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月是中秋圆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天,社員們出工收稻,積極響應革委會的号召和公社書記的指示。
稻田分旱田和和水田兩種,旱田耕作兩季,一季冬小麥,一季水旱,水田俗稱冬水田,一年四季有水,隻插一季秧,平時有儲水功能,可以保證豬牛飲用水,川北丘陵地帶,天旱缺水是常事,所以必須保留一部分冬水田儲水。
旱田在立秋後,稻子由青變黃時開缺放水,讓田裡的水瀝幹,當旱地使用。
收割稻子時,社員們選擇先收旱田,再收割水田,旱田裡已經沒水是幹的,方便操作,收割起來更利索。
大家帶上收割工具,有鐮刀,籮筐,夾背,圍席,拌桶,戴上草帽,下田幹活。
夾背是川北人用來背比較精細的一種工具,就是編得很密實的一種背簍,在普通背簍裡,再編一層類似油簍那樣密實的夾層,這樣可以裝,小麥芝麻,面粉之類的東西。
拌桶是脫粒的專用工具,通常用3公分厚木闆制作,四方形,上寬下窄,長一米六,寬一米二,高四十厘米,重約100斤左右,就一大型方鬥,在稻田作業時,一般由體力好的男勞力扛到稻田裡頭,再圍上圍席(避免脫離時,稻子散落田中),就可以打谷子了(脫粒),女同志割稻,男同志負責打,兩人打,兩人遞,兩人割,一氣喝成,動作連慣。
很快就能打上一擔,專人挑回曬場,由倉管員負責翻哂。
一個來回,又是一跳,你追我趕動作真的很快。
整個生産隊有12架拌桶,每小組有3架,一共有4個生産小組。
由于集中采收,曬場隻能先将水份晾幹就堆起來,日後再哂。
因為是人工收谷子,整個生産隊一個小時可以收2000斤左右,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是沒有法與機械化相比。
一天下來,賽場上也裝不下,隊長就想辦法,每家每戶分300斤到500斤,曬場一下就騰空了,這300斤是基本口糧,回家自己曬,這樣也減輕了倉管員的勞動強度。
各家各戶就用竹席晾曬,這個竹席是專門晾曬糧食的大席子,一張可以曬100多斤,一般人家都有兩三張,這就解決了生産隊緊張的曬場問題,大松所在生産隊年産稻谷應該六萬斤左右,但是是集體生産,也就最多生産4萬七千斤。
分到各家晾曬,翻得勤,曬得簿,兩天就全曬幹了,又可以吃新米了,當時生産隊也沒沒碾米機,要到大隊農機房才有碾米機,還有就是到公社農機站才有碾米機,最近的700米,最遠的1500米,新稻上市,大家都要嘗一嘗新米,嘗鮮,大隊農機房,公社農機站,各大小碾米房都得排隊打米,誰都想嘗嘗鮮。
新米飯真的好吃,噴噴香,香糯可口。
這是當年大多數的生活情景。
處暑沒過幾天,生産隊裡的稻子全收完了,基本做到顆粒歸倉,數據統計收了四萬五千斤稻子,倉管員遇到大太陽就翻曬,倒倉,把滿倉的糧食經太陽暴曬後往空倉(備用倉)倒,經常倒倉糧食不易黴變,保持優良的品質。
家家戶戶分到基本口糧稻谷人均240斤,其餘交糧站(征購)國庫征收一萬多斤,這一萬多斤國家會給生産隊付錢的,但生産隊還得交農業稅,至于具體數據<續集中會提到>。
這些數據均采用作者父親提供的真實數據,他當時負責生産隊管糧食,哪一塊田産量多少,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就是一活數據庫。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就知道了當時農民為什麼餓肚子,吃不飽的一些基本原因。
九月1号也開學了,學生們又回到了久違的學校,校園裡也傳來了朗朗書聲。
稻子收完,又開始犁田了,現在犁田的目的,是把谷樁翻到了田底,讓其腐爛,可以增加稻田的肥力,讓來年更好耕作。
冬水田比較軟好犁,比較容易操作。
還有旱田也要犁,因為緊接着又要耕種,旱田土硬一些,犁旱田黃牛用得多。
旱田犁後開排水溝,開廂,留着點小麥或栽油菜,反正得把土地水分晾幹,便于操作。
生産隊耕旱田有時還要人澆水,才容易翻坯,不然犁不動。
中午雖然很熱,但早晚已有涼意,露珠兒 已悄悄沾在路邊的野草頭上。
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好像碧玉盤中的珍珠。
冬瓜藤上白白的冬瓜長得又圓又大,冬瓜跟南瓜是川北這個地方比較儲存得久的一種瓜類。
大黃南瓜一個有三四十斤重,直徑四五十公分,冬瓜也有20多斤,一個冬瓜藤上的冬瓜特别好看,上下左右全都有,冬瓜藤一般攀爬在其他樹枝頭上,阿藤蔓很長,可以吸收很多的光照,這樣長出來的冬瓜又大又好吃,川北的黃南瓜又好看,味道又甜美,一個南瓜也有20來斤,平時有青
稻田分旱田和和水田兩種,旱田耕作兩季,一季冬小麥,一季水旱,水田俗稱冬水田,一年四季有水,隻插一季秧,平時有儲水功能,可以保證豬牛飲用水,川北丘陵地帶,天旱缺水是常事,所以必須保留一部分冬水田儲水。
旱田在立秋後,稻子由青變黃時開缺放水,讓田裡的水瀝幹,當旱地使用。
收割稻子時,社員們選擇先收旱田,再收割水田,旱田裡已經沒水是幹的,方便操作,收割起來更利索。
大家帶上收割工具,有鐮刀,籮筐,夾背,圍席,拌桶,戴上草帽,下田幹活。
夾背是川北人用來背比較精細的一種工具,就是編得很密實的一種背簍,在普通背簍裡,再編一層類似油簍那樣密實的夾層,這樣可以裝,小麥芝麻,面粉之類的東西。
拌桶是脫粒的專用工具,通常用3公分厚木闆制作,四方形,上寬下窄,長一米六,寬一米二,高四十厘米,重約100斤左右,就一大型方鬥,在稻田作業時,一般由體力好的男勞力扛到稻田裡頭,再圍上圍席(避免脫離時,稻子散落田中),就可以打谷子了(脫粒),女同志割稻,男同志負責打,兩人打,兩人遞,兩人割,一氣喝成,動作連慣。
很快就能打上一擔,專人挑回曬場,由倉管員負責翻哂。
一個來回,又是一跳,你追我趕動作真的很快。
整個生産隊有12架拌桶,每小組有3架,一共有4個生産小組。
由于集中采收,曬場隻能先将水份晾幹就堆起來,日後再哂。
因為是人工收谷子,整個生産隊一個小時可以收2000斤左右,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是沒有法與機械化相比。
一天下來,賽場上也裝不下,隊長就想辦法,每家每戶分300斤到500斤,曬場一下就騰空了,這300斤是基本口糧,回家自己曬,這樣也減輕了倉管員的勞動強度。
各家各戶就用竹席晾曬,這個竹席是專門晾曬糧食的大席子,一張可以曬100多斤,一般人家都有兩三張,這就解決了生産隊緊張的曬場問題,大松所在生産隊年産稻谷應該六萬斤左右,但是是集體生産,也就最多生産4萬七千斤。
分到各家晾曬,翻得勤,曬得簿,兩天就全曬幹了,又可以吃新米了,當時生産隊也沒沒碾米機,要到大隊農機房才有碾米機,還有就是到公社農機站才有碾米機,最近的700米,最遠的1500米,新稻上市,大家都要嘗一嘗新米,嘗鮮,大隊農機房,公社農機站,各大小碾米房都得排隊打米,誰都想嘗嘗鮮。
新米飯真的好吃,噴噴香,香糯可口。
這是當年大多數的生活情景。
處暑沒過幾天,生産隊裡的稻子全收完了,基本做到顆粒歸倉,數據統計收了四萬五千斤稻子,倉管員遇到大太陽就翻曬,倒倉,把滿倉的糧食經太陽暴曬後往空倉(備用倉)倒,經常倒倉糧食不易黴變,保持優良的品質。
家家戶戶分到基本口糧稻谷人均240斤,其餘交糧站(征購)國庫征收一萬多斤,這一萬多斤國家會給生産隊付錢的,但生産隊還得交農業稅,至于具體數據<續集中會提到>。
這些數據均采用作者父親提供的真實數據,他當時負責生産隊管糧食,哪一塊田産量多少,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就是一活數據庫。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就知道了當時農民為什麼餓肚子,吃不飽的一些基本原因。
九月1号也開學了,學生們又回到了久違的學校,校園裡也傳來了朗朗書聲。
稻子收完,又開始犁田了,現在犁田的目的,是把谷樁翻到了田底,讓其腐爛,可以增加稻田的肥力,讓來年更好耕作。
冬水田比較軟好犁,比較容易操作。
還有旱田也要犁,因為緊接着又要耕種,旱田土硬一些,犁旱田黃牛用得多。
旱田犁後開排水溝,開廂,留着點小麥或栽油菜,反正得把土地水分晾幹,便于操作。
生産隊耕旱田有時還要人澆水,才容易翻坯,不然犁不動。
中午雖然很熱,但早晚已有涼意,露珠兒 已悄悄沾在路邊的野草頭上。
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好像碧玉盤中的珍珠。
冬瓜藤上白白的冬瓜長得又圓又大,冬瓜跟南瓜是川北這個地方比較儲存得久的一種瓜類。
大黃南瓜一個有三四十斤重,直徑四五十公分,冬瓜也有20多斤,一個冬瓜藤上的冬瓜特别好看,上下左右全都有,冬瓜藤一般攀爬在其他樹枝頭上,阿藤蔓很長,可以吸收很多的光照,這樣長出來的冬瓜又大又好吃,川北的黃南瓜又好看,味道又甜美,一個南瓜也有20來斤,平時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