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上的航程c

關燈
    萬頃湛藍海,千艘遠行船。

     浮雲映澄水,滾浪耀金光。

     烈日炎炎,炙照着無垠的海面上,遠方的島嶼漸漸變成了小黑點,隐沒在黃海臨近渤海的海域上。

     巍峨高大的“鲲鵬”一号海科船,迎風破浪航行在黃海中北部海區進行着細緻的海洋綜合科考工作。

    然後,再一路朝着西南方向的煙台港駛去。

     煙台,古代時稱為芝罘,因為7000年前罘灣随着地質史上的最後一次海侵海退後而初具雛形,其地勢地形類似一株靈芝,故而古代的人們逐漸地把此地稱為芝罘。

    現在的煙台市境域在古代屬于萊國,海洋文化源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煙台就已經成為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自唐代初期開始,煙台被古登州管轄,是“八仙傳說"的緣起地和全真教的發源地。

    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了防禦倭寇侵擾,明朝政府修建了奇山守禦千戶所(俗稱所城),并在所城北側的小山上修建了狼煙烽火台,發現敵情後就點燃狼煙,這座小山因此得名為煙台山,于是就有了煙台這個城市名稱。

     海洋既是一個國家走向世界各地的一個重要通道,又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經濟與他國互通商貿的重要形式。

     一個國家的興衰發展史從某一個角度(如海洋方面)來看,也是其綜合國力在海洋領域上的實力大比拼。

     任何國家想要真正強大起來,隻有走向強海之路,尤其是擁有海岸線的國家,隻有在海洋方面上真正強大起來,才不會被其它不友好的國家從海上打開缺口而造成損害。

    比如煙台這個港口的興起便是從清朝那段屈辱的曆史開始的。

     煙台,是因明代政府防禦海上倭寇而得名的,到了清代因為那場屈辱的鴉片戰争被西方英國這個強盜國家從海上武力攻破海防而造成外國勢力入侵,最後才淪為西方列強強占的一個對外通埠的港口。

     清代晚期,随着海上漕糧運輸的發展,煙台成為一個商貿、航運、手工業、漁業興旺的北方重要海港。

    但好景不長,1840年6月28日英國對華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争後,清朝先後經曆了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從海上登陸攻陷京城的屈辱曆史。

    從那開始後喪權辱國割地賠銀的衆多賣國條約,便讓中國從此陷入到了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中。

     1858年清朝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将山東地區隻開放了一個通商口岸--登州(蓬萊),後來因為登州水城港口水淺,并且沒有船舶避風場所。

    于是又東下,選定了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良港灣的煙台,取代了登州。

    這标志着煙台開始對外開埠,也揭開山東與世界往來的序幕。

    就這樣,煙台便從一個原本是運輸漕糧的國内港口變成了西方列強從中國掠奪資源和财富的屈辱港口。

    1861年煙台港正式開埠,自此變身為一個邁向世界的商貿口岸,是當時中國北方三大通商口岸之一,并創建了中國的第一所現代大學登州文會館。

     1862年,在煙台開埠後,先後有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十七個國家相繼在煙台山上和山麓及其周圍建立了大使館、洋行、銀行等辦事機構,成為一個繁華的航運港口,展現出巨大的海上航運吞吐能力。

     随着港口貿易的興盛,煙台形成了以太平灣為經濟商業中心,整個城市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