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间四月天

關燈
    爺爺過完生日,送走了客人,生活又歸平靜。

    爺爺生日在春天,春節剛過不久,又能改善一次生活,俗話說吃好的不能總堆在一起,好在隔了一月,無浪費嫌疑。

     田埂邊,大地旁的胡豆越來越飽滿,胡豆角肚子圓鼓鼓的,季節到了,胡豆成熟了,收獲的時間到了。

    前段時間吃了一些嫩胡豆,炒胡豆,炸胡豆,胡豆蒸米飯,換着各種花樣吃,胡豆米澱粉多,抗餓,營養價值高。

    吃法多種多樣的。

    各小組各自安排社員先收小麥地的胡豆,小麥正灌漿,收了胡豆小麥光照更充足。

    早上有露水,一般下午收。

    午飯後,社員們背上背架,就下地收胡豆了,他們先把胡豆苗拔出來捆好,通常一捆一抱大。

    背架也是農村用來背東西的一種工具,背簍是裝細小的東西,背架可以背大物架,長寬都基本不受限制,多少由個人決定,力氣大的二百斤也可以,個子小的幾十年也行。

    胡豆?一苗算是比較輕的了,就是一大替也就百十來斤。

    小麥地裡胡豆屬于間種,不是整片全種,一塊大地也就兩背架就裝完了,扯胡豆苗快,一人一下午可以收一塊大地的。

    收完胡豆背去集體曬場,交給保管員,在生産隊保管室的場地上還有一部分人在剝胡豆,剝胡豆的人一般都是老的小的,坐在屋檐下坐成一排,剝了過稱,隻要勞動都有工分。

    剝得多的工分多一點,速度慢的剝得少一點,每天工分按10分制,勞力弱一點的八分或七分。

    反正基本公平。

    大家都有眼瞎盯着,記分員記工分時都要讨論,叫評公分,不是想記多少就記多少,都是面對面圍着記分員讨論評分,絕對公開透明,不搞暗箱操作,也無法暗箱操作。

    所以大家勞動時都很積極,互幫互助。

    組長安排好當天的活兒,收工前基本都能做完。

    不落一寸地,不少種一株苗,盡可能的讓土地發揮最高效益。

    農民種田要交公糧和農業稅,當時我們是農業國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當時的工業還正在孕育之中。

    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的待遇不一樣,城市戶口有國家财政補貼,同物不同價,比如同樣一斤大米,有編制的工作人員(城市戶口,工商戶)價格為一角三分八,而農村戶口的價格為三角八分每斤米,當時全國的物價是統一的,無論遠近,城市鄉村,物價局訂的價基本多年不變,确實很穩定。

    平時要買什麼東西在家裡都可計劃得分文不差!買煤油必須油票,買布要布票,吃飯要糧票,一切定價銷售,憑票供應,買肉得有肉票。

    農村人擠扁了腦殼都想有個城市戶口。

    但是進入城鎮戶口,需要有條件的,要麼考學,比如中專大學畢業後,國家安排工作,這就有了編制戶口,還有一種就是招工招工進了城市,也有了編制,也就有了城市戶口,還有一種就是當兵當兵,在部隊提幹了轉業到地方有了工作,這也是城市戶口當時的城市戶口,就是鐵飯碗,也就再不是泥腿子了。

    當時對城市戶口是高看一眼的,比一般人要高三分。

    我國當時是農業大國,大環境大部分九成的人是與泥巴打交道。

     沒有工業基礎,就沒有就業機會,大多數人就是與泥巴打交道。

    政府機關,學校,醫院,事業單位,裡面也沒多少就業機會,都是一些有編制的,學校畢業生包分配。

    全都往這些單位安置,糧站,食品站,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