農耕社會的甯靜歲月,到工業化進程的蓬勃發展,再到如今城鎮化建設的輝煌篇章,每一階段都充滿了生動的故事。
“青龍山,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農耕社會。
”楊應山老人的聲音中帶着一絲淡淡的懷舊之情,“那時的青龍山,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土地相依為命。
地裡的包谷、洋芋,山上的果實,還有那一片片翠綠的茶園,都是我們生活的基石,是我們心中希望的源泉。
” 他指着窗外的一片田野,眼神中流露出對往昔的懷念:“你看,那片洋芋地,是我們青龍山人的驕傲。
我們世代傳承的耕作技藝,讓這片土地年年豐收,我們的日子雖然簡樸,卻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 随着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青龍山逐漸融入了工業化進程的浪潮。
楊應山回憶道:“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開始在因民建設礦區,青龍山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礦山資源的開發,讓許多村民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們的生活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 他指着遠處的一座礦山,語氣中充滿了自豪:“那座礦山,曾經是青龍山村民向往的地方。
礦工們辛勤勞作,為國家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雖然工作艱辛,但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顯着提高。
” 然而,礦業的開采也帶來了挑戰。
楊應山說:“随着工礦業的發展,水源幹枯問題也逐漸顯現。
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家園,讓這片土地永葆生機。
” 進入二十一世紀,青龍山迎來了城鎮化建設的浪潮。
楊應山感慨地說:“現在的青龍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達,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指着新建的住宅小區,眼神中充滿了喜悅:“這些漂亮的房子,是政府為了改善村民居住條件而建設的。
以前,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裡就漏水。
現在,我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提升。
” 盡管青龍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楊應山老人告訴我,青龍山人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始終如一。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青龍山人始終堅守着對家鄉的熱愛。
”他說道,“我們在這裡出生、成長,對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他指着村莊裡的一棵老樹,繼續說道:“這棵樹見證了青龍山的發展曆程。
它陪伴着我們度過了無數個春秋,也見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棵樹都是我們心中的一份牽挂。
” 我站在楊應山老人的身邊,凝望着那棵老樹,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青龍山的發展變化,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更是精神家園的傳承。
在這裡,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着青龍山的故事,傳承着那份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讓這份情感如同老樹般根深葉茂,生生不息。
5 在木屋的門檻邊,楊應山老人靜坐,他的眼神中隐約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說的哀愁,仿佛是歲月在他臉上刻下的淡淡憂傷。
然而,随着他緩緩開啟關于青龍山搬遷的往事,那抹哀愁如同晨霧般漸漸散去,被對未來的憧憬所取代,化作一抹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他的講述。
“那是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2018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
”楊應山的聲音中帶着一絲淡淡的暖意,仿佛能讓人感受到那個冬日裡的凜冽,“那天,村子裡的大喇叭裡傳來了搬遷的消息,村民們紛紛聚集在一起,聆聽村長緩緩宣布這個重大的決定。
” 搬遷的決定并非輕而易舉。
楊應山緩緩道來:“青龍山雖隐于深山之中,卻擁有着如詩如畫的風景,空氣清新得仿佛能洗滌靈魂。
村民們與這片土地相依為命,對它有着難以割舍的深情。
搬遷,意味着告别這片熟悉的家園,踏上未知的征程。
” 盡管如此,為了提升生活品質,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大家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搬遷。
楊應山說:“我們深知,搬遷是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雖然心中充滿了不舍,但為了孩子們的成長,為了更優質的醫療資源,為了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我們決定離開青山。
” 搬遷的過程充滿了艱辛。
楊應山回憶道:“村民們齊心協力,打包行李,搬運家具,那些陪伴我們多年的老物件,每一件都承載着我們的回憶。
我們在忙碌中互相鼓勵,希望這一切都能順利進行。
” 搬遷到東川城區的易地安置點後,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應山指着窗外的新居,眼中閃爍着喜悅的光芒:“你看,這些房子都是政府精心建設的,寬敞明亮,設施一應俱全。
灌木林茂如青龍,青龍山名由此留。
1 在那個充滿活力的清晨,陽光如同金色的細雨,透過薄薄的雲層,溫柔地灑在大地之上,為萬物披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輝。
我懷揣着一份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好奇,踏上了前往珙王山因民鎮青龍山村的探險之旅。
青龍山,這個名字本身就仿佛蘊含着無盡的神秘與古老的氣息,讓我心中湧動着一種難以言說的期待。
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一路欣賞着沿途的風景,那些翠綠的樹木、曲折的山徑,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經過一番颠簸的旅途,我終于抵達了青龍山腳下。
青龍山,這座位于珙王山因民鎮的傳奇山峰,承載着無數神秘的故事。
當地村民的講述中,青龍山有着悠久的曆史,曾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山間古木參天,奇花異草遍布,神秘的傳說如同山間的溪流,潺潺流淌。
我站在山腳下,仰望那連綿起伏的山巒,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深深的敬畏之情。
随着腳步的深入,青龍山獨特的韻味逐漸顯現。
山間小徑曲折蜿蜒,兩旁的樹木遮天蔽日,仿佛引領我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
我沿着小徑前行,耳邊傳來陣陣清脆的鳥鳴,眼前展開的是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畫卷。
不久,我來到了青龍山的主峰——龍脊峰。
站在峰頂,我俯瞰四周,隻見群山環繞,雲霧缭繞,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
在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心中那份期待達到了頂點。
在青龍山,我有幸結識了一位名叫阿強的村民。
他熱情洋溢地為我介紹了青龍山的曆史、傳說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
阿強告訴我,青龍山不僅風景如畫,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在這裡,有許多古老的遺迹和傳說,等待着人們去發掘和傳承。
在随後的日子裡,我跟随阿強一起探索青龍山,領略了這裡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我參觀了古老的寺廟、神秘的溶洞,品嘗了當地特色美食。
在青龍山,我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體會到了當地村民的淳樸善良。
這段旅程讓我對青龍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對這片土地産生了濃厚的感情。
我堅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繼續探索青龍山,挖掘這裡的寶藏,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讓它的故事流傳得更遠。
2 在青龍山腳下,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蜿蜒的山路上,為這甯靜的小村莊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薄紗,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就在這樣一個甯靜的午後,我有幸遇到了楊應山,一位年過古稀卻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
他的頭發雖已染上歲月的銀霜,但那雙眼睛依舊閃爍着智慧的光芒,臉上洋溢着慈祥而溫暖的笑容。
楊應山老人熱情地伸出手,他的手掌粗糙,布滿了歲月的磨砺,卻傳遞出一種溫暖的力量。
我與他握手,感受到了一股來自深山的堅實與熱情。
他邀請我到家中做客,我欣然接受,跟随他穿過村莊的小巷,來到了一座古樸的木屋前。
木屋的門口挂着一塊石制的門牌,上面刻着“楊家”二字,字迹斑駁卻清晰,透露出一種古樸的氣息。
老人推開木門,一股淡淡的木香撲鼻而來,仿佛是歲月的呼吸。
屋内布置簡單而溫馨,牆上挂着幾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桌上擺放着一些農具和書籍,顯得格外和諧。
楊應山老人請我坐下,親自為我泡了一杯清香的綠茶。
他告訴我,他自幼在青龍山腳下長大,對這片土地有着難以割舍的深情。
他年輕時曾是山民,後來因種種原因遠離青龍山,在外地漂泊多年。
然而,他的心始終牽挂着這裡,直到退休後,他決定回到青龍山,陪伴他的老母親,守護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随着茶香四溢,楊應山老人開始向我娓娓道來青龍山的曆史沿革。
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彈奏一曲古老而神秘的音樂。
“青龍山,古稱龍脈山,據說是上古時期龍族栖息之地。
”楊應山老人緩緩說道,“這裡山清水秀,靈氣充沛,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傳說。
相傳,青龍山曾是龍王的行宮,山中的每一座山峰、每一片樹林,都仿佛蘊含着龍族的氣息。
” 他指着窗外的一座山峰,繼續說道:“你看那座山峰,形狀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仿佛在山間遊走。
而山中的古樹,據說都是龍王的子孫,它們見證了青龍山的曆史變遷。
” 我聽得如癡如醉,不禁對青龍山産生了更深的向往。
楊應山老人接着說:“青龍山的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諸侯争霸的戰場。
後來,這裡又成為了道教聖地,許多道觀寺廟相繼建立。
直到明清時期,青龍山才逐漸恢複了甯靜。
” 老人講述着,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我感歎于青龍山的曆史底蘊,也對楊應山老人的博學多才感到由衷的敬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在楊應山老人的講述中,我不僅了解了青龍山的曆史,還聽到了許多關于山中的奇聞異事。
他告訴我,青龍山中隐藏着許多秘密,等待着有緣人去發現。
随着夕陽的餘晖灑滿大地,我告别了楊應山老人,帶着滿滿的收獲和對青龍山的新認識,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知道,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還會回到青龍山,繼續探索那些未知的秘密,感受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讓心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滋養。
3 楊應山老人坐在木屋的搖椅上,随着搖椅的輕擺,他的講述如同潺潺溪水,緩緩流淌,帶着一絲歲月的沉澱和曆史的厚重。
“青龍山,這個名字在曆史上承載着豐富的故事。
”楊應山老人開口,聲音中仿佛蘊含着曆史的回聲,“在民國時期,青龍山隸屬于巧家縣第三區義俠鄉。
那時的青龍山,是一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村民們在這片土地上耕種、狩獵,過着甯靜而祥和的生活。
” 随着新中國的曙光升起,青龍山的曆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1954年,青龍山劃歸東川礦區因民區營坪鄉,行政區劃的明确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秩序。
1958年,随着東川市的設立,青龍山成為了因民區營坪鄉的一部分,曆史的齒輪開始轉動。
“1959年,青龍山設立了自己的大隊,成為了落雪人民公社的一員。
”楊應山老人的眼神中閃爍着自豪的光芒,“1963年,大隊的歸屬又發生了變化,青龍山轉屬雲坪人民公社。
接下來的歲月裡,1964年又歸屬茂麓人民公社,1965年則歸屬因民人民公社,青龍山大隊的名字也随之确立。
” 歲月如歌,時光荏苒。
1984年5月,大隊的體制發生了變革,大隊被改為鄉,青龍山鄉正式成立,隸屬于因民區公所。
1988年1月,鄉公所又改為村公所,青龍山村的名字正式确立,成為因民鎮的一部分。
“1999年,東川撤市設區,青龍山也随之歸屬東川區因民鎮。
”楊應山老人的語氣中帶着一絲淡淡的感慨,“2000年,在鄉鎮機構改革的大潮中,村公所再次變革,改為村委會,青龍山村的名字得以保留。
” 然而,曆史的腳步從未停歇。
2018年12月,青龍山迎來了重大的變遷。
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青龍山整村搬遷到了東川城區的易地安置點。
這個決定對于青龍山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楊應山老人指着窗外的一片樓房,說道:“你看,那裡就是新的安置點。
雖然村民們離開了熟悉的土地,但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青龍山的曆史在這裡畫上了句号,但它的精神和文化,将會在新的地方繼續傳承下去。
” 我靜靜地聆聽着楊應山老人的講述,心中對青龍山的曆史沿革有了更深的感悟。
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次的變革,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青龍山的精神和文化始終如一,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村民的心中,成為他們永恒的記憶。
4 楊應山老人坐在搖椅上,眼神中閃爍着對往昔歲月的深情回憶。
他的話語如同輕拂的微風,緩緩吹拂着時間的漣漪,将青龍山的發展變化娓娓道來,那些變遷如同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從農耕社會的甯靜歲月,到工業化進程的蓬勃發展,再到如今城鎮化建設的輝煌篇章,每一階段都充滿了生動的故事。
“青龍山,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農耕社會。
”楊應山老人的聲音中帶着一絲淡淡的懷舊之情,“那時的青龍山,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土地相依為命。
地裡的包谷、洋芋,山上的果實,還有那一片片翠綠的茶園,都是我們生活的基石,是我們心中希望的源泉。
” 他指着窗外的一片田野,眼神中流露出對往昔的懷念:“你看,那片洋芋地,是我們青龍山人的驕傲。
我們世代傳承的耕作技藝,讓這片土地年年豐收,我們的日子雖然簡樸,卻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 随着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青龍山逐漸融入了工業化進程的浪潮。
楊應山回憶道:“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開始在因民建設礦區,青龍山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礦山資源的開發,讓許多村民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們的生活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 他指着遠處的一座礦山,語氣中充滿了自豪:“那座礦山,曾經是青龍山村民向往的地方。
礦工們辛勤勞作,為國家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雖然工作艱辛,但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顯着提高。
” 然而,礦業的開采也帶來了挑戰。
楊應山說:“随着工礦業的發展,水源幹枯問題也逐漸顯現。
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家園,讓這片土地永葆生機。
” 進入二十一世紀,青龍山迎來了城鎮化建設的浪潮。
楊應山感慨地說:“現在的青龍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達,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指着新建的住宅小區,眼神中充滿了喜悅:“這些漂亮的房子,是政府為了改善村民居住條件而建設的。
以前,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裡就漏水。
現在,我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提升。
” 盡管青龍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楊應山老人告訴我,青龍山人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始終如一。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青龍山人始終堅守着對家鄉的熱愛。
”他說道,“我們在這裡出生、成長,對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他指着村莊裡的一棵老樹,繼續說道:“這棵樹見證了青龍山的發展曆程。
它陪伴着我們度過了無數個春秋,也見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這棵樹都是我們心中的一份牽挂。
” 我站在楊應山老人的身邊,凝望着那棵老樹,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青龍山的發展變化,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更是精神家園的傳承。
在這裡,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着青龍山的故事,傳承着那份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讓這份情感如同老樹般根深葉茂,生生不息。
5 在木屋的門檻邊,楊應山老人靜坐,他的眼神中隐約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說的哀愁,仿佛是歲月在他臉上刻下的淡淡憂傷。
然而,随着他緩緩開啟關于青龍山搬遷的往事,那抹哀愁如同晨霧般漸漸散去,被對未來的憧憬所取代,化作一抹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他的講述。
“那是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2018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
”楊應山的聲音中帶着一絲淡淡的暖意,仿佛能讓人感受到那個冬日裡的凜冽,“那天,村子裡的大喇叭裡傳來了搬遷的消息,村民們紛紛聚集在一起,聆聽村長緩緩宣布這個重大的決定。
” 搬遷的決定并非輕而易舉。
楊應山緩緩道來:“青龍山雖隐于深山之中,卻擁有着如詩如畫的風景,空氣清新得仿佛能洗滌靈魂。
村民們與這片土地相依為命,對它有着難以割舍的深情。
搬遷,意味着告别這片熟悉的家園,踏上未知的征程。
” 盡管如此,為了提升生活品質,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大家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搬遷。
楊應山說:“我們深知,搬遷是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雖然心中充滿了不舍,但為了孩子們的成長,為了更優質的醫療資源,為了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我們決定離開青山。
” 搬遷的過程充滿了艱辛。
楊應山回憶道:“村民們齊心協力,打包行李,搬運家具,那些陪伴我們多年的老物件,每一件都承載着我們的回憶。
我們在忙碌中互相鼓勵,希望這一切都能順利進行。
” 搬遷到東川城區的易地安置點後,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應山指着窗外的新居,眼中閃爍着喜悅的光芒:“你看,這些房子都是政府精心建設的,寬敞明亮,設施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