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吃棒棒糖的戲志才

關燈
    第42章吃棒棒糖的戲志才 吳聲是谯縣格物院十三名一期生中的一位,當初舍友江蕪玩失蹤,就是他慫恿負責點到的呂克,一起去找紀管事告的狀。

     一期生作為最初跟随曹班的一批老人,在谯縣格物院一號決議出臺後,就被分到了各個學部給後進入格物院的孤兒們授課。

     吳聲在武部學科方面的成績,要遠高于學部,他的性格在一期生中也是最為外放的,常常和出身洛陽的特勤組的學子們打成一片,因此他一直以為,自己會被分到武部。

     “哎,想當初,我好不容易打聽到分部的消息,連夜請教了許監督,連教案我都寫好了,誰知道第二天,給我分到了學部的文科呢?” 吳聲手摸着膝頭,坐在蒲團上,和身邊的人小聲抱怨。

     身旁的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帶着孩子,一臉看神經病的表情看着這個陌生人。

     好不容易來得早,占了有蒲團,還靠近講席的好位置,他可是專門來聽“新聞”的,不是來聽失意不得志的文士抱怨生活的。

     中年人盡量不理會身邊年輕人的絮絮叨叨,努力将注意力維持在被人群環繞的木臺上。

     這個不過二十尺見方的小木臺,如今可是最近整個陽翟城,不對,應該說是整個颍川郡,最熱鬧的地方。

     小木臺就搭在城中郡守府邸所在的長街口,因為每月初一,會有來自陽翟格物院的小僮子在這個小木臺上說“新聞”,故而此臺也被稱作“新聞臺”,又因為說新聞是在月初,因此這一活動也被人們稱為“月旦評”。

     甚至後來有外地人聞訊來聽新聞,問本地人“新聞街”在哪,久而久之,颍川郡太守府前的長街,就被人們改稱為“新聞街”了。

     按照這些聰慧的僮子們的解釋,所謂新聞,強調一個“新”字,其內容涵蓋很廣,一般會先報幾條近期發生在各地的大事件,如重要官員的廢起,造成重大影響的天災人禍,運氣好的話,甚至能聽到來自京師的消息。

     随後是最吸引人的本地要聞,身邊人身邊事,最能引起熱議,再然後是農時提醒和天氣推算,到了這裏,一般會給說新聞的僮子和來聽新聞的百姓休息一下,頭腦靈活的商人就會趁這個機會,趕緊推銷各種吃食酒水。

     這之後會由一位來自汝南的許郎君,對之前說的新聞進行點評,這個環節有時候會引起一些到場的士人的“熱心建議”,百姓們喜聞樂見,隻是郡守不得不為此專門派士兵來新聞臺維持秩序。

     月旦評通常持續一整天,到了下午,會由格物院出資,邀請有名望的大儒或者有獨特想法的士人,來臺上講學。

     據說月旦評初設當天,講學陣容異常強大,由荀氏荀慈明為代表的本地名士們與來自遙遠東方北海國的名儒鄭玄和他的門徒輪番上陣辯經,場面堪稱熱火朝天! 這會兒臺上才剛剛開始,隻聽一個女郎君用清亮的嗓音說道:“鄧皇後于三日前,複立......” 嘩—— 這一上來,就是重量級! 頭一環節保持安靜雖然已經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了,但是聽到這個消息,在場的人們還是不約而同發出了驚嘆。

     皇後被廢在本朝不是什麽新鮮事,但是被廢的皇後還能複立?這還真是新鮮事! 光是這一條消息,就足以填滿等待了整整一個月的百姓們的大胃口。

     中年人的脖子都快伸到前面那人肩膀上了,耳邊卻又響起不和諧的嘟囔聲。

     “你說,工、理、農、法,哪科不比文科有意思多了,本來學部外勤就少,還給我分到幾乎從不出外勤的文科,我就說主公偏心吧,呂克那個書呆子,比我更适合文科,結果分到武部信科去了,你說這是什麽道理?” “......” 中年人額頭青筋直跳,表情已經很不好看,但是身旁的年輕人好像根本不會讀氛圍,一直喋喋不休地,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不過好在,我記性還是不錯的,這文科不就是背、寫、講嘛,不是我自誇,就算是主公親自考教,我也是不怕的,這邊我好不容易适應了文科泡在書山書海裏的日子了,結果,‘啪’地一下——” 吳聲突然太高音量站了起來,他身旁的人被吓了一跳,好在周圍的人的注意力都在木臺上,沒人關注他們。

     “你猜如何?” “額......如何?”中年人一臉嫌棄,又下意識地配合,另一邊手默默擋住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