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赵云祭奠
關燈
小
中
大
夜幕降臨,袁紹大營外一片詭異的寂靜。
在這昏暗的夜色中,一匹駿馬踏着輕快的腳步停在了當場,騎士身披銀铠,手持龍膽亮銀槍,英姿飒爽,胯下一匹同樣不凡的寶馬,照夜玉獅子,在這夜裡竟然隐隐散發着白色的微光。
這位騎士正是趙雲,他單槍匹馬站在那裡,身姿挺拔,目光堅定。
周圍上百兵士圍繞着趙雲,但與他隔着三丈多遠,仿佛是不敢靠近這位身披銀铠的将軍。
他們的目光中既有敬畏,又有戒備,因為他們知道趙雲的勇猛和武藝。
遠處橫七豎八躺着的士卒龇牙咧嘴,但他們身上卻沒有緻命傷,這明顯是趙雲剛剛擊倒的。
趙雲身上散發着一股英雄氣息,他那堅毅的眼神中透露出無畏和果斷。
他的身姿挺拔如松,濃眉大眼,英俊挺拔如獅。
趙雲是一個真正的忠義之士,盡管他已經被公孫瓒驅逐出幽州軍,但是心中依舊是緬懷舊主。
今夜前來就是為了祭拜于他,以全主臣之情分。
許攸和張合出營來見,他們看到夜色中的趙雲仿佛是一幅古代畫卷中的英雄形象,他那挺拔的身姿和堅定的目光讓人心生敬畏。
在這片寂靜中,他猶如一棵獨立高聳的孤松,屹立不倒,讓二人過目不忘。
許攸和張合并未騎馬趕來,張合也并沒有攜帶武器。
“敢問這位可是趙雲将軍?”張合禮貌的施禮道。
“在下正是趙雲。
閣下是哪位?吾此來是為了舊主公孫瓒而進行祭拜,還望通告朝廷大将軍,成全小人之心意。
”趙雲在馬上抱拳施禮道。
“在下大将軍麾下戰将張合。
” “在下大将軍麾下謀主,許攸。
” 張合剛想繼續說話,卻被許攸按下,繼而許攸發話,他故意慢條斯理的說話:“既然雲公子是來祭拜舊主公孫瓒的,那何故要騎馬持槍來見?莫非雲公子忘記了與我家袁三公子的情義了?還是怕我家主公會難為于你不讓祭拜?将軍若當我家三公子是平生知己就當遞交拜帖,我家主公自然以禮相待。
又豈會是現在這般模樣。
雲公子也是軍旅之人,若是過去将軍見到有人在自己主公大營外如此這般,不知道還會不會和我這般的好言好語。
” 這話其實是在挑趙雲的理,是埋怨他見外,明明可以好好說的事情,非要弄得人仰馬翻的。
然而這也正是趙雲心中所一直為難和忌憚的,那就是他沒有拿袁尚當效忠的對象,其實就連知己也算不上,隻是袁尚一廂情願的施恩惠于自己,弄得自己盛情難卻,背負了巨大的人情債。
就連把自己救出幽州大牢的都是袁尚用趙雲當做歸還幽州土地的條件。
但是趙雲心中死活是看不慣袁紹包括袁尚的所作所為。
袁紹父子以欺騙的方式把公孫瓒引誘出北平郡,之前說好了歸還土地,結果後來背信棄義反攻公孫瓒,最終殺害了他。
這種計謀在趙雲看來太過陰險,太過無恥,太過卑鄙,實非正人君子所為,乃是陰謀家和野心家的行徑。
都說曹操是當世之奸雄,然而就算是曹操遇到袁家父子也最多說一句彼此彼此了。
因此即便袁尚對趙雲有恩,也百般的拉攏賞賜,但是始終讓趙雲覺得不是一路人,心中感覺到厭煩。
因此趙雲心中并不把袁尚當做知己好友,所以來祭拜舊主公孫瓒時,也沒有把袁紹想得那麼好。
可是經許攸這麼一說,弄得趙雲反而有些理虧的感覺,好像自己不通人情事理一般。
趙雲聞言略有些尴尬,于是還是收槍下馬,之後向許攸二人施禮道:“吾與公孫太守有舊誼,主臣多年,還望諸位通知朝廷大将軍,允許雲進入祭拜!” 趙雲言辭真切,感情真摯,許攸和張合自然聽得出來。
之後許攸便允許趙雲到大營中,停放公孫瓒屍首的棺椁處進行祭拜。
路上許攸和張合陪同,并有三百士卒一直跟随。
張合說起下葬之事,告知趙雲明日便是下葬之日,今晚趙雲來得實在有些唐突,明天其實可以到公孫瓒墓前祭奠的。
趙雲坦言不知,他自從被公孫瓒逐出幽州軍後,便一路南下,想到黃河以北去找人投奔。
還沒出幽州,半路聽聞噩耗,于是一路輾轉多地打聽才知道公孫瓒的屍首在袁軍大營之中。
因此才前來祭拜,他并非世家大族的身份,也不是幽州的官員,因此不曾知曉明日就是公孫瓒的葬禮。
張合不禁用贊許的口吻贊道:“即便如此,雲公子竟然一人一馬隻身來到十萬人的大營處,來祭拜大營敵首的屍骸,這等膽魄和自信,果然不是凡品!不愧是我家三公子看上的武将!” 許攸聞言臉上倒有幾分不屑。
他是不喜歡趙雲這種人,他認為這種人和沮授田豐一樣,腦子裡一根筋,拿着無知當勇敢。
要不是袁尚瞧得起趙雲,趙雲今日的行為無異于是來送死的!若是袁尚想讓趙雲死的話,許攸早就命人圍剿且調來弓弩手射擊!許攸認為人應該是懂得進退,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道利害關系,而不是單憑一腔孤勇去做愚蠢的事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世間,人與人的想法是大相徑庭的。
要不《三字經》上來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國裡每個人物都有獨立的思考,所處的階層,環境,職位,境遇不同,自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想法和價值觀。
但總體上無非三種核心思想和價值觀, 一種是利益至上的利己主義,也是生存主義,亂世活下來并且維護好自己與家族利益是最重要的,其它的無所謂。
許攸,曹操,袁紹,等等都是這種人。
而這種人占據了絕大多數。
第二種是理想主義,心中充滿忠義之道,有着追求理想的寶貴節操。
趙雲,關羽,沮授,等等是這種人。
這種人的比例很少,鳳毛麟角,且每個這麼想這麼做的人都
在這昏暗的夜色中,一匹駿馬踏着輕快的腳步停在了當場,騎士身披銀铠,手持龍膽亮銀槍,英姿飒爽,胯下一匹同樣不凡的寶馬,照夜玉獅子,在這夜裡竟然隐隐散發着白色的微光。
這位騎士正是趙雲,他單槍匹馬站在那裡,身姿挺拔,目光堅定。
周圍上百兵士圍繞着趙雲,但與他隔着三丈多遠,仿佛是不敢靠近這位身披銀铠的将軍。
他們的目光中既有敬畏,又有戒備,因為他們知道趙雲的勇猛和武藝。
遠處橫七豎八躺着的士卒龇牙咧嘴,但他們身上卻沒有緻命傷,這明顯是趙雲剛剛擊倒的。
趙雲身上散發着一股英雄氣息,他那堅毅的眼神中透露出無畏和果斷。
他的身姿挺拔如松,濃眉大眼,英俊挺拔如獅。
趙雲是一個真正的忠義之士,盡管他已經被公孫瓒驅逐出幽州軍,但是心中依舊是緬懷舊主。
今夜前來就是為了祭拜于他,以全主臣之情分。
許攸和張合出營來見,他們看到夜色中的趙雲仿佛是一幅古代畫卷中的英雄形象,他那挺拔的身姿和堅定的目光讓人心生敬畏。
在這片寂靜中,他猶如一棵獨立高聳的孤松,屹立不倒,讓二人過目不忘。
許攸和張合并未騎馬趕來,張合也并沒有攜帶武器。
“敢問這位可是趙雲将軍?”張合禮貌的施禮道。
“在下正是趙雲。
閣下是哪位?吾此來是為了舊主公孫瓒而進行祭拜,還望通告朝廷大将軍,成全小人之心意。
”趙雲在馬上抱拳施禮道。
“在下大将軍麾下戰将張合。
” “在下大将軍麾下謀主,許攸。
” 張合剛想繼續說話,卻被許攸按下,繼而許攸發話,他故意慢條斯理的說話:“既然雲公子是來祭拜舊主公孫瓒的,那何故要騎馬持槍來見?莫非雲公子忘記了與我家袁三公子的情義了?還是怕我家主公會難為于你不讓祭拜?将軍若當我家三公子是平生知己就當遞交拜帖,我家主公自然以禮相待。
又豈會是現在這般模樣。
雲公子也是軍旅之人,若是過去将軍見到有人在自己主公大營外如此這般,不知道還會不會和我這般的好言好語。
” 這話其實是在挑趙雲的理,是埋怨他見外,明明可以好好說的事情,非要弄得人仰馬翻的。
然而這也正是趙雲心中所一直為難和忌憚的,那就是他沒有拿袁尚當效忠的對象,其實就連知己也算不上,隻是袁尚一廂情願的施恩惠于自己,弄得自己盛情難卻,背負了巨大的人情債。
就連把自己救出幽州大牢的都是袁尚用趙雲當做歸還幽州土地的條件。
但是趙雲心中死活是看不慣袁紹包括袁尚的所作所為。
袁紹父子以欺騙的方式把公孫瓒引誘出北平郡,之前說好了歸還土地,結果後來背信棄義反攻公孫瓒,最終殺害了他。
這種計謀在趙雲看來太過陰險,太過無恥,太過卑鄙,實非正人君子所為,乃是陰謀家和野心家的行徑。
都說曹操是當世之奸雄,然而就算是曹操遇到袁家父子也最多說一句彼此彼此了。
因此即便袁尚對趙雲有恩,也百般的拉攏賞賜,但是始終讓趙雲覺得不是一路人,心中感覺到厭煩。
因此趙雲心中并不把袁尚當做知己好友,所以來祭拜舊主公孫瓒時,也沒有把袁紹想得那麼好。
可是經許攸這麼一說,弄得趙雲反而有些理虧的感覺,好像自己不通人情事理一般。
趙雲聞言略有些尴尬,于是還是收槍下馬,之後向許攸二人施禮道:“吾與公孫太守有舊誼,主臣多年,還望諸位通知朝廷大将軍,允許雲進入祭拜!” 趙雲言辭真切,感情真摯,許攸和張合自然聽得出來。
之後許攸便允許趙雲到大營中,停放公孫瓒屍首的棺椁處進行祭拜。
路上許攸和張合陪同,并有三百士卒一直跟随。
張合說起下葬之事,告知趙雲明日便是下葬之日,今晚趙雲來得實在有些唐突,明天其實可以到公孫瓒墓前祭奠的。
趙雲坦言不知,他自從被公孫瓒逐出幽州軍後,便一路南下,想到黃河以北去找人投奔。
還沒出幽州,半路聽聞噩耗,于是一路輾轉多地打聽才知道公孫瓒的屍首在袁軍大營之中。
因此才前來祭拜,他并非世家大族的身份,也不是幽州的官員,因此不曾知曉明日就是公孫瓒的葬禮。
張合不禁用贊許的口吻贊道:“即便如此,雲公子竟然一人一馬隻身來到十萬人的大營處,來祭拜大營敵首的屍骸,這等膽魄和自信,果然不是凡品!不愧是我家三公子看上的武将!” 許攸聞言臉上倒有幾分不屑。
他是不喜歡趙雲這種人,他認為這種人和沮授田豐一樣,腦子裡一根筋,拿着無知當勇敢。
要不是袁尚瞧得起趙雲,趙雲今日的行為無異于是來送死的!若是袁尚想讓趙雲死的話,許攸早就命人圍剿且調來弓弩手射擊!許攸認為人應該是懂得進退,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道利害關系,而不是單憑一腔孤勇去做愚蠢的事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世間,人與人的想法是大相徑庭的。
要不《三字經》上來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國裡每個人物都有獨立的思考,所處的階層,環境,職位,境遇不同,自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想法和價值觀。
但總體上無非三種核心思想和價值觀, 一種是利益至上的利己主義,也是生存主義,亂世活下來并且維護好自己與家族利益是最重要的,其它的無所謂。
許攸,曹操,袁紹,等等都是這種人。
而這種人占據了絕大多數。
第二種是理想主義,心中充滿忠義之道,有着追求理想的寶貴節操。
趙雲,關羽,沮授,等等是這種人。
這種人的比例很少,鳳毛麟角,且每個這麼想這麼做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