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搭救
關燈
小
中
大
承,成功地将音樂與内力相互融合,成為了武林中獨特的風景線。
正所謂樹大招風,他們的獨有,也因此招來了,那些武林中人的嫉妒,可幾經挑釁,都被英家人用音樂神功打敗,當這一現象成為常态之後,也就無人趕前來侵犯了,而英家的音樂神功也就被武林人士所亟待。
今日英月生決定将自身獨有的制琴絕技傳授給段情,因為他看出了段情的本性善良正直,心中對其充滿了期待與希望,認為他日後定會成長為一個棟梁之才。
須臾之間,英月生便開始環顧四周,目光迅速地鎖定在了不遠處的一棵枯木之上。
盡管此樹的木質并不算上乘,但若經過一番精心雕琢,亦可成為一件精美的樂器。
當然,僅有木頭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鉚釘以及琴弦,如此方能成就一把完整的古琴。
隻見英月生動作娴熟自然,毫不費力地便找齊了這三樣物品。
于這片枯木林立之地,枯木自是随處可見;而鉚釘,則是他一直随身攜帶之物;至于琴弦,那自然離不開馬尾巴上的毛發了。
緊接着,英月生便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了對枯木的精雕細琢之中。
除了卓越的武功之外,他随身攜帶的那些工具,便是他最為珍視的寶貝了。
此時此刻,他運用着熟練無比的手法和别具一格的技巧,讓站在一旁的段情看得目瞪口呆。
在段情的記憶當中,他從未目睹過如此精湛絕倫的技藝。
眼神更是絲毫不敢遊移到别處去,仿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環節似的。
他隻能先用思維将英月生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牢牢地記住,然後再回頭仔細琢磨和消化。
制作一把精美的古琴對于英月生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然而,段情畢竟還隻是個孩子,要想達到英月生今日的高超技藝水平,自然還需要一些時間去磨砺和積累經驗。
此次英月生出外,其實也是為了英家莊的古琴生意。
為了能夠将祖輩們傳下來的制琴技藝發揚光大,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英家樂器的卓越品質,他們必須不遺餘力地将自家的古琴或其他樂器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隻有這樣,英家樂器才能永遠聲名遠揚,不會被時代所遺忘。
可是誰能料到,這一路上竟然遇到了連連冤情,再加之莊内又有急事需要處理,這一切着實讓英月生感到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随着時間如流水般地不斷流逝,英月生精心雕琢鑄造的古琴已經初步呈現出了它應有的形态。
隻要再稍加修飾潤色,這把古琴便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
眼前呈現出一把精緻而獨特的七弦琴,其琴弦由馬尾上最為純淨、堅韌且柔軟的毛發編織而成。
盡管外表稍顯質樸簡約,但在段情眼中,它已然堪稱極品之作。
段情全神貫注地凝視着英月生精心打造古琴的全程,目睹每一個細節,心中湧起陣陣驚歎與欽佩。
在此之前,他對如此卓越非凡的技藝一無所知! 正當英月生将古琴輕輕遞至段情眼前之際,段情猛地怔住了,滿臉狐疑地脫口而出:"叔叔,此為何物啊?" 英月生趕忙回應道:"這乃是咱家祖傳絕技所制,名為七弦琴。
" 段情這才如夢初醒般恍然大悟,終于領悟到這原來是一把琴。
自幼四處漂泊、曆經風雨的他,何曾有機會接觸這樣新奇罕見的物件呢?更别提一眼便能識别出來了。
此刻,他完全被這把古琴深深迷住,目光中流露出無盡的好奇與熱切渴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英月生接着道:“叔叔要将這具古琴送給你,喜歡嗎?”說着,他将古琴輕輕遞給了段情。
段情滿心歡喜地接過古琴,小心翼翼地撫摸着琴弦,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他感激地對英月生說道:“謝謝叔叔,我非常喜歡。
”眼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
見天色已逐漸暗下來,英月生小心翼翼地将段情扶上馬來,兩人一同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段情始終緊緊抱着那具古琴,仿佛生怕它會飛走一般,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
他們沿着道路緩緩前行,走着走着,英月生忽然聽到前方傳來一陣嘈雜的讀書聲。
這陣聲音引起了他内心深處的共鳴,似乎讓他意識到了某種重要的事情。
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順着聲音的方向走去。
當他停下馬步時,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赫然出現在眼前。
他擡起頭,仰望着門頭上方高懸的一塊匾額,上面清晰地刻着“立德書院”四個大字。
英月生不禁感到有些驚訝,他從未想過在這樣的地方竟然會有一座書院存在。
原本,他認為這裡不過是一個平凡無奇的小城罷了,但此刻他才發現,這裡竟蘊含着如此濃厚的文化底蘊。
為了能給段情尋得一處絕佳的安身之所,英月生下定決心走進書院一探究竟。
這座書院看上去古樸而又陳舊,歲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
房屋顯得有些落寞,仿佛在訴說着曾經的輝煌。
盡管曆經滄桑,但曆朝曆代的書香氣息依然彌漫在空氣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沉澱和甯靜。
課堂上,一位白胡子先生正對學生侃侃而談,将四書五經講述頭頭是道,時不時還一句典故,把學子們的思維牢牢鎖在其中。
隻見老先生,毛色花白,滿篇皺紋,臉型微黃,偏瘦,頭戴一頂布巾,手拿紙傘,一身修長的堂服,雖然歲月奪去了他的容顔,但是那股傲然挺立的書身氣質确是絲毫不改。
老先生的侃侃而談被兩位不速之客打斷,隻好上前相迎,并示意正在背誦的學生們繼續學習。
來到跟前,英月生彎下腰,恭敬地向老者行了一個禮,然後說道:“先生您好,我是聞聲而來,如有冒昧之處,還望您多多包涵。
” 老先生絲毫沒有覺得被打擾,反而微笑着問道:“不知這位俠士來到此處所為何事?”英月生心中挂念着家裡的事情,也顧不得詳細說明,直截了當地說:“我想将這個孩子托付給先生。
” 老先生滿臉狐疑地看着眼前這位名叫英月生的人,不解地問道:“看閣下衣着光鮮亮麗,家境必定殷實,為何會突發奇想将自己家的孩子送來我們這間陳舊破敗的書院呢?況且,此地的孩童大半都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之人呐。
” 英月生并未有絲毫隐瞞之意,坦然回答道:“其實,他同樣是個孤兒,我期望先生能夠收容他。
” 老先生露出一絲無奈神色,歎息着說:“壯士且看,咱們這座書院已破爛不堪,每接納一名學童,便意味着多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啊。
” 英月生自然明白對方話中的深意,二話不說,從懷中掏出一沓銀票,輕輕遞到老先生手中,并誠摯地表示:“這算是在下對書院的一點綿薄貢獻,還望先生笑納。
” 那位老先生接過銀票後,臉上流露出欣喜與感激之情,感慨道:“承蒙壯士厚意,既然如此,那就讓這個孩子留下吧。
” 喜歡樂動江湖請大家收藏:()樂動江湖
正所謂樹大招風,他們的獨有,也因此招來了,那些武林中人的嫉妒,可幾經挑釁,都被英家人用音樂神功打敗,當這一現象成為常态之後,也就無人趕前來侵犯了,而英家的音樂神功也就被武林人士所亟待。
今日英月生決定将自身獨有的制琴絕技傳授給段情,因為他看出了段情的本性善良正直,心中對其充滿了期待與希望,認為他日後定會成長為一個棟梁之才。
須臾之間,英月生便開始環顧四周,目光迅速地鎖定在了不遠處的一棵枯木之上。
盡管此樹的木質并不算上乘,但若經過一番精心雕琢,亦可成為一件精美的樂器。
當然,僅有木頭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鉚釘以及琴弦,如此方能成就一把完整的古琴。
隻見英月生動作娴熟自然,毫不費力地便找齊了這三樣物品。
于這片枯木林立之地,枯木自是随處可見;而鉚釘,則是他一直随身攜帶之物;至于琴弦,那自然離不開馬尾巴上的毛發了。
緊接着,英月生便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了對枯木的精雕細琢之中。
除了卓越的武功之外,他随身攜帶的那些工具,便是他最為珍視的寶貝了。
此時此刻,他運用着熟練無比的手法和别具一格的技巧,讓站在一旁的段情看得目瞪口呆。
在段情的記憶當中,他從未目睹過如此精湛絕倫的技藝。
眼神更是絲毫不敢遊移到别處去,仿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環節似的。
他隻能先用思維将英月生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牢牢地記住,然後再回頭仔細琢磨和消化。
制作一把精美的古琴對于英月生這樣的大師級工匠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然而,段情畢竟還隻是個孩子,要想達到英月生今日的高超技藝水平,自然還需要一些時間去磨砺和積累經驗。
此次英月生出外,其實也是為了英家莊的古琴生意。
為了能夠将祖輩們傳下來的制琴技藝發揚光大,并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英家樂器的卓越品質,他們必須不遺餘力地将自家的古琴或其他樂器傳播到每一個角落。
隻有這樣,英家樂器才能永遠聲名遠揚,不會被時代所遺忘。
可是誰能料到,這一路上竟然遇到了連連冤情,再加之莊内又有急事需要處理,這一切着實讓英月生感到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随着時間如流水般地不斷流逝,英月生精心雕琢鑄造的古琴已經初步呈現出了它應有的形态。
隻要再稍加修飾潤色,這把古琴便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
眼前呈現出一把精緻而獨特的七弦琴,其琴弦由馬尾上最為純淨、堅韌且柔軟的毛發編織而成。
盡管外表稍顯質樸簡約,但在段情眼中,它已然堪稱極品之作。
段情全神貫注地凝視着英月生精心打造古琴的全程,目睹每一個細節,心中湧起陣陣驚歎與欽佩。
在此之前,他對如此卓越非凡的技藝一無所知! 正當英月生将古琴輕輕遞至段情眼前之際,段情猛地怔住了,滿臉狐疑地脫口而出:"叔叔,此為何物啊?" 英月生趕忙回應道:"這乃是咱家祖傳絕技所制,名為七弦琴。
" 段情這才如夢初醒般恍然大悟,終于領悟到這原來是一把琴。
自幼四處漂泊、曆經風雨的他,何曾有機會接觸這樣新奇罕見的物件呢?更别提一眼便能識别出來了。
此刻,他完全被這把古琴深深迷住,目光中流露出無盡的好奇與熱切渴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英月生接着道:“叔叔要将這具古琴送給你,喜歡嗎?”說着,他将古琴輕輕遞給了段情。
段情滿心歡喜地接過古琴,小心翼翼地撫摸着琴弦,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他感激地對英月生說道:“謝謝叔叔,我非常喜歡。
”眼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
見天色已逐漸暗下來,英月生小心翼翼地将段情扶上馬來,兩人一同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段情始終緊緊抱着那具古琴,仿佛生怕它會飛走一般,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
他們沿着道路緩緩前行,走着走着,英月生忽然聽到前方傳來一陣嘈雜的讀書聲。
這陣聲音引起了他内心深處的共鳴,似乎讓他意識到了某種重要的事情。
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順着聲音的方向走去。
當他停下馬步時,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赫然出現在眼前。
他擡起頭,仰望着門頭上方高懸的一塊匾額,上面清晰地刻着“立德書院”四個大字。
英月生不禁感到有些驚訝,他從未想過在這樣的地方竟然會有一座書院存在。
原本,他認為這裡不過是一個平凡無奇的小城罷了,但此刻他才發現,這裡竟蘊含着如此濃厚的文化底蘊。
為了能給段情尋得一處絕佳的安身之所,英月生下定決心走進書院一探究竟。
這座書院看上去古樸而又陳舊,歲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
房屋顯得有些落寞,仿佛在訴說着曾經的輝煌。
盡管曆經滄桑,但曆朝曆代的書香氣息依然彌漫在空氣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沉澱和甯靜。
課堂上,一位白胡子先生正對學生侃侃而談,将四書五經講述頭頭是道,時不時還一句典故,把學子們的思維牢牢鎖在其中。
隻見老先生,毛色花白,滿篇皺紋,臉型微黃,偏瘦,頭戴一頂布巾,手拿紙傘,一身修長的堂服,雖然歲月奪去了他的容顔,但是那股傲然挺立的書身氣質确是絲毫不改。
老先生的侃侃而談被兩位不速之客打斷,隻好上前相迎,并示意正在背誦的學生們繼續學習。
來到跟前,英月生彎下腰,恭敬地向老者行了一個禮,然後說道:“先生您好,我是聞聲而來,如有冒昧之處,還望您多多包涵。
” 老先生絲毫沒有覺得被打擾,反而微笑着問道:“不知這位俠士來到此處所為何事?”英月生心中挂念着家裡的事情,也顧不得詳細說明,直截了當地說:“我想将這個孩子托付給先生。
” 老先生滿臉狐疑地看着眼前這位名叫英月生的人,不解地問道:“看閣下衣着光鮮亮麗,家境必定殷實,為何會突發奇想将自己家的孩子送來我們這間陳舊破敗的書院呢?況且,此地的孩童大半都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之人呐。
” 英月生并未有絲毫隐瞞之意,坦然回答道:“其實,他同樣是個孤兒,我期望先生能夠收容他。
” 老先生露出一絲無奈神色,歎息着說:“壯士且看,咱們這座書院已破爛不堪,每接納一名學童,便意味着多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啊。
” 英月生自然明白對方話中的深意,二話不說,從懷中掏出一沓銀票,輕輕遞到老先生手中,并誠摯地表示:“這算是在下對書院的一點綿薄貢獻,還望先生笑納。
” 那位老先生接過銀票後,臉上流露出欣喜與感激之情,感慨道:“承蒙壯士厚意,既然如此,那就讓這個孩子留下吧。
” 喜歡樂動江湖請大家收藏:()樂動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