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德雷克海峡

關燈
    “鲲鵬二号”中微子探測器科考船一路向着西南方向駛去,前方是埃斯塔多斯島周圍的海域。

     在西南大西洋公海航路上,科考隊長潛龍此時正站立在高高的了望台上。

    他目光如炬,注視着“鲲鵬二号”中微子探測器科考船的航行前進路線上的海況。

     這艘科考船一路向着西南方駛去,它的目标是探索深海的奧秘,尋找宇宙中微子的蹤迹;探知沿途大洋深海的多維海洋具體信息等。

     在它的航程軌迹中,科考船将會經過埃斯塔多斯島(IsladelosEstados),這座島嶼位于阿根廷火地群島東方三十公裡處,隔着勒梅爾海峽與之相望。

     埃斯塔多斯島,也被稱為史泰登島,其名稱源自荷蘭文的斯塔滕島(Stateneiland),在1615年12月25日,由荷蘭航海家威廉·史旺騰與賈各·勒梅爾首次記錄下這個島嶼,這是在人類文獻上首次出現這個島嶼的記錄。

     埃斯塔多斯島位于南緯53°59和西經58°25之間,是阿根廷南部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嶼,它處在火地島以東的海洋中,屬于南大西洋的火地島區。

    這個島嶼被寬闊的勒美爾海峽與火地島分隔開,島嶼占地541平方公裡,是一個充滿神秘和自然美的地方。

    島上的風景獨特而迷人,高山危聳,密林茂繁,随處可見各種動物散布在島上各處。

    它的海岸線險峻而壯觀,被海水侵蝕的岩石形成了許多奇特的地貌。

    海浪不斷地拍打着這些岩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仿佛在訴說着島嶼的古老故事。

    該島的最高峰海拔1120米,海岸陡峭。

    因為島上氣候寒冷多雨,不利于農業生産,因此幾乎無人居住,但在島上設有燈塔和避風港。

     埃斯塔多斯島因其偏僻複雜的地理環境和變化多端的氣候條件,曾是海難事故的多發地帶。

    在19世紀,阿根廷政府為避免頻發的海難事故,決定在島上的埃爾格海灣盡頭建造一座天邊燈塔,并定期派駐看守。

    然而,小島的另一端還藏匿着以孔格爾為首的海盜團夥,他們無惡不作,殘害了兩名看守,搶占了燈塔,計劃大撈一筆後逍遙法外。

    這一故事也被法國科幻小說家儒爾·凡爾納寫進了他的作品中。

     島上的内陸地區被茂密的森林覆蓋。

    這些森林主要由針葉樹組成,它們的綠色與周圍的海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該島也是一些珍稀動物的栖息地,在森林中生活着許多動植物,比如超過全球種群數量十分之一的易危物種南跳岩企鵝就生活在這裡,此外還可以看到南海獅、海燕等動物,這些動物與島上的自然環境和諧共存,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生态畫卷。

    此外,在其周邊海域還生活着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如磷蝦、南方僞帝王蟹、紅色腸腕蛸等。

     埃斯塔多斯島的最高峰海拔1120米,為島上增添了一抹壯麗的景色。

    從山頂俯瞰,可以看到整個島嶼的美麗景色,以及遠處的大海和火地島。

    這裡的氣候寒冷多雨,常常有霧,給人一種神秘而幽靜的感覺。

     埃斯塔多斯島是一個充滿自然美景和神秘傳說的地方。

    無論是壯觀的海岸線、茂密的森林,還是高聳的山峰,都讓人流連忘返。

    這個島嶼的獨特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其成為了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

     由于其海岸線陡峭,氣候寒冷多雨,不利于農業發展,因此幾乎無人居住。

    雖然如此,島上仍然設有燈塔和避風港,為過往船隻提供導航和避難之所。

    島嶼的自然條件雖然嚴酷,但它的存在對于航海者而言,無疑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個重要地标,是一個可以躲避海上突生風暴的避風港。

     随着“鲲鵬二号”緩緩駛過埃斯塔多斯島,潛龍隊長的心中充滿了對未知的渴望和對科學探索的熱忱。

    他知道,每一次出航都是對人類知識邊界的一次挑戰,而每一次發現都可能改寫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在這片神秘的海域,潛龍和他的團隊正準備揭開更多的秘密。

     德雷克海峽位于南美洲南端與南極洲的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

    它不僅是南太平洋與南大西洋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南極洲與南美洲的地理分界線。

    其地理經緯度位置範圍大約在南緯60度和西經65度範圍之間。

    德雷克海峽南北的寬度在890~970公裡之間,最寬處達到了970千米,最窄處也有890千米,是地球上最寬的海峽;東西的長度即海峽的總長度大約是300公裡。

    平均海水深度大約是3400米,最大海水深度是5248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峽。

     德雷克整個海峽的面積接近30萬平方公裡,是一片很寬闊的水域,按理說這裡應該是風平浪靜靜海無波,不應該有激流險灘狂風巨浪,然而事實上恰恰相反。

    德雷克海峽一年四季狂風不斷巨浪滔天,平均下來每天的風力都在8級左右,能掀起10~20米的巨浪,最大風力可以達到12級以上,因此這裡又被稱之為“暴風走廊”,這是因為此地處于南半球極地西風帶位置,常年盛行強烈的西風,而西風帶在比德雷克海峽更為寬闊的緯度位置環繞地球一周,吹動這一緯度的海水自西向東流動,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洋流——南半球西風環流(又叫南極繞極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德雷克海峽正是南半球西風環流帶最為狹窄的部分,所以海水的流速很快,而且德雷克海峽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峽,平均水深3400米,最大深度達到了5248米,打個比方:把三座泰山連接起來疊放到德雷克海峽的最深處,山頂距離海面還有好幾百米,加上這裡又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因此這裡的水流量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