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不信

關燈
    有句話叫“貞女失節不如老鸨從良。

    ” 暗示了世人對于一個人“晚盡”的看重。

     于禁,就是東漢三國裡一個晚節不保的人物,極具有悲劇色彩。

     所有人都記住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

     建安219年,樊城之戰,水淹七軍,曹魏舉國震悚! 滔天巨浪,将勝利者關羽卷上了“威震華夏”的雲端至高。

     而于禁卻在同時被重重拍下,墜入無盡深淵,永世再無翻身。

     大部分人,包括後來者們,從此對于禁最鮮明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個懼死投降的失敗者。

     那個從軍三十年,獨自領兵指揮作戰未嘗敗績的于禁,身上的光輝仿佛處在另一端的曆史篇章中。

     得宜于前世常逛編乎,王政是其中的少部分人。

     他至今記得那個帖子,對于禁進行的一個量化性描述。

     三國志魏國列将傳,于禁的記述篇幅僅在張遼之下,甚至蓋過了曹操最親重的征西将軍夏侯淵。

     所以自穿越始,這個名字便被他記得最為深刻。

     自見那道竹簡始便隐隐徘徊的不安預兆終于被确認,壓力固然劇增,王政卻也徹底放下了心理包袱。

     劍未出鞘時,才最令人戒懼。

     如今他反倒再無猶豫。

     夏侯惇既然變成了于禁,之前所有的計劃便都要全部推翻重新定計。

     數次“謀士夢碎”的打擊,反倒激起了王政的鬥志。

     他晃了晃頭,那個“以恩威收服人心的王道募兵”念頭頓時被迅速驅散。

     環視衆人,王政的眼神中多了幾分冷冽: “征兵之前,先要征物!” “徐方,此事你全權負責,吳牛你們四個協作配合徐方。

    ” “以縣衙為中心,将趙縣分成四區,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征集。

    ” “所有稻谷口糧,錢财鐵器,全部征收!” “有敢抗命不從者,出言警告。

    ” “警告後仍頑抗者,當場誅殺!” 聽到這話,廳内立時靜至鴉雀無聲。

     衆人相顧對視,均是大感詫異,卻又不敢質問王政。

     若是強行征兵,倒也罷了,亂世之中本就是司空見慣,極為尋常。

     可強行征集所有人的财物米糧...這好像... 有些過分了點。

     其中尤以徐方最為意外。

     他在衆人之中心思最為缜密,又對王政欽佩崇拜,便時常關注其一言一行,自顧揣摩。

     之前校場之前王政一番交代,他已隐隐察覺,到了之後發生的事,王政特意令人将全縣百姓召集,在衆目睽睽之下對兵卒恩威并施。

     前後對照,結合自身所讀所學,徐方已猜出天公将軍此舉是為二得。

     一得軍紀樹立,二得人心歸附。

     徐方隻覺對王政心意有所了解,更看出他有将趙縣作為根據地的長遠打算。

     可...為何突然又行此酷烈手段? 他既有疑惑,更有不忍,終是按捺不住出言道: “将軍有令,末将自是領命無所不從,隻是...“ 什麼“隻是”“但是”這類的詞,一旦出現,後面的話,要麼不順耳,要麼不順心。

     前世聽的就煩,如今又聞這個詞,王政眉頭頓時一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