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殉国者众矣

關燈
    交代完這些,朱慈烺進進宮去見崇祯了,将新軍建制給崇祯講了一遍之後,崇祯也是同意軍隊改制了,還給曹文诏要了三千兩銀子,人員調度崇祯也沒什麼意見,他已經隐隐被這些軍鎮搞得頭疼不已了,現在手握大軍的,對朝廷的調度大多陽奉陰違。

     一打仗為了保存實力望風而逃,崇祯也不敢太過嚴苛處罰,不然說不得又會逼反朝廷大軍,何況朝廷也确實對各路軍隊的補給力不從心,各軍鎮多是自己想辦法在支撐,一個個都成了私軍,不靠朝廷供給,自己就不會對朝廷的話言聽計從了。

     回到鐘粹宮,朱慈烺又開始考慮,去哪弄一些文人呢?新軍的文職,現在還沒人選呢,要找人就得讓人推薦,可是北京目前還沒有朱慈烺心腹大臣,這可咋整。

     想一想北京城殉國的文臣有誰呢?好像還是有很多的,但是奈何朱慈烺沒記住啊,幾個有名的倒是記住一些,嗯....李邦華和倪元潞就不錯,就是不知道二人現在在哪。

     叫來楊宇讓去查了一下,這倒不難查,小半天就回來了,楊宇禀告道:“啟禀殿下,經查,李邦華大人因罪緻仕,現在閑賦在江西吉水老家,倪元潞大人因罪緻仕,現在閑賦在浙江紹興老家。

    ” “握草。

    。

    。

    ”朱慈烺不由得爆了一句經典,這最後在北京城破,為國殉職盡忠的大臣,随便找了兩個,竟然整整齊齊的都在家閑賦,那朝堂上現在都是些什麼人?不用問,都是後來投降李自成的,更有甚者,是給李自成開門的,反正就是投完李自成投多爾衮,大清的貳臣傳人物呗,哎。

    。

    。

    就這些人,不亡國怎麼辦?盡忠的,有能力的,現在都在家躺着呢。

     朱慈烺故技重施,先是一本朱氏散文集,再是一封法不傳六耳,搞得李邦華和倪元潞也是很上火,兩月之後,總算是說道重點,這次他倒是沒有再許諾高官厚位,隻是說明朝廷要組建新軍,需要一些秀才舉人之類的文人,去軍中擔任軍職,目前最高的是幾個正三品一直往下的軍職。

     請李邦華推舉一些人去任職政委一類的軍職,職責說明後,要求能吃苦,也會跟着軍隊訓練,又讓倪元潞推舉人去擔任軍功長和司務長一類的文人,職責簡單,要求不高,倪元潞後來能在戶部主事,想來後勤這方面還是有點東西的,讓他推舉應該沒什麼問題,吃苦耐勞和訓練當然也是少不了的,部隊嘛,不存在純粹的文人,太監都要訓練戰鬥呢。

     當然,大明并不缺熱血,能文能武的文臣,戰死的巡撫,總督一大把,着名的也很多,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孫承宗,熊文燦,袁可立,左光先等等,再說雖然文人看不起當兵的丘八,但是,大明人口破億,讀書人多如過江之卿,可是,進士每三年才三百人,幾百萬的讀書人最後都能中進士? 顯然不可能,那其他的呢?考不上總要過日子啊,這些人就隻能另謀出路了,舉人還行,能候補官位了,但那也是少之又少,而且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去衙門任職的,當小吏的,做師爺的,當大戶人家賬房的,教書的,家庭殷實的開書院的,專心做學問的,賣字賣畫的比比皆是。

     現在有機會直接做官,而且一上來就有正三品的,我滴娘啊,就算是武職的正三品沒文職的高級,那也是正三品啊,這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去啊,畢竟是官啊,不當官這幾十年的書不是白讀了? 舉人能做到正三品的有幾個?做到正五品就到頭了,能做到尚書,閣老的舉人,不是沒有,但那真是少之又少,而且還是國朝初期較多,後面就算鳳毛麟角了,估摸着也就海瑞,陳新甲了。

     于是才不到兩個月,兩人就推舉願意去的舉人将近一百号人,雖然用不了那麼多,但是可以儲備啊,再說,人多了就有競争了,幹的不好,走人,後面有的是人想幹。

     教書、忠君愛國的思想工作,也是開展起來神速,人多力量大嘛,再說,這些儒學可不就是教人忠君愛國的嘛,專業對口,隻是需要白話多點而已,畢竟之乎者也那些苦哈哈根本就聽不懂,影響自己的業績不是,話說,物競天擇,有競争是真特娘的好啊。

     現在新軍的人員配置大緻是配齊了,朱慈烺按照前世當兵的記憶,将訓練和獎懲結合當前的局勢,編撰了新軍的訓練細則和獎懲細則,着人送去了天津衛,接下來的事,就急不得了。

     沒兩個月,曹文诏就上奏朝廷,彈劾天津衛原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佥事,千戶等等,傾占軍田,貪污受賄,欺上瞞下,編制空置,已經被曹文诏拿下,等待朝廷處置,崇祯如約,一把撸了個精光,将曹文诏報上來的請調人員調往天津衛填補。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