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汉灵帝崩,董卓之变!
關燈
小
中
大
月份,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漢靈帝突然駕崩!一時間,朝堂之上風雲變幻。
新帝劉辯登基之後,其生母何皇後憑借着皇太後的身份開始臨朝聽政,并行使稱制之權。
與此同時,朝廷中的太傅袁隗和大将軍何進共同承擔起輔佐幼主治理朝政的重任,他們一同負責記錄尚書之事。
而在暗地裡,何進已然下定決心要鏟除那些禍亂宮廷的宦官勢力。
無獨有偶,袁紹對此也是籌謀已久。
他巧妙地利用何進的賓客張津作為傳話之人,向何進進言道:“黃門、常侍這等宦官長期把持朝政大權,可謂由來已久。
而且,他們還與長樂太後(董太後)相互勾結,專行奸詐牟利之事。
如今,将軍應當另尋德才兼備的賢臣,大力整頓國家綱紀,替天下蒼生除去此等禍害啊!”何進聞聽此言,深以為然。
畢竟袁家在四海之内都頗得人心,受到衆人的擁戴;而袁紹本人更是素來擅長招攬和供養士人,衆多英雄豪傑皆心甘情願為他效力。
于是乎,袁紹與其堂弟袁術以及足智多謀之士逢紀、何颙、荀攸等人一道,紛紛成為了何進的心腹重臣。
此時,大将軍何進掌控住了朝局大權,并且還與司隸校尉袁紹暗中謀劃着要誅滅那些禍亂宮廷的宦官們。
面對這種情況,身為宦官的蹇碩内心極度惶恐不安,他深知自己已經陷入了極為危險的境地。
于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蹇碩決定再次密謀策劃一場針對何進的刺殺行動,企圖借此來扭轉局勢、保住自身性命。
然而,令蹇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次計劃竟然提前走漏了風聲,很快就有人向何進告發了他的陰謀。
得知此事後的何進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手下迅速展開行動,全力追捕并鏟除蹇碩這個心腹大患。
就在此時,一直關注着局勢發展的袁紹找到了何進,并向他進言道:“昔日,窦武也曾試圖鏟除宮内那些得寵的宦官勢力,但最終非但未能成功,反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究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行事不夠機密謹慎,以緻消息洩露出去所緻啊!當時那五營的兵士全都聽從宦官們的指揮調度,可窦武卻盲目地信任這些士兵,這才導緻了他最終悲慘的結局。
而今将軍您貴為當今聖上的舅舅,地位尊崇無比;而且您的兄弟們也各自統領着強大的兵馬,麾下的将領和士卒皆是英姿飒爽、才華出衆之人,他們無不心甘情願地為将軍您拼死效力。
可以說,眼下所有的優勢皆已盡在将軍您的掌控之中,此乃上天特意賜予将軍的絕佳機遇呀!将軍應當果斷出手,趁此機會一舉替天下蒼生除去這一大禍患,如此一來,必能聲名遠揚、流芳百世!” 聽完袁紹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後,何進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表示完全贊同他的觀點。
此後,何進便借口稱病不再入宮陪伴先帝喪葬事宜,甚至連葬禮也未曾參加。
緊接着,他立即與袁紹共同商議制定詳細的誅滅宦官之計策,并毫不猶豫地将所拟定的計策告知給了太後。
然而,讓何進感到頗為意外的是,當他們請求何太後下達诏令的時候,何太後竟然堅決不同意這麼做。
無奈之下,何進和袁紹二人隻得私下裡招來董卓率領大軍進入京城,企圖借此來逼迫何太後改變主意。
遠在河東郡的董卓得到這個消息後,當即毫不猶豫地帶領軍隊火速啟程。
與此同時,董卓還不忘上書彈劾宮中的中常侍張讓等一幹人等。
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争鬥就此拉開帷幕…… 然而,沒過多久,何進卻突然改變了主意,心生悔意。
他急忙派遣谏議大夫種劭前去阻止董卓入京。
種劭一路快馬加鞭,終于在黾池與董卓相遇。
隻見種劭面色凝重地對董卓說道:“董将軍,您此次進京實非明智之舉,請速速返回河東郡,去征讨那流亡的匈奴單于于夫羅吧!”董卓聞言,卻是不以為然,他搖頭拒絕道:“我奉诏入京,乃是為了鏟除朝中奸佞之臣,怎能輕易離去?”說罷,董卓不顧種劭的阻攔,執意繼續上書朝廷,為自己辯解。
與此同時,董卓率領着大軍長驅直入,很快就進入了河南尹地界。
面對董卓咄咄逼人的進軍态勢,何太後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她最終還是無奈地下旨罷免了那些宦官。
當董卓的軍隊抵達雒陽城外之時,種劭再次出城犒勞軍隊。
趁此機會,種劭言辭懇切地請求董卓退兵回師。
然而,此時的董卓已經被權力沖昏了頭腦,哪裡還聽得進去勸誡。
他竟然指使手下的士兵們一擁而上,氣勢洶洶地威脅起種劭來。
種劭見董卓如此蠻橫無理,不禁怒發沖冠。
他瞪大雙眼,厲聲呵斥道:“董卓!你身為臣子,竟敢違抗聖旨,目無王法!今日若不退兵,必遭天譴!”面對種劭義正辭嚴的斥責,董卓心中雖知自己理虧,但仍不願就此罷休。
于是,他隻得暫時率軍向西撤退到距離洛陽城二十裡之外的夕陽亭,以觀局勢變化。
喜歡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請大家收藏:()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
新帝劉辯登基之後,其生母何皇後憑借着皇太後的身份開始臨朝聽政,并行使稱制之權。
與此同時,朝廷中的太傅袁隗和大将軍何進共同承擔起輔佐幼主治理朝政的重任,他們一同負責記錄尚書之事。
而在暗地裡,何進已然下定決心要鏟除那些禍亂宮廷的宦官勢力。
無獨有偶,袁紹對此也是籌謀已久。
他巧妙地利用何進的賓客張津作為傳話之人,向何進進言道:“黃門、常侍這等宦官長期把持朝政大權,可謂由來已久。
而且,他們還與長樂太後(董太後)相互勾結,專行奸詐牟利之事。
如今,将軍應當另尋德才兼備的賢臣,大力整頓國家綱紀,替天下蒼生除去此等禍害啊!”何進聞聽此言,深以為然。
畢竟袁家在四海之内都頗得人心,受到衆人的擁戴;而袁紹本人更是素來擅長招攬和供養士人,衆多英雄豪傑皆心甘情願為他效力。
于是乎,袁紹與其堂弟袁術以及足智多謀之士逢紀、何颙、荀攸等人一道,紛紛成為了何進的心腹重臣。
此時,大将軍何進掌控住了朝局大權,并且還與司隸校尉袁紹暗中謀劃着要誅滅那些禍亂宮廷的宦官們。
面對這種情況,身為宦官的蹇碩内心極度惶恐不安,他深知自己已經陷入了極為危險的境地。
于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蹇碩決定再次密謀策劃一場針對何進的刺殺行動,企圖借此來扭轉局勢、保住自身性命。
然而,令蹇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次計劃竟然提前走漏了風聲,很快就有人向何進告發了他的陰謀。
得知此事後的何進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手下迅速展開行動,全力追捕并鏟除蹇碩這個心腹大患。
就在此時,一直關注着局勢發展的袁紹找到了何進,并向他進言道:“昔日,窦武也曾試圖鏟除宮内那些得寵的宦官勢力,但最終非但未能成功,反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究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行事不夠機密謹慎,以緻消息洩露出去所緻啊!當時那五營的兵士全都聽從宦官們的指揮調度,可窦武卻盲目地信任這些士兵,這才導緻了他最終悲慘的結局。
而今将軍您貴為當今聖上的舅舅,地位尊崇無比;而且您的兄弟們也各自統領着強大的兵馬,麾下的将領和士卒皆是英姿飒爽、才華出衆之人,他們無不心甘情願地為将軍您拼死效力。
可以說,眼下所有的優勢皆已盡在将軍您的掌控之中,此乃上天特意賜予将軍的絕佳機遇呀!将軍應當果斷出手,趁此機會一舉替天下蒼生除去這一大禍患,如此一來,必能聲名遠揚、流芳百世!” 聽完袁紹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後,何進深以為然地點點頭,表示完全贊同他的觀點。
此後,何進便借口稱病不再入宮陪伴先帝喪葬事宜,甚至連葬禮也未曾參加。
緊接着,他立即與袁紹共同商議制定詳細的誅滅宦官之計策,并毫不猶豫地将所拟定的計策告知給了太後。
然而,讓何進感到頗為意外的是,當他們請求何太後下達诏令的時候,何太後竟然堅決不同意這麼做。
無奈之下,何進和袁紹二人隻得私下裡招來董卓率領大軍進入京城,企圖借此來逼迫何太後改變主意。
遠在河東郡的董卓得到這個消息後,當即毫不猶豫地帶領軍隊火速啟程。
與此同時,董卓還不忘上書彈劾宮中的中常侍張讓等一幹人等。
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争鬥就此拉開帷幕…… 然而,沒過多久,何進卻突然改變了主意,心生悔意。
他急忙派遣谏議大夫種劭前去阻止董卓入京。
種劭一路快馬加鞭,終于在黾池與董卓相遇。
隻見種劭面色凝重地對董卓說道:“董将軍,您此次進京實非明智之舉,請速速返回河東郡,去征讨那流亡的匈奴單于于夫羅吧!”董卓聞言,卻是不以為然,他搖頭拒絕道:“我奉诏入京,乃是為了鏟除朝中奸佞之臣,怎能輕易離去?”說罷,董卓不顧種劭的阻攔,執意繼續上書朝廷,為自己辯解。
與此同時,董卓率領着大軍長驅直入,很快就進入了河南尹地界。
面對董卓咄咄逼人的進軍态勢,何太後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她最終還是無奈地下旨罷免了那些宦官。
當董卓的軍隊抵達雒陽城外之時,種劭再次出城犒勞軍隊。
趁此機會,種劭言辭懇切地請求董卓退兵回師。
然而,此時的董卓已經被權力沖昏了頭腦,哪裡還聽得進去勸誡。
他竟然指使手下的士兵們一擁而上,氣勢洶洶地威脅起種劭來。
種劭見董卓如此蠻橫無理,不禁怒發沖冠。
他瞪大雙眼,厲聲呵斥道:“董卓!你身為臣子,竟敢違抗聖旨,目無王法!今日若不退兵,必遭天譴!”面對種劭義正辭嚴的斥責,董卓心中雖知自己理虧,但仍不願就此罷休。
于是,他隻得暫時率軍向西撤退到距離洛陽城二十裡之外的夕陽亭,以觀局勢變化。
喜歡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請大家收藏:()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