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个韦森堡人的骄傲与希望

關燈
    船上的食鹽很快就搬完了,這裡的馬車比其它地方能多裝一倍的貨物,馬車跑得一點都不慢,還穩穩當當的。

     碼頭邊上有專門收購食鹽的地方,工作人員随機抽取了幾桶,取了定量體積的鹽放進一個錐形量筒裡,再加水全部溶解。

     等鹽水靜止片刻,裡面的雜質沉澱在量筒底部。

     這批鹽的質量不錯,屬于一級品。

     因為木桶另賣,所以全部鹽倒出來稱量再找其它容器裝花了一點時間。

     雙方簽合同的時候,貨主指着合同上的一條問道:“這個印花稅是什麼回事?其它地方都沒聽說過啊。

    ” 中介老哥馬上解釋:“這是我們小少爺當家後發明的交易稅的一種,按着這合同多少錢的比例買了稅票貼在上面,如果要打官司,法院先認有稅票的合同當證據。

    ” “如果加些稅金,稅局那邊會把附件保存上一個月到五十年,就算超過年限了也可以查登記本上的雙方名字、買賣貨物品種數量和多少錢。

    ” 貨主一下子就明白了,贊歎道:“這個方法好啊,如果要打官司方便很多。

    ” “是啊。

    ”中介老哥說道,“我們要中介費的時候也不用扯皮那麼多。

    ” 阿爾芒在一旁拿着一張稅票研究起來,那是一小塊白色的棉布,上面印着紅色的薔薇和綠色的花藤,下面有年份和月份,可以刷了漿糊粘在羊皮紙上。

     他不禁沉思起來,這種印花稅的稅率不高,但是來源廣泛,商人們也樂意繳納,一年的收入不少啊。

     想到這裡,他的心中不禁對腓特烈産生了好奇。

     賣完了鹽和木桶,他們開始去賣豆子。

     走到城邊的時候,阿爾芒突然發現城牆邊的草地上有很多孩子。

     這些孩子最小的3歲多,最大的差不多10歲,十來個一群圍坐在草地上,每一圈孩子都戴着一種顔色的帽子,都有一個成年人在教他們認識東西、數數、唱兒歌,年紀大的還教識字和算數。

     阿爾芒驚訝地問道:“他們是誰的孩子?” 中介老哥笑呵呵地回答:“是我們這裡的孩子,我家的小崽子也在呢,看,就是那個鑲紅邊白色帽子裡面綠色衣服的。

    ” 阿爾芒看到了那位小朋友,五歲這樣,正和其他人一起把雙手放在頭上模拟兔子的耳朵,唱着“小兔子們在草地上跳來跳去,大大的耳朵愉快的随着節奏擺動”。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道:“挺有趣的。

    ” 中介老哥笑着說道:“前陣子巴斯夫閣下新開的工坊缺人手,就打算招些女人去幹活。

    ” “但是女人們很多都要在家裡照顧孩子,所以巴斯夫閣下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她的未婚妻建了這個幼兒園,這樣女人們都可以不用在家帶孩子出去幹活了。

    ” “這事沒兩天就傳開了,我家裡商量了一下,決定也把孩子送過去。

    ” “我家婆娘是裁縫,原本在家帶孩子沒多少活幹,現在給點錢讓幼兒園帶孩子,她去裁縫鋪幹活,家裡一個月能多好幾個亮閃閃的銀币呢。

    ” “我一早把孩子送來就去碼頭,傍晚婆娘下工了接回家,路上順便買些蒸汽面包,我回到家湯煮好了就能吃飯了。

    ” “喏,那邊建房子的地方,将來是幼兒園的樓,現在孩子們隻能在大帳篷裡湊合。

    ” “我家小崽子是沒能進新房子了,不過聽說小老爺準備在近兩年開不少學校,超過六歲的孩子就去學寫字算數什麼的。

    ” “如果有出息可以去韋森堡大學裡學魔法,去不了的可以去工會的學校學一門手藝……” 阿爾芒突然發現,這位中介老哥的絮絮叨叨中隐隐透露出一絲驕傲與對未來的希望。

     他對此并不陌生,以前在軍事學校和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