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寻村踪 ——东川区乡村画卷 前言

關燈
    一 坐落于雲南省東北隅,昆明之北的東川,是一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

    它東鄰會澤,北接昭通巧家,西靠祿勸,南連尋甸,與四川涼山州的會理、會東隔金沙江相望。

    東川,這個名字,承載着深厚的曆史底蘊與豐富的地理特色。

     這片廣袤的土地,東西最長橫跨51.2千米,南北最長縱距84.6千米,總面積達1897.09平方千米。

    全區轄2個街道、6個鎮、1個鄉,130個村委會,35個居民委員會。

    2019年,31.65萬居民在此安居樂業,其中彜、回、苗等少數民族2.62萬人,占總人口的8.27%。

    城鎮與鄉村在此和諧共生,13.34萬人生活在繁華的城鎮,18.31萬人耕耘在廣袤的田野。

     東川,古稱東川路,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自秦朝的靡莫之地,至西漢的堂琅縣,再到三國蜀漢的朱提郡,曆經朝代更疊,東川始終是曆史的見證者。

    隋朝時屬恭州,唐朝置唐興縣,後由東爨烏蠻仲由牟的後裔占據,改名那紮那夷。

    南诏時期,蒙世隆于859年置東川郡,東川之名由此而來。

     東川的名稱,據雲南省曆史學會原會長方國瑜教授研究,與會川有關。

    東川因位于會川以東而得名,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據《蜀中廣記》記載,東川府疆域遼闊,東西南北各數百裡,與周邊地區緊密相連,文化習俗相同,區劃設治密切結合。

     東川,這片土地,與河流息息相關。

    金沙江、小江、以禮河、牛欄江等河流貫穿其中,形成了獨特的地貌。

    境内地形陡峭,山地面積占97.3%,河谷盆地僅占2.7%。

    最高峰硔王山的雪嶺,海拔4344.1米,最低處小江彙入金沙江的小河口,海拔695米,高差達3649.1米。

     東川的氣候,因地形而異,呈現出“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景象。

    海拔1600米以下的河谷區,氣候溫暖濕潤;1600至2400米的中山區,氣候溫和;2400米以上的高山區,氣候寒冷。

    旱季與雨季分明,旱災、低溫、淩凍、洪澇、泥石流等災害時有發生。

     東川,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曆史、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氣候,吸引着無數人的目光。

    在這裡,曆史與現代交織,自然與人文交融,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這幅畫卷中,東川的每一寸土地都講述着不同的故事。

    小江,這條蜿蜒的河流,如同一條銀色的絲帶,将東川分割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東岸,是肥沃的農田,是歡快的田野,是世代居住的村民;西岸,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是古老的礦坑,是勤勞的礦工。

     牯牛寨山,這座烏蒙山脈的主峰,以其雄偉的身姿,俯瞰着東川的每一個角落。

    它的主峰大牯牛寨,海拔4017.3米,是登山愛好者的天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靈感之源。

    每當雲霧缭繞,兩峰仿佛化身為兩條巨牛,在雲端嬉戲,給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硔王山,這座古老的山脈,以其險峻的峰巒和深邃的峽谷,見證了東川的滄桑巨變。

    雪嶺火石梁子,海拔4344.1米,是東川的最高點,也是登山者挑戰自我的極限。

    轎子山,硔王山脈的着名秀峰,海拔4223.3米,山巅的高山草甸和湖泊,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

     東川的水系,是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

    金沙江、小江、以禮河、牛欄江等河流,不僅滋養了這片土地,也孕育了東川獨特的文化。

    在這裡,人們依水而居,依水而作,水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東川的美麗背後,也隐藏着自然的殘酷。

    泥石流,這個東川特有的自然災害,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小江流域,因為地質構造的複雜和人類活動的破壞,成為了泥石流頻發的地區。

    但東川人民并沒有被災害吓倒,他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泥石流抗争,用智慧和勇氣,守護着自己的家園。

     東川的氣候,也是這片土地的一大特色。

    從河谷的亞熱帶氣候到山區的寒溫帶氣候,氣候的多樣性為東川的農業和旅遊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春天的桃花盛開,夏天的綠意盎然,秋天的金黃滿地,冬天的銀裝素裹。

    東川的四季變化,如同大自然的調色闆,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色彩。

     東川,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索,前來體驗。

    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可以體驗到自然的神奇,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真實。

    東川,一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地方。

     在東川的深處,隐藏着無數未被發現的秘密和故事。

    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塊石頭,都似乎在訴說着古老而神秘的傳說。

    這些傳說,或是關于英雄的壯舉,或是關于神靈的庇佑,或是關于愛情的悲歡離合,它們是東川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東川人民的精神支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東川的村落中,彜族、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他們的傳統服飾、節日慶典、民間藝術,都是東川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每年的火把節、潑水節、苗族跳花節等,都是東川人民歡慶的節日,也是遊客們體驗民族風情的好時機。

     東川的礦産資源豐富,尤其是銅礦,使得這裡被譽為“銅都”。

    曆史上的東川,因銅礦的開采而繁榮,銅文化在這裡根深蒂固。

    如今,雖然采礦活動有所減少,但銅礦遺址和銅文化博物館仍然吸引着遊客前來探尋曆史的痕迹。

     在東川的鄉村旅遊中,遊客可以體驗挖洋芋、烹饪洋芋的過程,感受洋芋文化的韻味;可以走進農家樂,品嘗地道的農家菜,體驗鄉村生活的甯靜與和諧;可以在小江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甯靜與美好。

     東川的旅遊業正在不斷發展,轎子山國家森林公園、小江峽谷、東川泥石流地質公園等自然景觀,以及東川紅土地、東川老街等人文景觀,都成為了遊客的熱門目的地。

    每年的東川紅土地攝影節,更是吸引了衆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前來捕捉那獨特的紅色美景。

     然而,東川的發展也面臨着挑戰。

    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及生态環境的脆弱性,都是東川需要面對的問題。

    為了保護這片土地,東川人民正在努力實施生态修複工程,推廣綠色農業,發展可持續旅遊,以期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東川,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符号,一個生活态度,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

    在這裡,人們可以找到心靈的甯靜,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真谛。

     未來,東川将繼續書寫它的故事,無論是曆史的沉澱,還是現代的變遷,都将在這裡留下深刻的印記。

    而對于每一個來到東川的人來說,這裡都将成為他們心中一段難忘的記憶,一段關于自然、關于文化、關于生活的美好篇章。

     二 在雲南省東北部的東川,銅的傳說如同古老的歌謠,悠揚地回蕩在千年的時光長河中。

    這片土地,銅金屬的儲量位居全國第三,銅礦石中蘊含的金、銀、镉等稀有金屬,以及鉛、鋅、鐵等,使得東川顯得尤為珍貴。

    非金屬礦藏如磷礦、石膏、石棉、大理石等,更是開采價值連城,如同寶藏般鑲嵌在這片土地上。

     東川的銅礦開采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那時,這裡的人們便已能開采和冶煉銅礦,制造出各式工具,服務于生産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漢代時期,銅的冶煉技術達到了巅峰,據《漢金文錄》記載,漢代銅洗中,銘文的“堂琅”洗、“朱提”洗就占據了50%以上。

    東晉時期,白銅的發明更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其銀白如雪,光澤奪目,被譽為“中國銀”。

     十六世紀中葉,銅的生産量顯着增長。

    清雍正年間,因鑄錢銅料不足,東川銅礦的生産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與支持,迅速崛起。

    據《雲南銅産志略》記載,從雍正四年到鹹豐八年,東川平均年産銅5400噸至6600噸,占全國銅産量的62.42%,被譽為“天南銅都”。

    然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整個礦山瀕臨停滞,年産銅量不及50噸。

     新中國成立後,東川煥發出新的生機。

    1950年,東川礦區重獲新生,開始了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征程。

    1953年,東川礦務局成立,同年,東川礦區人民政府也應運而生。

    1958年,東川市正式成立,将昭通地區所轄會澤縣劃入,東川的發展邁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交通的改善,為東川的銅礦開發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1953年,東川銅礦公路竣工通車,打通了通往昆明的第一條公路。

    随後,功新公路、湯新公路、會新公路相繼建成,東川鐵路支線也于1966年開始運營。

    這些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極大地推動了東川銅礦的開發。

     在交通建設的同時,東川還大力提升礦山基礎設施。

    水電站、壓風機車間、機修車間等相繼落成,古老的礦區煥發出勃勃生機。

    1953年,重工業部号召“全國支援東川”,引發了“萬人探礦”的熱潮。

    到1980年,東川建成了四大礦山采選廠和八個選礦生産系統,形成了龐大的生産能力。

     東川的銅礦,不僅為國家有色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

    如今,盡管銅礦已停産,但它的故事仍在續寫,它的精神仍在傳承。

    在這片土地上,銅的傳奇将繼續演繹,成為東川永恒的記憶。

     歲月如歌,東川的銅礦故事,宛如一條蜿蜒的河流,承載着曆史的厚重與時代的變遷。

    随着礦山開發的深入,東川逐漸從一個小山村蛻變成為一個工業重鎮,它的名字也因此傳遍了全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在東川的礦山中,礦工們用汗水和智慧,挖掘着地下的寶藏。

    他們頭頂烈日,腳踩泥濘,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鋤一鎬地開鑿着堅硬的岩石。

    他們的身影,在礦洞深處顯得格外渺小,但他們的精神,卻如同那閃爍的銅礦,照亮了東川的每一個角落。

     随着時間的推移,東川的礦山建設逐漸邁向現代化。

    高聳的選礦樓、現代化的采礦設備、繁忙的運輸車輛,構成了一幅繁忙的礦山景象。

    東川的礦山,已不再是那個簡陋的礦洞,而是一個集采礦、選礦、冶煉于一體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然而,随着礦山開發的深入,東川也面臨着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挑戰。

    這些問題如同陰影,籠罩在東川的上空。

    為了保護這片土地,東川人民開始反思,開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這個轉型期,東川開始探索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他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大力發展旅遊業。

    轎子山、小江峽谷、東川紅土地,這些自然景觀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觀光。

    同時,東川也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推廣綠色種植,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在東川的街頭巷尾,那些古老的銅礦遺址,如今成為了曆史的見證。

    那些斑駁的礦車、鏽迹斑斑的礦燈,仿佛在訴說着往日的輝煌。

    而那些曾經辛勤勞作的礦工,也成為了東川發展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東川的變化,不僅僅是物質的豐富,更是精神的升華。

    在這裡,人們學會了尊重自然,學會了與自然和諧共生。

    他們用行動證明了,即使在資源枯竭的困境中,也能夠找到新的出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今,東川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态,迎接未來的挑戰。

    他們将繼續傳承和發揚銅礦文化,同時,也将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讓東川這顆鑲嵌在烏蒙山脈的明珠,繼續閃耀着獨特的光芒。

     在東川,每一塊石頭都講述着故事,每一片土地都承載着希望。

    這裡的人們,正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書寫着屬于自己的傳奇。

    而東川,也将以其獨特的魅力,繼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成為人們心中那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東川的轉型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更體現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

    東川的銅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産,正在被重新挖掘和傳承。

    博物館、文化遺址的保護和修複,以及銅文化體驗活動的開展,都在向世人展示東川深厚的曆史底蘊。

     在教育方面,東川也正在努力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

    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和技能大賽,鼓勵年輕人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為東川的現代化建設儲備人才。

     生态保護也是東川發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綠色理念的深入人心,東川開始實施一系列生态修複工程,如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濕地保護等,旨在恢複和改善生态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旅遊業的發展為東川帶來了新的活力。

    除了傳統的觀光旅遊,東川還推出了研學旅遊、鄉村旅遊等多種旅遊産品,吸引了更多遊客前來體驗。

    東川的鄉村旅遊,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田園風光,成為了遊客們的新寵。

     在東川,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曆史與自然的和諧,構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景觀。

    這裡的人們,正以自己的方式,講述着東川的故事,傳承着東川的文化,創造着東川的未來。

     展望未來,東川将繼續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統一。

    東川的故事,将随着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續寫,它的未來,将更加充滿希望和活力。

    而對于每一個來到東川的人來說,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地方,更是一個夢想開始的地方,一個故事延續的地方。

     三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激蕩起改革開放的浪潮,至1999年東川區劃調整,這段時光猶如曆史長河中的一道璀璨彩虹,見證了東川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偉大轉變。

    在這二十年的輝煌歲月裡,東川在黨的英明領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敢地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征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景。

     農村改革的春風吹拂東川大地,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和雙層經營體制的推行,讓土地承包合同更加完善,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熱情。

    農業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的調整,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共同助力農民脫貧緻富,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全面發展。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浪潮中,東川以增強企業活力為目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股份制企業的創辦,國有小型商業企業的“國有民營”改革,以及産權轉讓、合并經營、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的探索,都在企業内部推行了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

    退休費用社會統籌制度和養老保險機制的建立,為國有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随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财稅、金融、糧食、供銷社、住房等體制也進行了積極的改革。

    政府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制度的推行,為東川的内部機制有效運轉提供了保障,也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東川的第三産業結構發生了顯着變化,從1978年的27.7:54.7:17.6,調整為23.4:43.9:32.7。

    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利稅和個體工商戶數量顯着增長。

    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的轉變,不僅拓寬了東川的經濟發展思路,也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在銅采選産業的基礎上,東川以銅、鋁、鐵為原料的加工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冶金、機械、建材、電子、制革、制糖、醫藥、造紙、陶瓷、印刷、服裝、化工、釀造及食品加工等地方工業體系。

    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曆史性的進展,糧食産量大幅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生态環境明顯好轉。

     到1999年,東川的國内生産總值增長了6.9倍,工農業總産值增長了3倍。

    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了5.8倍,市場物價穩定,供應充足。

    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收入均實現了顯着增長。

    銀行存款餘額大幅增加,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解決了10萬餘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着改善,住宅面積擴大,質量提高。

     這一時期,東川的變革如同春潮湧動,不僅改變了這片土地的面貌,也改變了東川人民的生活。

    東川,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斷進取的勇氣,書寫了改革開放的輝煌篇章。

     時光荏苒,東川的改革開放之路,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承載着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

    在這條河流的兩岸,東川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出一幅幅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麗畫卷。

     随着改革的深入,東川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

    高低壓線路的架設,讓電力普及到千家萬戶;通村公路的修建,讓村民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日子;電話的普及,讓信息傳遞變得更加快捷。

    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東川的經濟發展插上了翅膀。

     教育,是東川改革開放的另一項重要成果。

    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全面發展,實現了“普六”“普九”的目标。

    孩子們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家長們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知識的傳播,為東川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醫療衛生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醫療衛生機構的完善,醫療設備的更新,使得東川人民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農村合作醫療的推廣,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減輕了因病緻貧的壓力。

     在文化事業上,東川同樣碩果累累。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傳統節日煥發新的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東川的銅文化、礦山文化、民俗文化等,成為了東川獨特的文化名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體驗。

     東川的生态環境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泥石流綜合治理等措施,使得東川的生态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東川成為了人們向往的宜居之地。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東川人民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也面臨着諸多挑戰。

    資源的有限性、環境的脆弱性、市場的複雜性,都需要東川人民以更加智慧和勇敢的姿态去面對。

     1999年,東川迎來了區劃調整,這既是發展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東川人民沒有停下腳步,他們以更加堅定的信念,繼續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回首過去,東川的改革開放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汗水,但也充滿了希望與喜悅。

    東川人民将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以更加開放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東川的故事仍在繼續,它的未來,将更加燦爛輝煌。

     進入21世紀,東川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

    随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東川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政府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高速公路、鐵路的開通,使得東川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也為東川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東川不再僅僅依賴單一的礦産資源。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開始嶄露頭角,與傳統的銅産業形成了互補,推動了東川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使得東川的産品在國内外市場上更具競争力。

     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東川的農民不再隻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增加了農産品的附加值。

    特色農業、生态農業的發展,讓東川的農産品走出了大山,走進了更廣闊的市場。

     在社會事業方面,東川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不斷擴大,讓東川人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

    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東川的生态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顯着成效。

    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環境保護成為東川發展的底線。

    礦山整治、生态修複、污染防治等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東川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

     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東川也積極參與。

    通過舉辦各類國際活動,東川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同時也吸引了國際友人前來交流學習。

    東川的開放,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豐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

     然而,東川的發展之路并非沒有挑戰。

    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依然存在。

    面對這些挑戰,東川人民沒有退縮,他們以更加科學的态度,更加務實的作風,不斷探索适合東川實際的發展路徑。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東川将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以創新驅動發展,以綠色引領未來,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東川的故事,将繼續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