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智能城市生活之科学之路的跋涉

關燈
    海洋科考實驗室分為海洋地質環境科考實驗室、海洋結核體及海底沉積物科考實驗室、海洋生物科考實驗室(包括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和海洋洋流和海流科考實驗室等。

     潛龍一進入所在的智能海洋科學考察實驗工作室,便立刻進入到忘我的工作狀态之中,因為他深知:國家的發展和富強、國家的強大和安全,就是要依靠全體華夏子孫同心同德奮發努力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好好地做好每一天。

    尤其是科研工作,更要有一份耐心和定力,要敢思敢想埋頭實踐,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科研工作者的責任更為重要,擔子也很沉,自己身為國家海洋開發科探研究隊伍中的一員理應加倍努力。

     他廢寝忘食地在實驗工作室裡長時間地進行着海洋科研對象的所有檢測數據的分析和歸類,細分到研究對象每一處身體結構以及其精細多維立體圖,并逐一細化分解到微觀世界裡的超納米級,科學探索來不得半點馬馬虎虎,必須要做到細緻無微纖毫不差。

     潛龍深知自己的責任十分重大,為了國家的發展強大;為了實現國家打造海洋經濟強國以及海洋科技強國的夢想,他反反複複一次次地進行着繁瑣複雜的各種不同生物所屬特征特性的微觀世界的數據結構分析量化工作。

     中國人對海洋的認知曆史非常悠久,諸如始書于先秦戰國初年時代的《山海經》中"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知,以及渴望征服和利用海洋的美好願望。

     中國人離開陸地走向海洋的曆史也很悠久,在十五世紀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1402年~1424年)就曾經派宮庭宦官鄭和率領大型船隊七次下西洋(即現在的南海以西),創造了人類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鄭和下西洋最精彩最壯觀最偉大的出海遠航是在明宣宗朱瞻在位的宣德六年到宣德八年(1431年~1433年)期間的第七次出航,共出動了船艦62艘,共載人人。

    其中最大的船長150米、寬60米、舵杆長11米、長12帆,可以容納千餘人。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從船隊的規模、裝備、技術及遠航能力上,都遠遠超過哥倫布和麥哲倫所率領的航海船隊。

     中國人是勤勞而聰慧的,中國人制造船槳的曆史也最早最古老~~ 至少在七千年以前,古人就發明了木槳、筏及獨木舟。

    在春秋時期的吳國能設計制造五種船;戰國時已經能夠制造兩層甲闆的樓船;在漢代時不僅出現了三四層以至十層的樓船,具備不同功能的戰船,而且還發明了可以往返撥水的橹、掌握航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