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出家因缘

關燈
    我生長在一個鄉村貧苦家庭,童年時代很苦,從小放羊、放牛,到13歲才開始上學(直接上三年級)。

    我母親信佛,受母親的影響,早早就對人生的痛苦有所感悟,很小就萌發出家的念頭。

    從14歲開始,每逢寒假期間都會到寺廟裡住一小段時間,體驗出家生活。

    到高中畢業後,自然就選擇了出家的道路。

    當時雖然出了家,但是對佛法的教理并不了解,隻是喜歡寺院的環境和生活方式。

     我出家的寺院平興寺,坐落于“佛國海天”——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東南方500米之坪崗山麓。

    山上怪石嶙峋,群山環抱;寺院前面松竹并茂,十分美麗、安靜。

    1966年“文革”伊始,由福鼎縣委統戰部組織全縣僧衆由青藏法師為首創辦佛教徒茶場。

    十餘名僧人于此結茅而住,墾荒種植,早晚課誦,從未間斷。

    1977年,禮請世行法師移錫于此,住持、改建本山道場。

    因平地而起,興作伽藍,故名“平興寺”。

     我去出家的時候,寺院剛好在修建。

    所以我們幾個青年人不但要從事農業生産,也要參加修建,生活十分艱苦。

    但是,那時我們道心都很好,大家在一起也非常單純,生活雖苦卻很平靜。

     中國佛學院畢業後,我留在佛學院教務處工作了一段時間。

    後來聽說有幾位在莆田廣化寺的同學,在圓拙老法師的指導下學習戒律。

    我得知這個消息,便到了廣化寺,開始親近圓拙老法師。

    圓老特别慈悲,讓我們幾位年輕比丘住在藏經樓裡,不需做任何雜務,集中精力學習戒律。

    那段日子也是特别平靜,每天除了吃飯、上殿、掃地,都是呆在藏經樓裡看書。

    當時寺院裡有些人對此有些不滿,但是圓拙老法師總是力排衆議,鼓勵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