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出家的目的
關燈
小
中
大
一、出家的動機
是因世俗煩雜?事業挫敗?感情失落?家庭變故?還是認為僧家清閑?寺院清淨?或感悟人生,無常厭世,追求真理,信仰佛法,了脫生死?
出家不僅出世俗之家,更應是出生死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
為報恩,為度生,為成佛之遠大目标而出家。
唐玄奘大師之宏誓:“近光遺法,遠紹如來”之壯志。
出家非為衣食,非為安逸,非為消極,更不是一時沖動感情用事。
既舍世間之名聞利養以及父母親屬,應為修道、弘法、護教而獻身。
圖片 中:世行老和尚(平興寺開山長老) 左:界诠法師右:界源法師(攝于70年代末) 二、出家的安住 出家将身住寺院,心安道上。
世俗生活是五欲自在,放縱率性,愚癡貢高,剛愎自用。
出家則改為少欲知足,進退有度,三業嚴謹和調柔謙下。
從世俗的喧鬧到寂寞平淡,朝夕伴随鐘鼓,孤燈獨影。
從豐富多彩到重複單調;從為所欲為到種種約束;從家人的依賴到單身獨立;從信仰單純到法義繁雜。
出家能承受一切,諸如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律中所說,所謂“三常不足”,少吃、少衣、少睡眠。
令知無常之苦,知苦、厭苦、離苦。
三、出家為何事 先修福行:為衆執勞,以學經教,為長智慧。
切勿早早去住山、閉關,更不要未知而講法、收徒、接寺院、當住持,也不要應付經忏佛事。
學會吃苦、吃虧、耐勞、謙卑、忍讓,集積資糧。
偷閑偷安,莫攀比,莫悲觀,依僧團,明因果。
沙彌學處中,應具五德: 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毀其形好,應法服故; 永割親愛,無适莫故; 委棄身形,遵崇道故; 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圖片 界诠法師着南傳衣留影1990年攝于小南山
為報恩,為度生,為成佛之遠大目标而出家。
唐玄奘大師之宏誓:“近光遺法,遠紹如來”之壯志。
出家非為衣食,非為安逸,非為消極,更不是一時沖動感情用事。
既舍世間之名聞利養以及父母親屬,應為修道、弘法、護教而獻身。
圖片 中:世行老和尚(平興寺開山長老) 左:界诠法師右:界源法師(攝于70年代末) 二、出家的安住 出家将身住寺院,心安道上。
世俗生活是五欲自在,放縱率性,愚癡貢高,剛愎自用。
出家則改為少欲知足,進退有度,三業嚴謹和調柔謙下。
從世俗的喧鬧到寂寞平淡,朝夕伴随鐘鼓,孤燈獨影。
從豐富多彩到重複單調;從為所欲為到種種約束;從家人的依賴到單身獨立;從信仰單純到法義繁雜。
出家能承受一切,諸如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律中所說,所謂“三常不足”,少吃、少衣、少睡眠。
令知無常之苦,知苦、厭苦、離苦。
三、出家為何事 先修福行:為衆執勞,以學經教,為長智慧。
切勿早早去住山、閉關,更不要未知而講法、收徒、接寺院、當住持,也不要應付經忏佛事。
學會吃苦、吃虧、耐勞、謙卑、忍讓,集積資糧。
偷閑偷安,莫攀比,莫悲觀,依僧團,明因果。
沙彌學處中,應具五德: 發心出家,懷佩道故; 毀其形好,應法服故; 永割親愛,無适莫故; 委棄身形,遵崇道故; 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圖片 界诠法師着南傳衣留影1990年攝于小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