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露是珍珠月似弓

關燈
    過了中秋,天氣清涼。

    俗話說,年過中秋月過半,一年中隻要過了中秋節,這一年也快到頭了。

     生産隊的旱田也晾曬了一段時間,大家已開好溝,留好廂,預備種小麥或油菜,可這幾天下令雨<秋雨綿綿>,平整土地又得耽誤幾天。

    社員們就在家娛樂,打撲克,下象棋。

    雨天也不用管糧食,大松爸爸做一點竹鍋蓋,可以賺點零花錢。

    二姑幺姑還是做一些手工針線活,做布鞋,反正下雨天也不閑着,二姑今年要出嫁,平時還向一些過來人學一學哭嫁的歌。

     哭嫁,是川北嫁女的一種風俗,被嫁女子在出嫁前兩天就開始哭,誰到她家她就哭誰,哭嫁歌的内容有現成的,也有現編的,水平高的就現編。

    歌詞的内容就是訴說某人的好,小女将要出嫁,對某人的一些感謝之詞,曲調大同小異,哭父母,哭哥嫂,哭兄弟姐妹,哭叔伯嬸娘,哭鄰裡鄉親,哭親戚朋友,被哭者聽到後就得給紅包,一毛兩毛均可<七十年代>,不能空手,或者給點小禮物給哭嫁女,比如毛巾,絲巾,手帕,女生接了紅包或小禮物,還得哭着感謝,哭中帶詞。

    這裡哭表示對父母,對家人,對親朋的依依不舍,用哭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你笑了,别人會說閑話,“這女娃子是不是想早點嫁人”?這哭本身是一種形式,但很多女孩在此情此景還真哭得淚流滿面,情不自禁。

    哭嫁也是一種地方文化。

     二姑當然也得學哭,幺姑也一起跟着學,當時的女生都得學會哭嫁。

     國慶節那天,二姑和幺姑去供銷社買繡花絲線,平時不用上街有貨郎挑着針頭麻線,頭繩,松緊布,松緊帶,鞋帶(小孩子們也用來當褲腰帶),魚眼晴<做鞋用的>,頂針,火柴,火石子,煙鍋,手工線等等,好幾十樣,都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小把件,走鄉串戶,方便鄉下群衆,一般五六天來一次,社員們不用出門,減了不少麻煩。

    二姑他們除了買繡花線還給大松帶了水果糖。

    鄉供銷社離家一公裡,來回很快,她們在買針線時還看了一看其他百貨,大瓷盆,溫水瓶,茶盅,床單,蚊帳,馬燈,鏡子,手電筒,對這些價格做了一個了解,這些東西結婚時也會置辦的。

     天天呆在生産隊,長時間沒出去走走了,這可把她倆高興壞了,邊走邊哼着歌兒,回家時有說有笑。

     回到家,舉起大松,并逗他,你猜猜二姑給你買了什麼?大松不加思索,順口便說“糖糖,”幺姑誇贊到大松真聰明,其實這是小孩子本能的回答!條件反射,看到大人就說糖糖。

     二姑給了大松幾粒糖,大松樂得哈哈笑,跟在二姑幺姑後面形影不離!二姑幺姑做手工,大松就在旁邊專心觀看,覺得非常好奇,注意力非常集中。

    也不搗亂,看着二姑他們的一舉一動,目不轉晴。

     大松爺爺奶奶也安排落實了自家的至親,有二姑的舅母,姨媽(奶奶的姐姐),嬸娘共五個,還有大松媽媽和大松,大姑一共12位,全是女賓,參與九月初二的會親酒<訂婚酒>。

     季秋時節,天高雲淡,早晨還是有點清涼,九月初二寒露之日,天氣會漸漸轉冷,好在是深秋,樹葉淡淡由綠轉黃,有的轉紅,隻有松柏四季常青。

    安排出席會親酒的女賓悉數到齊,在媒人的帶領下,一大路向準姑爺家進發!跨過小河,走過柿子樹灣,繞上紅山包,走過陳家灣,陳家砭,又走了兩公裡,就來到了人民大隊四隊。

    準姑爺的家就在四隊,他家的客人早到了,有至親,有鄰居,還有生産隊領導,差不多十來位客人,加上大松二姑這邊的女賓,共有二十多人。

    客人多相互也不認識,女同志們就是拉拉家常,畢竟是生親戚,所以說話就有些講究,該說的就說,不講無關緊要的,大多都是一些客套話。

    媒婆最會說,向着女方誇南方,向着男方誇女方。

    怎麼好聽怎麼講。

    這小夥子在生産隊是勞動積極分子,很受人歡迎;這女娃兒在家啥活都幹,擔背都來,手工針錢活也很好!割草揀柴很在行,好多女子不如她。

    今天是會親酒<訂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