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遇虎豹骑
關燈
小
中
大
袁軍原本兵力少于曹軍,但是因為高覽和廖化兩員戰将發揮的作用巨大,愣是将戰局轉化為勝勢!
在三國時期,武将在實戰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他們不僅是軍隊的領導者,也是戰鬥的核心力量。
其一,現場的指揮與決策:盡管戰前将領和謀士已經制定了戰略和戰術,但是戰場瞬息萬變,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時會有很多突發情況。
因此需要将領現場決斷,他們的決策能力則直接影響到戰争的走向和結果。
其二,士氣的提振:武将通過個人魅力、勇猛表現或演講來激勵士兵,提高軍隊的士氣。
在古代戰争中,士氣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士氣就是所謂的軍心,軍心不穩,戰之則潰。
其三,親自上陣厮殺:許多武将會親自上陣與敵軍交鋒,展現其個人武藝。
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殺敵,還能夠極大地鼓舞己方士兵的鬥志。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因為描寫的緣故,過分突出了謀士的作用,而實際上,畢竟是将領率軍打仗,謀士在後方想“算無遺策”、“運籌帷幄”隻不過是理想狀态。
戰局若是出現超出謀士籌劃的狀态,打仗的現場可沒時間沒機會開軍事會議,這時就靠将領臨時決斷了! 比如廖化去沖擊曹仁本人,但是沒有打過,這個事情就得看廖化的現場決策了,是繼續死戰到底,還是把騎兵拉出來,二次沖鋒? 袁尚盡管戰前有部署,但是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
即便是諸葛亮也有出錯的時候,與司馬懿的對陣也是四六開,諸葛亮勝六,司馬懿勝四,互有勝負。
司馬懿勝出的部分很多時候都是得益于魏國将領們的臨場決斷,也就是将領們獨自面對危機的解決能力。
曹仁,作為曹軍的主将,原本以為憑借訓練多年的士卒能夠擋住袁軍的進攻,卻沒想到袁軍大将高覽和廖化的勇猛超乎想象。
在一番激戰後,曹軍陣腳已亂,士氣全無,曹仁不得不下令撤退。
曹軍敗逃,高覽與廖化一路掩殺。
敗局已定,曹仁身披重甲,馬不停蹄地向己方大營狂奔,營寨中還有五千士卒,且可以根據營寨堅守。
不過,此時的他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焦急,怎麼也沒想到會落得如此下場。
鏖兵計哪裡都好,就是太耗費時間!曹仁把袁軍馳援的原因歸結于鏖兵計的耗費時日,他哪裡知道袁尚早早的就安排了奇兵,隻是坐等上黨郡守城戰消耗黑山賊和曹軍罷了! 身後,塵土飛揚,高覽與廖化率領軍隊緊追不舍。
高覽身材魁梧,手持大刀,在戰場上如同一位駭人屠夫。
他所到之處,敵人紛紛被砍殺。
而廖化則化身猛獸,長刀舞動間鋒芒畢露。
兩人合力追擊,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
此時袁軍隻有一個想法,就是“追追追”“殺殺殺”! “窮寇莫追”這句成語其實被很多曆史學家和軍事家所诟病!因為實戰當中,殺敵最多的局面就是追殺敵軍,自古代到二戰,凡是戰敗的軍隊幾乎都會被勝勢一方追上并絞殺! 敵人敗逃,任何一個實戰将領都會追敵以擴大戰果!哪有打敗敵人,不追殺的道理?! 遠的不說,就說三國戰役!有兩次着名的大追殺! 一次是官渡之戰,曹軍偷襲烏巢後,袁軍潰退,曹操率軍一路追殺,袁軍原先将近号稱七十萬軍隊(實際30至40萬),最後陪着袁紹回邺城的不過數百騎兵!幾十萬大軍被追殺的上天無路,下地無門,被殺的士卒不下幾十萬,另有逃竄和投降的士卒十幾萬。
一次是夷陵之戰,陸遜火燒劉備連營後,蜀軍潰退,吳軍一路追殺,劉備兵力号稱百萬(實際30萬左右),最後劉備逃到白帝城時也不過數百人了,陸遜通過追殺把劉備随行的武将和大量士卒都殺死無數,比如馬良就是死在追殺之中。
放眼近代軍史實,追殺依舊是最佳的擴大戰果的方式。
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是拿破侖·波拿巴政治和軍事生涯的終結。
在這場戰役中,拿破侖指揮的法軍與由英國公爵威靈頓領導的盟軍以及普魯士軍隊進行了激烈的對抗。
滑鐵盧戰役的最後階段,當普魯士軍隊在格奈森将軍的指揮下到達戰場并攻擊法軍右翼時,法軍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糟。
随着盟軍前線的堅守和普魯士軍隊的加入,拿破侖的軍隊開始崩潰。
最終,在威靈頓公爵下令全線進攻後,法軍遭遇了徹底的潰敗。
在潰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特别積極地追擊逃散的法軍,試圖擴大戰果并徹底摧毀拿破侖的力量。
這場追擊持續到深夜,并導緻了大量法國士兵的傷亡和被俘。
1940年的二戰初期,法國戰役,德軍通過閃電戰擊潰法國與盟軍的馬奇諾防線,德軍一路追殺,法軍一路潰敗,死傷無數,導緻法國恥辱的在戰争後六周内投降!還直接引發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個戰果都是建立在德軍窮追不舍的戰略上。
所以這句“窮寇莫追”使得很多人對戰争的追殺敵軍有着錯誤理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袁尚對眼前曹軍的潰敗自然不會去考慮什麼“窮寇莫追”,而是率領親兵衛隊和先登營一并追趕過去。
因為袁尚看得很清晰,敵方的潰敗并非是“佯敗”和“誘敵深入”,因為敵軍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而後方是平原地區,并無伏兵的地理優勢,例如峽谷和樹林。
所以這一路追殺過去隻能是擴大戰果,進一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不過袁尚也沒有掉以輕心,他讓先登營随行,并且不輕易出擊,就是一直提防曹軍的大殺器虎豹騎,據說這支軍隊已經有四五千人的規模。
四五千人的重騎兵,想想就可怕,所以袁尚不能不留有後手。
塵土飛揚,寸刻不歇,高覽和廖化率領的騎兵如同狩獵中的狼群,緊追着前方搖搖欲墜的曹軍。
他們的眼中閃爍着勝利的火焰,心中充滿了即将到手的戰果。
袁尚和關平緊随其後,二人也都是意氣風發,仿佛已經看到了洛陽曹軍在他們面前屠戮殆盡的場景。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收割戰果
他們不僅是軍隊的領導者,也是戰鬥的核心力量。
其一,現場的指揮與決策:盡管戰前将領和謀士已經制定了戰略和戰術,但是戰場瞬息萬變,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時會有很多突發情況。
因此需要将領現場決斷,他們的決策能力則直接影響到戰争的走向和結果。
其二,士氣的提振:武将通過個人魅力、勇猛表現或演講來激勵士兵,提高軍隊的士氣。
在古代戰争中,士氣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士氣就是所謂的軍心,軍心不穩,戰之則潰。
其三,親自上陣厮殺:許多武将會親自上陣與敵軍交鋒,展現其個人武藝。
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殺敵,還能夠極大地鼓舞己方士兵的鬥志。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因為描寫的緣故,過分突出了謀士的作用,而實際上,畢竟是将領率軍打仗,謀士在後方想“算無遺策”、“運籌帷幄”隻不過是理想狀态。
戰局若是出現超出謀士籌劃的狀态,打仗的現場可沒時間沒機會開軍事會議,這時就靠将領臨時決斷了! 比如廖化去沖擊曹仁本人,但是沒有打過,這個事情就得看廖化的現場決策了,是繼續死戰到底,還是把騎兵拉出來,二次沖鋒? 袁尚盡管戰前有部署,但是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
即便是諸葛亮也有出錯的時候,與司馬懿的對陣也是四六開,諸葛亮勝六,司馬懿勝四,互有勝負。
司馬懿勝出的部分很多時候都是得益于魏國将領們的臨場決斷,也就是将領們獨自面對危機的解決能力。
曹仁,作為曹軍的主将,原本以為憑借訓練多年的士卒能夠擋住袁軍的進攻,卻沒想到袁軍大将高覽和廖化的勇猛超乎想象。
在一番激戰後,曹軍陣腳已亂,士氣全無,曹仁不得不下令撤退。
曹軍敗逃,高覽與廖化一路掩殺。
敗局已定,曹仁身披重甲,馬不停蹄地向己方大營狂奔,營寨中還有五千士卒,且可以根據營寨堅守。
不過,此時的他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焦急,怎麼也沒想到會落得如此下場。
鏖兵計哪裡都好,就是太耗費時間!曹仁把袁軍馳援的原因歸結于鏖兵計的耗費時日,他哪裡知道袁尚早早的就安排了奇兵,隻是坐等上黨郡守城戰消耗黑山賊和曹軍罷了! 身後,塵土飛揚,高覽與廖化率領軍隊緊追不舍。
高覽身材魁梧,手持大刀,在戰場上如同一位駭人屠夫。
他所到之處,敵人紛紛被砍殺。
而廖化則化身猛獸,長刀舞動間鋒芒畢露。
兩人合力追擊,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
此時袁軍隻有一個想法,就是“追追追”“殺殺殺”! “窮寇莫追”這句成語其實被很多曆史學家和軍事家所诟病!因為實戰當中,殺敵最多的局面就是追殺敵軍,自古代到二戰,凡是戰敗的軍隊幾乎都會被勝勢一方追上并絞殺! 敵人敗逃,任何一個實戰将領都會追敵以擴大戰果!哪有打敗敵人,不追殺的道理?! 遠的不說,就說三國戰役!有兩次着名的大追殺! 一次是官渡之戰,曹軍偷襲烏巢後,袁軍潰退,曹操率軍一路追殺,袁軍原先将近号稱七十萬軍隊(實際30至40萬),最後陪着袁紹回邺城的不過數百騎兵!幾十萬大軍被追殺的上天無路,下地無門,被殺的士卒不下幾十萬,另有逃竄和投降的士卒十幾萬。
一次是夷陵之戰,陸遜火燒劉備連營後,蜀軍潰退,吳軍一路追殺,劉備兵力号稱百萬(實際30萬左右),最後劉備逃到白帝城時也不過數百人了,陸遜通過追殺把劉備随行的武将和大量士卒都殺死無數,比如馬良就是死在追殺之中。
放眼近代軍史實,追殺依舊是最佳的擴大戰果的方式。
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是拿破侖·波拿巴政治和軍事生涯的終結。
在這場戰役中,拿破侖指揮的法軍與由英國公爵威靈頓領導的盟軍以及普魯士軍隊進行了激烈的對抗。
滑鐵盧戰役的最後階段,當普魯士軍隊在格奈森将軍的指揮下到達戰場并攻擊法軍右翼時,法軍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糟。
随着盟軍前線的堅守和普魯士軍隊的加入,拿破侖的軍隊開始崩潰。
最終,在威靈頓公爵下令全線進攻後,法軍遭遇了徹底的潰敗。
在潰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特别積極地追擊逃散的法軍,試圖擴大戰果并徹底摧毀拿破侖的力量。
這場追擊持續到深夜,并導緻了大量法國士兵的傷亡和被俘。
1940年的二戰初期,法國戰役,德軍通過閃電戰擊潰法國與盟軍的馬奇諾防線,德軍一路追殺,法軍一路潰敗,死傷無數,導緻法國恥辱的在戰争後六周内投降!還直接引發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個戰果都是建立在德軍窮追不舍的戰略上。
所以這句“窮寇莫追”使得很多人對戰争的追殺敵軍有着錯誤理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袁尚對眼前曹軍的潰敗自然不會去考慮什麼“窮寇莫追”,而是率領親兵衛隊和先登營一并追趕過去。
因為袁尚看得很清晰,敵方的潰敗并非是“佯敗”和“誘敵深入”,因為敵軍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而後方是平原地區,并無伏兵的地理優勢,例如峽谷和樹林。
所以這一路追殺過去隻能是擴大戰果,進一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不過袁尚也沒有掉以輕心,他讓先登營随行,并且不輕易出擊,就是一直提防曹軍的大殺器虎豹騎,據說這支軍隊已經有四五千人的規模。
四五千人的重騎兵,想想就可怕,所以袁尚不能不留有後手。
塵土飛揚,寸刻不歇,高覽和廖化率領的騎兵如同狩獵中的狼群,緊追着前方搖搖欲墜的曹軍。
他們的眼中閃爍着勝利的火焰,心中充滿了即将到手的戰果。
袁尚和關平緊随其後,二人也都是意氣風發,仿佛已經看到了洛陽曹軍在他們面前屠戮殆盡的場景。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收割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