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來自曹班和段寧的南北夾擊。
關燈
小
中
大
第207章來自曹班和段寧的南北夾擊。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
[1]” 初平六年,曹操的軍隊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脈之間,他下令軍隊原地紮營休整,随後提筆寫下詩作《苦寒行》,并将詩文交給自己的次子曹丕。
這是曹丕第一次随軍,他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并不長,随侍曹操左右以來,一言一行都十分小心。
從前這個位置出現的,都是曹操的長子曹昂。
随着曹操參與的戰争規模越來越大,曹操有意培養長子,每每在外征戰,就将後方交給他最倚重的長子。
曹昂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囑托,曹班的部将呂布奇襲鄄城時,他将父親屯在城內的財寶散給留守城中的曹操親信,讓親信将弟弟和父親的姬妾們送出城,自己率守軍迎戰。
鄄城地處戰國時期兩大都城邯鄲和朝歌之間,也是殷墟所在,曹操的士兵在這裏屯紮,字面意義上的犁地三尺“征糧”,輕而易舉便能掘出“珍藏”寶物,與周邊世族換取糧食。
親信們護送曹丕和卞氏渡河後,曹丕不肯繼續北上,在河邊一直等到了兄長戰死的噩耗,才帶着母親和幼弟,逃到邺城。
冀州刺史袁紹不在城內,邺縣縣令接待了曹操家小,得知鄄城已降,立刻派人傳信帶兵前往清河國的袁紹,同時詢問曹丕,是留下還是繼續北上。
“你的父親,被主公派往常山國募兵了。
你要是同去,我會幫你照看家人,你要是不放心家人,就留在邺城,曹使君是主公的盟約,我會像侍奉主公家人那樣,侍奉他的家人。
” 年僅十二歲的曹丕謝過縣令,将家人留在邺城,自己帶着親衛繼續往北追趕,終于在中山國追上了曹操。
彼時的曹操在南陽失去了信賴的謀士荀攸,按照荀攸最後的建議,來到冀州,卻碰上了本應在兖州陪伴妻子的次子,一絲喜悅沒有,全是震驚。
曹丕将兄長、夏侯兄弟陣亡的消息告訴了父親。
曹操一夜之間,仿佛蒼老了十歲,大雪落下,他鬓邊雪白,前路如同這雪地一般,一片渺茫。
曹丕的生母卞氏出身不好,卻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曹丕常年陪在母親身邊,詩書禮樂一樣不曾落下,他接過詩文,一眼便能猜出曹操的意思。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 曹操在詩作最後提及的《東山》,是《詩經》中的一篇,以周公旦東征凱旋為背景。
《苦寒行》乍一看,是曹操感慨行軍之苦,抒發戰争的悲涼和壓抑。
但現在,曹操讓他将其作為書信送出,若那便是一封宣戰書,是對敵人明晃晃的威脅。
曹操此次北上,意在勸降太行山一帶的黑山軍。
根據荀攸遺策,袁紹與公孫瓒之間必有一戰,這是曹班苦心經營的結果,也是她挾天子後最為成功的一次陽謀,于曹班而言,此戰若是公孫瓒勝,她自然可以坐收漁利,若是袁紹勝,她從兖州發兵,也能乘虛而入,那就是鹬蚌相争漁人得利。
左右都是曹班獲利,荀攸看得很清楚,她的目标不是公孫瓒,也不是曹操,曹班的敵人是袁紹,是北地之主,她和袁紹之間,一定是不死不休的。
因此,曹操若想從這場亂局中獲利,就要站在終點往回看。
曹操當下的首要目标是壯大自己,次要目标,是在壯大自己的同時,盡可能地削弱敵人。
曹操最大的敵人,是曹班。
曹班和袁紹相争,于曹操而言是有利的,所以曹操可以幫助袁紹,但萬萬不能卷入主戰場,再次削弱自己。
從南陽到邺城,一路上,曹操都在思考具體要怎麽做。
袁紹出發清和國前,曾在邺城與曹操短暫地碰了一面。
前院剛剛來了盜賊,後院就失火,得知曹班奇襲兖州,袁紹也是大驚失色。
但當曹操向袁紹表示,希望他派兵幫助自己奪回兖州,袁紹卻拒絕了。
“兖州初叛,曹班短時間內,必然無法完全控制,但如今公孫瓒的兵馬已深入冀州腹地,我身為冀州刺史,必須護衛邺城,孟德當與我同去清河國,待我斬殺公孫瓒後,必舉一州之兵,助你奪回兖州。
” 曹操隻當袁紹放屁。
我來找你要兵,你倒好,想直接拉我去送死? 但此刻的他,人在屋檐下,隻能先答應着,又讨價還價,從袁紹那裏還是要來不痛不癢的五百人,這才罷休。
袁紹和曹操一同長大,又是多年的老同學,哪能不知他曹孟德陰奉陽違時的表情? 本來袁紹也沒指望曹操能幫忙,如今連自己的地盤都能丢,袁紹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裏,故作大度安慰曹操:“若是孟德不願于我同去,也可以在冀州幫我募兵,募得的士兵,我承諾,都交由孟德統率!你看如何?” 如何?不如何! 回到臨時住所的曹操大發雷霆:“我就知道袁本初靠不住!” 曹洪也氣道:“那我們就在冀州募兵,等人數湊齊了,之間殺進他的邺城!” “別說氣話了!”曹仁受不了曹洪的拱火,駁斥道,“你當他袁本初那麽好心,引狼入室?” “冀州連年兵禍,黃巾之亂後,成丁大量外逃,袁紹在這裏這麽多年,能募兵他自己不會募?恐怕就是深山裏的野人,都讓他揪出來充軍了!讓主公去募兵?簡直就是戲弄人!” 兩個親信一吵起來,曹操帳中諸将士也開始七嘴八舌地提意見,有說應該直接帶兵渡河,殺回兖州的,有說反正袁紹離開邺城,不如現在就讓邺城易主的,但這些主意都繞不開一個問題。
哪來的兵? 屋內吵得他頭疼欲裂,情緒瀕臨崩潰之際,他想,要是荀攸還活着,他怎麽會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心裏反複思忖着荀攸最後的話語,壯大實力?怎麽壯大實力?他連兵力都不夠…… 兵…… 募兵,募兵…… 霎時間,他靈光一閃,募兵可不止征調成丁這一種方式啊! 這裏是冀州,除了袁紹控制的冀州官兵,還有一股最大,最出名的軍事力量——黃巾軍! 雖然說,作為黃巾的發源地,冀州黃巾在被盧植、皇甫嵩先後讨伐後,已經銷聲匿跡,但朝廷沉重的賦稅,地方官吏腐敗的管理,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農民起義問題。
走投無論的百姓摘下黃巾,潛入太行山脈,以一個個山寨的形式重新整合,逐漸壯大後,相互聯連,最終形成了幾十萬人規模的黑山軍。
這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前首領名為張燕,曾與張角交好,張角死後,他在關東聯軍讨董時,投靠了時任泰山郡太守曹班,後來一路跟着曹班對抗董卓殘餘,後又歸化長安朝廷,得了封號,成功從起義軍升格為王師。
但黑山軍可并不隻有張燕這一支啊! 曹操将勸降的任務交給自己的次子,也存了考教的意思。
曹丕接過詩文,面對父親,還有些緊張,想了想,開口道:“我觀父親的字,與鐘功曹有些神似。
” 他說這話的本意,是想從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起一個話題,關心一下父親。
他對父親身邊的人、包括父親過去經歷的了解,幾乎都來源于他的母親,鐘繇是濟陰郡的功曹,之前他和母親在濟陰的定陶縣,得鐘繇諸多照應,他才從母親那裏得知,鐘繇從前是父親的同窗。
能将妻兒托付的,必定是父親非常信賴之人,而鐘繇擅長書法,他獨創的字體更是遠近聞名,曹丕常常臨摹他的字,如今見父親字跡和自己神似,內心暗喜,情不自禁就說了出來。
可誰知,這一句話,可害慘了鐘繇。
曹丕不提還好,一提鐘繇,曹操就想到了他們曾經在洛陽蒙學的日子,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曹班。
先是父親,又是長子,還有自己的信賴的手下。
曹班,曹班,曹班! 這個陰魂不散的女人,怎麽還敢以曹家人自稱?! 曹操隻恨不得立刻提刀殺到她面前,将她碎屍萬段,告慰曹家先祖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
[1]” 初平六年,曹操的軍隊被困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脈之間,他下令軍隊原地紮營休整,随後提筆寫下詩作《苦寒行》,并将詩文交給自己的次子曹丕。
這是曹丕第一次随軍,他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并不長,随侍曹操左右以來,一言一行都十分小心。
從前這個位置出現的,都是曹操的長子曹昂。
随着曹操參與的戰争規模越來越大,曹操有意培養長子,每每在外征戰,就将後方交給他最倚重的長子。
曹昂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囑托,曹班的部将呂布奇襲鄄城時,他将父親屯在城內的財寶散給留守城中的曹操親信,讓親信将弟弟和父親的姬妾們送出城,自己率守軍迎戰。
鄄城地處戰國時期兩大都城邯鄲和朝歌之間,也是殷墟所在,曹操的士兵在這裏屯紮,字面意義上的犁地三尺“征糧”,輕而易舉便能掘出“珍藏”寶物,與周邊世族換取糧食。
親信們護送曹丕和卞氏渡河後,曹丕不肯繼續北上,在河邊一直等到了兄長戰死的噩耗,才帶着母親和幼弟,逃到邺城。
冀州刺史袁紹不在城內,邺縣縣令接待了曹操家小,得知鄄城已降,立刻派人傳信帶兵前往清河國的袁紹,同時詢問曹丕,是留下還是繼續北上。
“你的父親,被主公派往常山國募兵了。
你要是同去,我會幫你照看家人,你要是不放心家人,就留在邺城,曹使君是主公的盟約,我會像侍奉主公家人那樣,侍奉他的家人。
” 年僅十二歲的曹丕謝過縣令,将家人留在邺城,自己帶着親衛繼續往北追趕,終于在中山國追上了曹操。
彼時的曹操在南陽失去了信賴的謀士荀攸,按照荀攸最後的建議,來到冀州,卻碰上了本應在兖州陪伴妻子的次子,一絲喜悅沒有,全是震驚。
曹丕将兄長、夏侯兄弟陣亡的消息告訴了父親。
曹操一夜之間,仿佛蒼老了十歲,大雪落下,他鬓邊雪白,前路如同這雪地一般,一片渺茫。
曹丕的生母卞氏出身不好,卻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曹丕常年陪在母親身邊,詩書禮樂一樣不曾落下,他接過詩文,一眼便能猜出曹操的意思。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 曹操在詩作最後提及的《東山》,是《詩經》中的一篇,以周公旦東征凱旋為背景。
《苦寒行》乍一看,是曹操感慨行軍之苦,抒發戰争的悲涼和壓抑。
但現在,曹操讓他将其作為書信送出,若那便是一封宣戰書,是對敵人明晃晃的威脅。
曹操此次北上,意在勸降太行山一帶的黑山軍。
根據荀攸遺策,袁紹與公孫瓒之間必有一戰,這是曹班苦心經營的結果,也是她挾天子後最為成功的一次陽謀,于曹班而言,此戰若是公孫瓒勝,她自然可以坐收漁利,若是袁紹勝,她從兖州發兵,也能乘虛而入,那就是鹬蚌相争漁人得利。
左右都是曹班獲利,荀攸看得很清楚,她的目标不是公孫瓒,也不是曹操,曹班的敵人是袁紹,是北地之主,她和袁紹之間,一定是不死不休的。
因此,曹操若想從這場亂局中獲利,就要站在終點往回看。
曹操當下的首要目标是壯大自己,次要目标,是在壯大自己的同時,盡可能地削弱敵人。
曹操最大的敵人,是曹班。
曹班和袁紹相争,于曹操而言是有利的,所以曹操可以幫助袁紹,但萬萬不能卷入主戰場,再次削弱自己。
從南陽到邺城,一路上,曹操都在思考具體要怎麽做。
袁紹出發清和國前,曾在邺城與曹操短暫地碰了一面。
前院剛剛來了盜賊,後院就失火,得知曹班奇襲兖州,袁紹也是大驚失色。
但當曹操向袁紹表示,希望他派兵幫助自己奪回兖州,袁紹卻拒絕了。
“兖州初叛,曹班短時間內,必然無法完全控制,但如今公孫瓒的兵馬已深入冀州腹地,我身為冀州刺史,必須護衛邺城,孟德當與我同去清河國,待我斬殺公孫瓒後,必舉一州之兵,助你奪回兖州。
” 曹操隻當袁紹放屁。
我來找你要兵,你倒好,想直接拉我去送死? 但此刻的他,人在屋檐下,隻能先答應着,又讨價還價,從袁紹那裏還是要來不痛不癢的五百人,這才罷休。
袁紹和曹操一同長大,又是多年的老同學,哪能不知他曹孟德陰奉陽違時的表情? 本來袁紹也沒指望曹操能幫忙,如今連自己的地盤都能丢,袁紹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裏,故作大度安慰曹操:“若是孟德不願于我同去,也可以在冀州幫我募兵,募得的士兵,我承諾,都交由孟德統率!你看如何?” 如何?不如何! 回到臨時住所的曹操大發雷霆:“我就知道袁本初靠不住!” 曹洪也氣道:“那我們就在冀州募兵,等人數湊齊了,之間殺進他的邺城!” “別說氣話了!”曹仁受不了曹洪的拱火,駁斥道,“你當他袁本初那麽好心,引狼入室?” “冀州連年兵禍,黃巾之亂後,成丁大量外逃,袁紹在這裏這麽多年,能募兵他自己不會募?恐怕就是深山裏的野人,都讓他揪出來充軍了!讓主公去募兵?簡直就是戲弄人!” 兩個親信一吵起來,曹操帳中諸将士也開始七嘴八舌地提意見,有說應該直接帶兵渡河,殺回兖州的,有說反正袁紹離開邺城,不如現在就讓邺城易主的,但這些主意都繞不開一個問題。
哪來的兵? 屋內吵得他頭疼欲裂,情緒瀕臨崩潰之際,他想,要是荀攸還活着,他怎麽會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心裏反複思忖着荀攸最後的話語,壯大實力?怎麽壯大實力?他連兵力都不夠…… 兵…… 募兵,募兵…… 霎時間,他靈光一閃,募兵可不止征調成丁這一種方式啊! 這裏是冀州,除了袁紹控制的冀州官兵,還有一股最大,最出名的軍事力量——黃巾軍! 雖然說,作為黃巾的發源地,冀州黃巾在被盧植、皇甫嵩先後讨伐後,已經銷聲匿跡,但朝廷沉重的賦稅,地方官吏腐敗的管理,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農民起義問題。
走投無論的百姓摘下黃巾,潛入太行山脈,以一個個山寨的形式重新整合,逐漸壯大後,相互聯連,最終形成了幾十萬人規模的黑山軍。
這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前首領名為張燕,曾與張角交好,張角死後,他在關東聯軍讨董時,投靠了時任泰山郡太守曹班,後來一路跟着曹班對抗董卓殘餘,後又歸化長安朝廷,得了封號,成功從起義軍升格為王師。
但黑山軍可并不隻有張燕這一支啊! 曹操将勸降的任務交給自己的次子,也存了考教的意思。
曹丕接過詩文,面對父親,還有些緊張,想了想,開口道:“我觀父親的字,與鐘功曹有些神似。
” 他說這話的本意,是想從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起一個話題,關心一下父親。
他對父親身邊的人、包括父親過去經歷的了解,幾乎都來源于他的母親,鐘繇是濟陰郡的功曹,之前他和母親在濟陰的定陶縣,得鐘繇諸多照應,他才從母親那裏得知,鐘繇從前是父親的同窗。
能将妻兒托付的,必定是父親非常信賴之人,而鐘繇擅長書法,他獨創的字體更是遠近聞名,曹丕常常臨摹他的字,如今見父親字跡和自己神似,內心暗喜,情不自禁就說了出來。
可誰知,這一句話,可害慘了鐘繇。
曹丕不提還好,一提鐘繇,曹操就想到了他們曾經在洛陽蒙學的日子,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曹班。
先是父親,又是長子,還有自己的信賴的手下。
曹班,曹班,曹班! 這個陰魂不散的女人,怎麽還敢以曹家人自稱?! 曹操隻恨不得立刻提刀殺到她面前,将她碎屍萬段,告慰曹家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