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水果罐头

關燈
    部落的發展壯大實際上就是人口越來越多。

     跟後世不一樣,這個時代每個部落都是想着有更多的新生兒出生,在熊部落裡,一般都是按照族長、巫、狩獵隊員、采集隊員的順序來“分配”配偶,例如去羽部落進行交流,都是帶着部落裡這些能夠承擔打獵任務的族人。

    至于一些弱小的,很可能一生下來,就沒有了。

     有人說,生物存在的意義就是幹飯和瑟瑟,張洪很是認同,瑟瑟在這個時代,隻是跟所有生物一樣,承擔着繁衍的任務。

     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安全是最重要的,體現在具體的内容上,食物的供應和保障永遠占第一位。

     “民以食為天”這句流傳了千年的古話,可不僅僅隻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從幾千年的饑餓曆史中總結出來的。

    作為一個有着後世經驗的社畜,對食物如何獲得,可能比不上整日掙紮在饑餓邊緣的原始人厲害,但對食物重要性的認識,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後世的華夏,才吃飽飯幾年?很多老人描述三年災害的時候,那種慘狀,簡直是駭人聽聞。

     部落的發展,首先是需要穩定的食物供給。

    光靠熊部落或者其他部落目前的打獵、采集方式,無法保證食物的穩定供給,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前提條件。

     依靠采集和捕獵,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悖論:部落人口多了壯大了,所需要的獵物就更多,需要的獵物更多,就會破壞掉原本就脆弱的生态鍊,生态鍊斷裂,就逼迫壯大的族群減員或遷徙,減員與遷徙,部落人口又會下降…… 要跳出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光靠狩獵和采集,根本達不到食物穩定供應的目的,從而迫使部落的規模永遠被限定在一個區間範圍内。

     熊部落發明了網,可以從水中獲取額外的食物,而且從目前的食物獲取量來看,絲毫不亞于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捕獵獲得的收益。

     這種就是更高級一點的漁獵方式,但與農業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要想達到食物來源的穩定和充足,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現有的方式,将部落的人口從食物采集者轉變成食物生産者,現在熊部落的57人中,約有三分之二負責捕獵、打魚和采集,而這,也是部落能用勞動力的極限了。

     農業,在原本的時空中,直到年前左右,這個過程才逐漸開始。

    部落接下來将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解決食物的來源問題:馴化植物和獵物,即發展農業種植農作物、發展畜牧業飼養禽畜。

     這個時代這個環境裡,還沒有後世的各種高産作物:原始水稻可能在溫暖濕潤的南方、小麥起源于中亞地區,而中國傳統的五谷雜糧裡,黍和高粱如今更可能隻是草原上的一株狗尾巴草,更别提發源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了。

     張洪想要種植農作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這些原始的主糧進行人工幹預,從而達到獲得穩定食物來源的目的,而這個時間很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夠完成。

     漫長的時間令人沮喪,但張洪還是決定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些事情不去做的話,野草終歸是野草。

     而且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并不僅僅隻是空想,實際上條件也基本滿足了:在流經熊部落的溪流和河流兩岸,張洪曾看到過類似粟的狗尾巴草和類似高粱的植物,至于是不是這兩種農作物的祖先,那就要看人工幹預的結果了。

    張洪對于植物的馴化一竅不通,但後世家喻戶曉的袁爺爺,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其中的方法,是可以借鑒一下的。

     而對于飼養家禽和牲口,這個就相對容易一些。

    自從發明了網,除了用來捕魚外,張洪還教會了大家用網如何活捉獵物,而熊二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過人的天賦,連張洪也自愧不如。

     用麻繩編成的網,配合上張洪教他布設的陷阱,在他手裡幾乎每天都能獵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獵物,如野雞、鹿、山羊等,甚至還獵到一頭熊,隻不過熊的力氣太大,将網扯碎後就大搖大擺地走了,留下瑟瑟發抖的衆人遠遠地看着。

     短時間來看,目前部落的食物收獲遠大于食物消耗,口糧安全暫時穩定。

    因為有鹽和漁網,外加陶器烹饪食物,還有部落裡婦女孩子勤勞采集野果和漿果作為補充,部落能夠存儲下來的食物總量也在不斷提升。

    多樣化的食物來源和構成,讓部落的營養結構更加科學,吸收效率的提升從而也減少了對食物的消耗。

     鹽和網投入使用一個月以來,除了維持族人的一日兩餐(上午大概九點到十點吃一頓,下午在四點到五點吃一頓)外,其餘的食物都進行了保存,如野豬、鹿、山羊、魚肉等肉類,都用鹽進行腌制并進行了風幹保存;而水果、野菜等這些不便長期保存的,有一些用鹽和陶罐進行了腌制,一些曬成了菜幹,還有一些則被做成了原始的水果罐頭,放上幾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水果罐頭,這是張洪起的惡趣味的名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後世很少有人沒有吃過罐頭,無論是水果罐頭還是肉食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