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掌握话事权

關燈
    “學生會”會長穿着團體賽文中等學院的院服運用能力将自己的時間調整為14歲的少女,就帶着被困在水晶球的蘭雲米大搖大擺的出現在人來人往的田徑場上。

     無論蘭雲米怎麼呼喊,路過卡米的人愣是沒注意到被困住的蘭雲米。

     看着水晶球裡焦急如焚的蘭雲米,開始屑笑道。

     “沒用的哦,外人根本看不透水晶球裡的世界,唯有我這個施力者……” 說着,卡米·達爾迪奧的右眼中的眼珠從黑漆化成金燦無比。

     “掌握着你的存活與命運……” 面對此番此景,蘭雲米心中那份希望開始動搖。

     “真的逃不出去了嗎?……” 卡米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看人們面對絕望中的無能為力。

     “對,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孤立無援,絕望地折磨你的心理防線,讓你……” “我……還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希望的可能性,走着瞧!我的同伴一定會把我解救出來!” “嚯?同伴?也是,也未必是,那麼就讓我好好期待吧……” …… 一人一球就這樣走到了操場400米起跑處。

    成功擠到一處優質的觀賞區。

     廣播響起。

     “請初一男子400米選手到檢錄處檢錄,重複一遍,請初一男子400米選手到檢錄處檢錄。

    ” “男子400米?那不正好是廖毅因的運動項目嗎?” 各班選手們紛紛上場。

    廖毅因也是幸運的安排在了一道。

     高手如雲,但廖毅因沒有因此畏懼,盡可能放輕松,讓自己盡早進入最佳狀态。

     “各就各位!” 發令員開始發令,右手持槍向天。

    選手們也準備好下道指令,紛紛做起準備姿勢的預備。

     “預備!” 選手們各有不同的預備姿勢為這場比賽增添了不少難度和觀賞性。

     “啪!” 号槍響起,各班選手在起步中盡可能快人一步,畢竟這是400米無需保存體力。

     呐喊聲、加油聲、廣播聲頓時沸騰了起來。

     衆所周知,知周所衆。

    400米的前200米全靠選手的爆發,盡可能跑前占據優勢并在留有體力的情況下做最後的沖刺,400米的後200米就是依靠前200米的優勢而發揮優勢,再加上心中的信念跑過終點。

     但過程是痛苦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份天賦,缺氧、過激肌肉運動、嘔吐、都是家常便飯,更是份挑戰。

     目前來看,廖毅因前200米是占有絕對優勢。

     而後面跟着的那個選手好像是來自2班。

     好景不長,在一個彎道中,那個2班選手與廖毅因之間的距離開始縮小。

     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最後100米沖刺,看誰的體力更多更能全力沖過終點線。

     廖毅因這下不得不沖了,哦?他沖了!沖了!沖啊! 2班的選手也緊跟其後,絲毫沒有想過把冠軍拱手相讓。

     最後50米了,而2班選手跟廖毅因距離幾乎一緻。

     廖毅因聽到2班選手的呼吸聲急促知道他已沒有多少體力,自己便用出自己最後力氣。

     沒想到的是,急促的呼吸聲是2班選手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讓廖毅因先一步耗盡體力,自己就可以利用他呼吸的間隙用他當擋風沖上去。

     計劃是這樣,但沒想到廖毅因最後50米還是有力氣支撐着他跑的動力。

     沒辦法,2班選手隻好放手一搏。

     兩人幾乎同時越過終點線。

     但身為輔助裁判的同學知道,冠軍是廖毅因。

     但裁判似乎更肯定是2班的選手,輔助的同學來說明情況,裁判一概不聽。

     “老師,明明這個205同學才是冠軍,為什麼您偏偏認為是2班?” “嗯?同學你是不是眼珠掉了,好好在地上找找吧。

    ” 說着,裁判就寫着闆上的成績走了。

     聽到這情況,廖毅因開始氣憤。

     “dnm,腦殘裁判,真想把他老不死的母親一頓暴打……我就**……你*……” 看着因此嘟囔的廖毅因,2班選手不知道是故意還是故意的上前安慰。

     “沒事的,一次運動會而已,我們才初一,還有兩年,明年繼續讓我見到你,可敬的對手。

    ” “nmlgb。

    ” 瞬間,憤怒占領廖毅因的大腦,心大一處氣,便對2班選手召喚拳頭攻擊表示,接着特殊召喚腿,發動他的效果,可以直接攻擊。

     卻被學生會成員攔了下來。

     “同學,算了!算了!冷靜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啊!” …… 在幾個人的攔截下,廖毅因被送回205。

     “看到了嗎?這就是現實,你也看到了,你們班那個廖毅因是吧,他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

    ” “嗯?可能裁判年紀大,少有的誤判也說不定。

    ” “真是嘴硬。

    ” 卡米看了看體育館隻有兩個學生會成員在那站着。

     “好吧,有必要讓你知道真相。

    ” “真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這樣,卡米帶着水晶球從田徑場邊緣的道路走到體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