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此间有妓女否?
關燈
小
中
大
實際上曆代農民起義軍大部分都是這樣魚龍混雜的,除非遇到了奇迹。
對于底層黔首來說當真是反也死,不反也死,簡直不要太離譜。
如此世道,這大漢不亡才沒有天理! 最操蛋的是魏哲還得感謝黃巾軍的造反。
畢竟如果沒有這場波及天下的黃巾之亂,像他這種出身壓根不可能有當官的機會,如此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就更無從談起了。
而在就在魏哲暗自感慨的時候,不遠處的曹操無意間瞥見了這一幕,好奇道:“此乃何人?” 坐在其側旁的孫堅聞言一看,當即笑言道:“此為義從軍侯魏公威。
弓馬精熟,尤擅騎戰,此前多有立功。
” “哦~這是哪家子弟?”一旁的鐘繇聞言也來了興趣。
倘若換做是一般人孫堅或許不清楚,但像魏哲這種軍中勇士他還真知道,于是當即搖頭道:“此人并非名族,乃玄菟郡豪強子,兩月前率遼東義從兩百騎渡海至東萊郡,輾轉數千裡方才投軍,誠為忠勇之士。
” 聞聽此言,鐘繇的臉色當即變得淡然,沒有絲毫興趣。
一個連寒門都不是的邊郡土豪,縱然再忠勇又能如何? 孫堅見狀也沒意外,颍川本就多士族,鐘繇有此态度完全不足為奇。
至于鐘繇看不上那正好,反正孫堅是打定主意準備招攬的。
要知道自平叛以來,他已經在投軍義從之中招攬了不少勇武之士。
比如今晚護衛他左右的程普、韓當,前者出生于右北平郡,後者是遼西郡令支縣人,俱為北地虎士。
隻不過魏哲與這二人不同并非孤身從軍,而是自帶一曲義從投軍,不太好招攬罷了。
一旁的曹操見孫堅這麼一說頓時意會,微微一笑也不再談。
孫堅見狀當即笑着舉起耳杯相敬,以示謝意。
随後便是觥籌交錯,把酒言歡,甚至堂下還有百戲表演。
隻見一位雙手持巾、剛柔相濟的矯健男子,在象征北鬥七星的七面小鼓上靈敏的來回跳躍,演奏着曲目,最後大弓健步落地于小鼓左側,雙手持短巾飄動,靈動又飄逸。
堂下衆将見狀頓時一陣喝彩,一時間場中滿是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然而像這樣的表演曹操卻早就看膩歪了,或許是昨日的大勝讓他多喝了幾杯,隻見他面帶醉意的搖了搖頭:“無趣~無趣,看這作甚,又無甚新意。
” 一旁的鐘繇還想圓場,卻不想曹操轉頭向側旁的孫堅問道:“此間有妓女否?” 鐘繇聞言臉色一僵,眉頭微皺,可很快便恢複平淡,并未說些什麼。
至于孫堅等武人就更沒當一回事了。
古闆如皇甫嵩也隻是哈哈一笑道:“孟德醉矣~” 朱儁更是笑呵呵的擺擺手,讓仆從扶曹操去側室休息。
曹操本想逞強再說些什麼,沒想扶着他的皂衣小吏卻小聲道:“都尉,妓女在外候着呢,小人這就帶你去。
” 此言一出,本來隻是微醺的曹操當即就腳步踉跄了,任由小吏扶着離開。
見此情形,角落處的魏哲當場就忍不住笑了。
沒想到這位曹丞相年輕時就這麼不着調啊,還真是初心不改,始終如一! 而随着曹操那句話一出場内的氣氛頓時又上了一個台階,不一會兒就有人三三兩兩離場。
随之消失的則是一個個面容姣好的婢女與舞姬,其實這也是各家豪強故意為之。
畢竟他們可不像長社鐘氏那樣名著天下,自然隻能用其他辦法結交人脈,積攢善緣。
當然,曹操的待遇自然不是這些人能比的。
因為那小吏領他去的不是别處,正是縣寺後宅中原本縣令的住處。
前任長社縣令薛鵬雖然望風而逃,但卻沒有來得及帶上家小。
後薛鵬死于城外亂軍手中後,妻子家小就更是無人搭理了。
而薛鵬妻子莫氏對曹操的到來雖然愕然,但念及自己已經是犯官罪婦之身,即便不被貶為奴婢恐怕也逃不過一個流放的下場。
于是在小吏勸說了兩句後,身材豐腴的莫氏也就半推半就的從了,令曹操那叫一個滿意。
正當曹操在風流快活的時候,宴席結束後魏哲與太史慈兩人卻頂着寒風回營了。
沒辦法,區區義從軍侯有美食吃就不錯了,美人就不要想了。
然而無論是魏哲還是太史慈都沒有在意。
回到營地後,太史慈更是灑脫道:“大丈夫生于世間,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些許女色又算什麼!” 今年才十九歲的太史慈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對未來還是滿懷期待。
不過看見又坐在案幾前的魏哲,他不由好奇道:“兄長,你呢?” “我?”正準備提筆寫些什麼的魏哲聞言先是一愣,而後灑然一笑道:“我可沒你這麼遠大的志向,能讓這天下少死一些人,漢人多一點種地的地方,我就心滿意足了!” 太史慈聞言頓時無語。
都要開疆擴土了,這志向還不叫遠大? 但看着魏哲已經開始伏案動筆了,太史慈隻能無奈閉嘴離去。
魏哲見狀也沒有理會,略做回憶後便提筆在紙上寫道:逢平原廣澤,無險可恃,宜作方營……若欲放馬,其外營幕即狹長布列,務取營裡面寬廣,不使交通窄狹…… 寫罷,魏哲思量無遺漏後又繼續補充道:若大軍不必久駐,可掘壕為營,其壕底闊一丈二尺,深一丈……裡面削成,其上通人行,立壕門……當界二十步,置一戰樓……壕唇外掘陷馬坑一重,闊二十五步……每坑拒馬三根,近壕布棘城一重,闊二十五步…… 就這樣,魏哲零零碎碎寫了小半個時辰方才停筆。
魏哲也是在穿越之後才發現隻會背三十六計是沒辦法帶兵打仗的。
他記得好像有位将軍曾經說過,打戰就是看誰少犯錯。
對于這句話他以前并不懂,但跟着皇甫嵩打了兩個月黃巾後總算是明白了。
很簡單,如果連安營紮寨、指揮行軍這種事都不能了如指掌,又怎麼能避免犯錯呢? 即便很多事情不需要主帥親力親為,但在下屬犯錯時主帥至少要能發現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基礎決定生死,這就是魏哲這個兩個月來最大的感悟。
比如波才,倘若他能像皇甫嵩那樣一絲不苟的安營紮寨,颍川黃巾也不會被偷營了。
所謂“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便是如此了。
當意識到這一點後,魏哲便開始每日都寫行軍筆記,用這種笨辦法自學。
雖然并無人指點他什麼,可善于觀察的魏哲還是從種種細節中總結出一些規律。
古人說言傳身教,皇甫嵩這回算是無意間做到了一半。
當然,魏哲這也是沒有辦法。
兵兇戰危,他必須盡量讓自己在這個亂世活下去。
因為隻有活下去,他才能嘗試改變這個該死的世道……
對于底層黔首來說當真是反也死,不反也死,簡直不要太離譜。
如此世道,這大漢不亡才沒有天理! 最操蛋的是魏哲還得感謝黃巾軍的造反。
畢竟如果沒有這場波及天下的黃巾之亂,像他這種出身壓根不可能有當官的機會,如此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就更無從談起了。
而在就在魏哲暗自感慨的時候,不遠處的曹操無意間瞥見了這一幕,好奇道:“此乃何人?” 坐在其側旁的孫堅聞言一看,當即笑言道:“此為義從軍侯魏公威。
弓馬精熟,尤擅騎戰,此前多有立功。
” “哦~這是哪家子弟?”一旁的鐘繇聞言也來了興趣。
倘若換做是一般人孫堅或許不清楚,但像魏哲這種軍中勇士他還真知道,于是當即搖頭道:“此人并非名族,乃玄菟郡豪強子,兩月前率遼東義從兩百騎渡海至東萊郡,輾轉數千裡方才投軍,誠為忠勇之士。
” 聞聽此言,鐘繇的臉色當即變得淡然,沒有絲毫興趣。
一個連寒門都不是的邊郡土豪,縱然再忠勇又能如何? 孫堅見狀也沒意外,颍川本就多士族,鐘繇有此态度完全不足為奇。
至于鐘繇看不上那正好,反正孫堅是打定主意準備招攬的。
要知道自平叛以來,他已經在投軍義從之中招攬了不少勇武之士。
比如今晚護衛他左右的程普、韓當,前者出生于右北平郡,後者是遼西郡令支縣人,俱為北地虎士。
隻不過魏哲與這二人不同并非孤身從軍,而是自帶一曲義從投軍,不太好招攬罷了。
一旁的曹操見孫堅這麼一說頓時意會,微微一笑也不再談。
孫堅見狀當即笑着舉起耳杯相敬,以示謝意。
随後便是觥籌交錯,把酒言歡,甚至堂下還有百戲表演。
隻見一位雙手持巾、剛柔相濟的矯健男子,在象征北鬥七星的七面小鼓上靈敏的來回跳躍,演奏着曲目,最後大弓健步落地于小鼓左側,雙手持短巾飄動,靈動又飄逸。
堂下衆将見狀頓時一陣喝彩,一時間場中滿是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然而像這樣的表演曹操卻早就看膩歪了,或許是昨日的大勝讓他多喝了幾杯,隻見他面帶醉意的搖了搖頭:“無趣~無趣,看這作甚,又無甚新意。
” 一旁的鐘繇還想圓場,卻不想曹操轉頭向側旁的孫堅問道:“此間有妓女否?” 鐘繇聞言臉色一僵,眉頭微皺,可很快便恢複平淡,并未說些什麼。
至于孫堅等武人就更沒當一回事了。
古闆如皇甫嵩也隻是哈哈一笑道:“孟德醉矣~” 朱儁更是笑呵呵的擺擺手,讓仆從扶曹操去側室休息。
曹操本想逞強再說些什麼,沒想扶着他的皂衣小吏卻小聲道:“都尉,妓女在外候着呢,小人這就帶你去。
” 此言一出,本來隻是微醺的曹操當即就腳步踉跄了,任由小吏扶着離開。
見此情形,角落處的魏哲當場就忍不住笑了。
沒想到這位曹丞相年輕時就這麼不着調啊,還真是初心不改,始終如一! 而随着曹操那句話一出場内的氣氛頓時又上了一個台階,不一會兒就有人三三兩兩離場。
随之消失的則是一個個面容姣好的婢女與舞姬,其實這也是各家豪強故意為之。
畢竟他們可不像長社鐘氏那樣名著天下,自然隻能用其他辦法結交人脈,積攢善緣。
當然,曹操的待遇自然不是這些人能比的。
因為那小吏領他去的不是别處,正是縣寺後宅中原本縣令的住處。
前任長社縣令薛鵬雖然望風而逃,但卻沒有來得及帶上家小。
後薛鵬死于城外亂軍手中後,妻子家小就更是無人搭理了。
而薛鵬妻子莫氏對曹操的到來雖然愕然,但念及自己已經是犯官罪婦之身,即便不被貶為奴婢恐怕也逃不過一個流放的下場。
于是在小吏勸說了兩句後,身材豐腴的莫氏也就半推半就的從了,令曹操那叫一個滿意。
正當曹操在風流快活的時候,宴席結束後魏哲與太史慈兩人卻頂着寒風回營了。
沒辦法,區區義從軍侯有美食吃就不錯了,美人就不要想了。
然而無論是魏哲還是太史慈都沒有在意。
回到營地後,太史慈更是灑脫道:“大丈夫生于世間,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些許女色又算什麼!” 今年才十九歲的太史慈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對未來還是滿懷期待。
不過看見又坐在案幾前的魏哲,他不由好奇道:“兄長,你呢?” “我?”正準備提筆寫些什麼的魏哲聞言先是一愣,而後灑然一笑道:“我可沒你這麼遠大的志向,能讓這天下少死一些人,漢人多一點種地的地方,我就心滿意足了!” 太史慈聞言頓時無語。
都要開疆擴土了,這志向還不叫遠大? 但看着魏哲已經開始伏案動筆了,太史慈隻能無奈閉嘴離去。
魏哲見狀也沒有理會,略做回憶後便提筆在紙上寫道:逢平原廣澤,無險可恃,宜作方營……若欲放馬,其外營幕即狹長布列,務取營裡面寬廣,不使交通窄狹…… 寫罷,魏哲思量無遺漏後又繼續補充道:若大軍不必久駐,可掘壕為營,其壕底闊一丈二尺,深一丈……裡面削成,其上通人行,立壕門……當界二十步,置一戰樓……壕唇外掘陷馬坑一重,闊二十五步……每坑拒馬三根,近壕布棘城一重,闊二十五步…… 就這樣,魏哲零零碎碎寫了小半個時辰方才停筆。
魏哲也是在穿越之後才發現隻會背三十六計是沒辦法帶兵打仗的。
他記得好像有位将軍曾經說過,打戰就是看誰少犯錯。
對于這句話他以前并不懂,但跟着皇甫嵩打了兩個月黃巾後總算是明白了。
很簡單,如果連安營紮寨、指揮行軍這種事都不能了如指掌,又怎麼能避免犯錯呢? 即便很多事情不需要主帥親力親為,但在下屬犯錯時主帥至少要能發現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基礎決定生死,這就是魏哲這個兩個月來最大的感悟。
比如波才,倘若他能像皇甫嵩那樣一絲不苟的安營紮寨,颍川黃巾也不會被偷營了。
所謂“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便是如此了。
當意識到這一點後,魏哲便開始每日都寫行軍筆記,用這種笨辦法自學。
雖然并無人指點他什麼,可善于觀察的魏哲還是從種種細節中總結出一些規律。
古人說言傳身教,皇甫嵩這回算是無意間做到了一半。
當然,魏哲這也是沒有辦法。
兵兇戰危,他必須盡量讓自己在這個亂世活下去。
因為隻有活下去,他才能嘗試改變這個該死的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