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搬迁
關燈
小
中
大
同學們來到相隔40多天的教室,熟悉的黑闆,熟悉的坐位,熟悉的同學,同學們意氣風發,精神抖擻,新學年新氣象,同學們穿着整潔的衣服,少先隊員戴好紅領巾,帶着暑假作業交給老師檢查,李老師還是很有耐心的,每個同學的作業都認認真真檢查,寫的字,筆畫都糾正,數學題一道也不落下,李老師對教學工作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每天上學放學,老師也是回家吃飯,跑通時,中午走二裡地回家,吃完午飯又來,天天如此,現在的人哪有那麼敬業。
讀書的教室是生産隊的學習室,生産隊要收回去,現在同學們得搬遷,搬遷到劉家院子堂屋裡,這間堂屋比較大,是老式架子房,房屋的柱子非常大,差不多有水桶這麼粗,每一根柱子也非常高,全是上好的柏樹做的,這間老屋據說有200多年,是劉家的老屋。
牆壁上全是稀有書法字,這些字迹是鐘秀才寫的,現在看來也是書法在當時來說很不值錢。
那應該算是最好的文物。
在劉家院子一直上學,那個地方人口多,附近全是老百姓,都是姓劉的人家。
天晴天上學還好,如果遇到下雨天,那就非常麻煩。
當時都是泥巴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九月份下連陰雨的時候,那路上爛泥很深。
下雨天,同學們上學都非常發愁,到時候膠鞋很少有賣,而且還很貴,一般的人家庭都買不起,現在看來,雖說是日用品,在那個時候來說,那就是奢侈品。
大部分的同學都是打赤腳,反正大家與泥巴打交道打慣了,天天走泥巴路也無所謂,這雖說接地氣,但還是不方便,不光是接地氣,還有很多濕氣! 開學季,也是稻子成熟的季節,整個太平壩一片金黃,教室外的曬場上鋪滿了黃燦燦的稻谷。
這一壩全是稻田,低級梯田,每塊田裡顔色深淺不一,有的深黃,有的淺黃,一眼便知哪塊先收割,哪一塊後收割,其實這也是一幅很美的圖畫, 白牆青瓦房,四周稻花香, 立秋十天後,到處是金黃。
當時太平壩也沒收割機,全是手工操你,一把鐮刀打天下,一旦開啟收割模式,一個星期,整個太平壩的稻子将收割完畢,打谷聲此起彼伏,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一遍熱火朝天,割稻的,打谷的,挑糧的,曬場的,每個人堅守自己的崗位,相互配合,絲絲入扣,一連慣動作,一氣呵成,曬糧場上糧食堆得象小山包,管理員有序的安排着糧食晾曬,進倉入庫,到手的收獲一定顆粒歸倉。
那時也沒烘幹機,全是人工翻太陽曬,勞動強度很大,所以當農民就是很辛苦。
當時農機站上的标語就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
”機械化确實給人帶來不少好處,不單單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還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