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谁是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持续不断的斗争
關燈
小
中
大
先斷你的糧食!”
期間,他又把門關上了,我敲門,他不開。
我甚至踢了門,讓他把門打開。
但我沒有情緒失常,我知道我在幹啥,還比較有意識。
很快,他就開了門。
他以為我要走,就說“你要走,你就走呗”,表示他的無所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我沒要走,我還想和你聊一聊。
” “我不想聽你說,你啰嗦。
” “是的,孩子,我過去是啰嗦,但是我是你媽媽,我也在努力,我就是這樣的媽媽,你得接受。
” “那不是因為你,我也不可能在這裡。
”(指來廣州) “那沒有我,也沒有你呢。
” “會有我,隻是我不在這個地方。
” 接着,兒子就扯出來了一些他不願意出生在這個家裡等等一些事情,他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就不選擇我們這個家庭。
(這是進入青春期之後,他說過很多次的類似的話,他覺得爸爸不好,媽媽不好,總之我們家就不好,他下次不想選擇我們家。
這個可以留待以後詳述。
) 後來,我看扯遠了,我說,“反正,現在就我們兩個住,你看看怎麼去生活吧。
” 其實,我也很奇怪,難道他不懂得要照顧同行者麼?不會呀,他平常也是看到我們是怎麼做的,他周圍的人都還是挺照顧别人的呀。
而且他自己在外出和别的夥伴在一起時,他挺會照顧人的呀。
是哪裡出了問題了麼? 兒子說,“我現在就是不想洗,我生氣了。
” “那上午你沒有生氣時你也沒洗呀?” “那時候是我不願意洗。
” “那我能不願意,我就不做飯了嗎?” “你不是就沒做麼?”(指中午這頓) “那你吃的不是呀,是媽媽買的醬呀。
” “又不是你做的!” “那也一樣呀,還有飯,不是媽媽上午做的嗎?” 唉,真服了你,家裡沒有人會像你一樣如此會辯解,簡直口若懸河,斤斤計較。
跟誰學的呢? “我現在生氣了,我就不想做。
” 好吧,不揪這個問題了,先看看生氣這事兒吧。
“是什麼事情生氣了?” “不想說,說了你也不懂,我不想聽你啰嗦。
” “那我不說呗,我就聽你說。
” “不會的,每次你都這麼說,我說了,你又會說,有什麼呀。
” “好,這次不說,我隻聽你說吧。
” 最終兒子說了,我猜得不錯,就是上午幫他轉學籍時發生的事情,他聽到爸爸和我打電話時責怪的口氣,還有好像很生氣的樣子。
爸爸确實有很大的情緒,但隻是因為着急,這是他說話的習慣。
我了解,所以我并沒有受傷。
但我看到他說的時候,眼眶裡都有眼淚了。
我答應過的,我隻聽他說。
後來,我隻是說了一句,“哦,我理解了”,然後,我就離開他的房間了,并輕輕地帶上門。
-------------------------------------------------------------------------------------------------- 好複雜,中間夾雜着很多情緒和事情,也許事情就是這樣的。
首先,孩子确實不願意做事情,所以常常說“我現在不想做”,目前都會順着他來,但是最後他還是要做的,在不影響下一件事情的前提下。
其次,孩子有他執拗的一面,他不畏懼強勢。
如果我越是非要,他就越不做,這個特點在過往的事情中體現得淋漓盡緻,所以之前暴力也用過,強勢也用過,但愈強硬,反抗愈厲害。
還得順着捋。
再次,就是孩子情緒的問題,一旦發生,簡直是全世界都崩塌,就甭想聽他好好說話了,他會什麼事情都不做,不管事情是多緊要,此時的情緒最重要,因此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使情緒安定。
所以,這個孩子基本上還是一個活在當下的正常孩子。
在還沒有真正發展出同理心的前提下(要到十一年級呢),他就會很自私。
我理解,但我也要讓他看到還有更好,更合适,更高尚的做法,他可以現在做不到,但将來他要往更好的方向去,不要認為隻顧自己就是唯一的做法。
這場鬥争要持續多久呢,我也不知道,慢慢磨煉吧,對我和他都是。
最後,我也給爸爸發消息了,沒有埋怨,隻是告訴他我們的感受:你用責備的口氣說話,我們覺得很不舒服。
目的不是讓他改掉,而是告訴他我們的感受,他自己選擇應對的方法吧,僅此而已。
喜歡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請大家收藏:()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
我甚至踢了門,讓他把門打開。
但我沒有情緒失常,我知道我在幹啥,還比較有意識。
很快,他就開了門。
他以為我要走,就說“你要走,你就走呗”,表示他的無所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我沒要走,我還想和你聊一聊。
” “我不想聽你說,你啰嗦。
” “是的,孩子,我過去是啰嗦,但是我是你媽媽,我也在努力,我就是這樣的媽媽,你得接受。
” “那不是因為你,我也不可能在這裡。
”(指來廣州) “那沒有我,也沒有你呢。
” “會有我,隻是我不在這個地方。
” 接着,兒子就扯出來了一些他不願意出生在這個家裡等等一些事情,他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就不選擇我們這個家庭。
(這是進入青春期之後,他說過很多次的類似的話,他覺得爸爸不好,媽媽不好,總之我們家就不好,他下次不想選擇我們家。
這個可以留待以後詳述。
) 後來,我看扯遠了,我說,“反正,現在就我們兩個住,你看看怎麼去生活吧。
” 其實,我也很奇怪,難道他不懂得要照顧同行者麼?不會呀,他平常也是看到我們是怎麼做的,他周圍的人都還是挺照顧别人的呀。
而且他自己在外出和别的夥伴在一起時,他挺會照顧人的呀。
是哪裡出了問題了麼? 兒子說,“我現在就是不想洗,我生氣了。
” “那上午你沒有生氣時你也沒洗呀?” “那時候是我不願意洗。
” “那我能不願意,我就不做飯了嗎?” “你不是就沒做麼?”(指中午這頓) “那你吃的不是呀,是媽媽買的醬呀。
” “又不是你做的!” “那也一樣呀,還有飯,不是媽媽上午做的嗎?” 唉,真服了你,家裡沒有人會像你一樣如此會辯解,簡直口若懸河,斤斤計較。
跟誰學的呢? “我現在生氣了,我就不想做。
” 好吧,不揪這個問題了,先看看生氣這事兒吧。
“是什麼事情生氣了?” “不想說,說了你也不懂,我不想聽你啰嗦。
” “那我不說呗,我就聽你說。
” “不會的,每次你都這麼說,我說了,你又會說,有什麼呀。
” “好,這次不說,我隻聽你說吧。
” 最終兒子說了,我猜得不錯,就是上午幫他轉學籍時發生的事情,他聽到爸爸和我打電話時責怪的口氣,還有好像很生氣的樣子。
爸爸确實有很大的情緒,但隻是因為着急,這是他說話的習慣。
我了解,所以我并沒有受傷。
但我看到他說的時候,眼眶裡都有眼淚了。
我答應過的,我隻聽他說。
後來,我隻是說了一句,“哦,我理解了”,然後,我就離開他的房間了,并輕輕地帶上門。
-------------------------------------------------------------------------------------------------- 好複雜,中間夾雜着很多情緒和事情,也許事情就是這樣的。
首先,孩子确實不願意做事情,所以常常說“我現在不想做”,目前都會順着他來,但是最後他還是要做的,在不影響下一件事情的前提下。
其次,孩子有他執拗的一面,他不畏懼強勢。
如果我越是非要,他就越不做,這個特點在過往的事情中體現得淋漓盡緻,所以之前暴力也用過,強勢也用過,但愈強硬,反抗愈厲害。
還得順着捋。
再次,就是孩子情緒的問題,一旦發生,簡直是全世界都崩塌,就甭想聽他好好說話了,他會什麼事情都不做,不管事情是多緊要,此時的情緒最重要,因此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使情緒安定。
所以,這個孩子基本上還是一個活在當下的正常孩子。
在還沒有真正發展出同理心的前提下(要到十一年級呢),他就會很自私。
我理解,但我也要讓他看到還有更好,更合适,更高尚的做法,他可以現在做不到,但将來他要往更好的方向去,不要認為隻顧自己就是唯一的做法。
這場鬥争要持續多久呢,我也不知道,慢慢磨煉吧,對我和他都是。
最後,我也給爸爸發消息了,沒有埋怨,隻是告訴他我們的感受:你用責備的口氣說話,我們覺得很不舒服。
目的不是讓他改掉,而是告訴他我們的感受,他自己選擇應對的方法吧,僅此而已。
喜歡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請大家收藏:()和上高中的兒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