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用呼吸调理情绪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我搬一個家、換一個環境,
可能我就會感覺比較歡喜;或者是我換一份工作;老婆不能換啦,就是換一個伴侶;或者是我能夠出外旅遊、出國旅回來,我可能心情會比較好一點。
如果是因為搬家、換一個環境,我原來的那些情緒就能夠抒發掉的話,那我應該搬完家就沒事了;我如果是因為出國玩一趟回來我負面情緒也沒有了, 那也應該是從此以後都很歡喜,過着快樂的生活;可是你搬完家也歡喜不到幾天,因為新的煩惱又來了。
所以怨敵也不在外面,我們看誰不順眼,其實都是自己負面情緒的關系, 跟外面沒有關系。
所以我們就是把外在的環境全部改完了、人全部換完了,你還會不會有煩惱?還是有煩惱,因為你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什麼才是這個負面情緒,根本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無明!我們那個根本無明——這個才是真正的負面情緒的來源。
所以它不在外面,就在我們自己的裡面。
因為所有負面情緒是種子生現行嘛,所以你有這些種子的話, 它永遠都會生現行,隻是看外緣是哪一個外緣,它牽動不同的情緒引發出來,然後又回熏到你的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所以永遠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成未來的種子。
它也是我們習氣的來源,所以阿賴耶識它就是含藏了無量我們的習氣。
所以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境界,隻是我們的習氣反應,所有的習氣都是種子生現行,跟外面沒關系,都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所熏的種子,形成我們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阿賴耶識。
所以阿賴耶識就是習氣的什麼?總倉庫,全部都存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除非我們斷除無明,阿賴耶識才會消失。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修到你什麼時候習氣沒有了,你的阿賴耶識就沒有了,你就回歸你的真心,回歸你的本性裡面。
所以無明還在,就有阿賴耶識,就有我執跟法執,就永遠有習氣。
所以每天也是習氣在作主啊,沒有一個我在作主,因為本來沒有我嘛;那我們每天的反應是什麼?就是習氣在反應而已——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負面情緒最主要的來源, 就是這個無明。
這個阿賴耶識含藏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這個才是罪魁禍首。
那怎麼辦呢?隻有佛法的智慧可以斷除這個無明,就是你證到無我,你就可以斷除我執跟法執,才可以真正地根除這個根本無明。
所以平常我們如果能夠了解,随時提醒自己:當我們有負面的情緒出來的時候,不要往外面找答案,就是告訴自己這個隻是習氣的反應而已,然後馬上讓自己安住在沒有二元對立的、本覺的覺性當中, 你把你的心馬上安住下來,告訴自己隻是習氣的反應,消除這個二元的對立(二元對立就是無明的産物嘛),我們馬上安住在現量無分别當中,這個也是我們本來覺悟的那個佛性,我們的菩提自性,馬上就安住在這個當中,這個情緒很快就過去了。
然後它有什麼好處呢?它不會再熏回去成為未來的種子,因為你沒有繼續“發揚光大”嘛,對不對?平常如果沒有的話,它就情緒一直出來、一直出來,然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
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去壓抑你的情緒,因為壓抑不是辦法,壓到不能壓,它爆得更嚴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問題是:你沒有解決你那個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習氣的種子你沒有把它根除,所以你用壓抑也沒有辦法。
也不能強迫自己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對他慈悲”,沒辦法!因為你負面的情緒出來,你就是沒有慈悲心。
沒有說“我一面忿恨惱怒,然後一面發起菩提心”,也是不可能,所以用壓抑也不是很好的方法。
那我們一般就是落在兩邊嘛:不是壓抑它,就是随着貪瞋癡就跟它去了,這個都不是好的辦法。
我不是滿足我的習氣,我就是壓抑它,這個都沒辦法清除我們阿賴耶識習氣的種子。
所以我們就用剛剛那個辦法——直接就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沒有二元對立的現量無分别當中,它其實就是我們菩提自性本來的狀态:本來沒有這些的;因為習氣嘛、無明嘛,所以才會落在二元對立當中。
所以我們馬上回到無分别,沒有二元對立的這個本覺的覺性當中, 這樣你就不會繼續串習負面情緒的種子,不會再回熏到第八識,因為你馬上就讓它自己解脫,所以這個方法是讓你的情緒自己解脫的方法。
你都沒有要把它怎麼樣,你沒有順着它,也沒有壓着它,就讓它自己解脫。
所以這時候沒有這個習氣的種子,再回熏到第八識,對不對?然後你也沒有繼續發脾氣,或者鬧情緒。
所以你常常這樣練習,你那個習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來越弱,你也越能夠來處理你的情緒。
再加上我們今天講的吸氣啊、吐氣啊,把它吐光光、負面的能量吐光光, 讓你的氣随時都達到平衡的狀态,平常你就是心平氣和,所以一有境界來,你也很容易處理。
我們平常很難處理,就是因為平常就很煩悶了嘛:我起床就已經很煩悶,再有一點點事情來,我就不行了,耐性很有限。
所以我們平常就把我們的氣脈修好,都安住在現量無分别當中。
所以我們剛才那個觀想的方法,就是最後我們不是說住氣,讓我們的氣遍全身嗎? 你平常練習的時候,你可以這時候就安住在我們剛才講的現量無分别的那個靜定當中,就這樣安住。
安住到你妄念又起來,你就可以再練習,所以它随時都可以練習。
這樣我們習氣的力量,負面情緒的種子,它就會慢慢、慢慢地消除;我們才可能了悟那個空性,這個時候我們的智慧氣才能夠開顯——就是說我們那個空性的智慧,這個時候才能夠很自然的…,你不用去找它,因為你找遍全身,也看不到那個中脈在哪裡,因為它是無為脈。
雖然說它是藍色的,但是它是屬于無為脈,不是很明顯有很固定的位置;雖然說它在我們脊椎的前方,可是它其實沒有很…,就是你解剖,把它解剖人體的話,你也找不到中脈在什麼地方,它沒有很固定的位置。
最後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夠早一點開悟嘛,早一點見本性,然後才能夠做利益衆生的事;要不然都是處理自己都已經沒有力氣了,更沒有智慧或者是善巧方便去利益其他的衆生。
所以希望我們實證的功夫能夠早一點到達。
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早一點見空性,早一點明心見性。
這時候再來講菩提心可能就比較容易了;之前的話就是有困難,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執着還很強。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師頌,衆師兄跟頌)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喜歡季鳳文牧師二請大家收藏:()季鳳文牧師二
如果是因為搬家、換一個環境,我原來的那些情緒就能夠抒發掉的話,那我應該搬完家就沒事了;我如果是因為出國玩一趟回來我負面情緒也沒有了, 那也應該是從此以後都很歡喜,過着快樂的生活;可是你搬完家也歡喜不到幾天,因為新的煩惱又來了。
所以怨敵也不在外面,我們看誰不順眼,其實都是自己負面情緒的關系, 跟外面沒有關系。
所以我們就是把外在的環境全部改完了、人全部換完了,你還會不會有煩惱?還是有煩惱,因為你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什麼才是這個負面情緒,根本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無明!我們那個根本無明——這個才是真正的負面情緒的來源。
所以它不在外面,就在我們自己的裡面。
因為所有負面情緒是種子生現行嘛,所以你有這些種子的話, 它永遠都會生現行,隻是看外緣是哪一個外緣,它牽動不同的情緒引發出來,然後又回熏到你的第八識,成為未來的種子;所以永遠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成未來的種子。
它也是我們習氣的來源,所以阿賴耶識它就是含藏了無量我們的習氣。
所以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境界,隻是我們的習氣反應,所有的習氣都是種子生現行,跟外面沒關系,都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所熏的種子,形成我們的習氣,這個習氣就是阿賴耶識。
所以阿賴耶識就是習氣的什麼?總倉庫,全部都存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裡面。
所以除非我們斷除無明,阿賴耶識才會消失。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修到你什麼時候習氣沒有了,你的阿賴耶識就沒有了,你就回歸你的真心,回歸你的本性裡面。
所以無明還在,就有阿賴耶識,就有我執跟法執,就永遠有習氣。
所以每天也是習氣在作主啊,沒有一個我在作主,因為本來沒有我嘛;那我們每天的反應是什麼?就是習氣在反應而已——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負面情緒最主要的來源, 就是這個無明。
這個阿賴耶識含藏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這個才是罪魁禍首。
那怎麼辦呢?隻有佛法的智慧可以斷除這個無明,就是你證到無我,你就可以斷除我執跟法執,才可以真正地根除這個根本無明。
所以平常我們如果能夠了解,随時提醒自己:當我們有負面的情緒出來的時候,不要往外面找答案,就是告訴自己這個隻是習氣的反應而已,然後馬上讓自己安住在沒有二元對立的、本覺的覺性當中, 你把你的心馬上安住下來,告訴自己隻是習氣的反應,消除這個二元的對立(二元對立就是無明的産物嘛),我們馬上安住在現量無分别當中,這個也是我們本來覺悟的那個佛性,我們的菩提自性,馬上就安住在這個當中,這個情緒很快就過去了。
然後它有什麼好處呢?它不會再熏回去成為未來的種子,因為你沒有繼續“發揚光大”嘛,對不對?平常如果沒有的話,它就情緒一直出來、一直出來,然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
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去壓抑你的情緒,因為壓抑不是辦法,壓到不能壓,它爆得更嚴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問題是:你沒有解決你那個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習氣的種子你沒有把它根除,所以你用壓抑也沒有辦法。
也不能強迫自己說“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對他慈悲”,沒辦法!因為你負面的情緒出來,你就是沒有慈悲心。
沒有說“我一面忿恨惱怒,然後一面發起菩提心”,也是不可能,所以用壓抑也不是很好的方法。
那我們一般就是落在兩邊嘛:不是壓抑它,就是随着貪瞋癡就跟它去了,這個都不是好的辦法。
我不是滿足我的習氣,我就是壓抑它,這個都沒辦法清除我們阿賴耶識習氣的種子。
所以我們就用剛剛那個辦法——直接就讓我們的心安住在沒有二元對立的現量無分别當中,它其實就是我們菩提自性本來的狀态:本來沒有這些的;因為習氣嘛、無明嘛,所以才會落在二元對立當中。
所以我們馬上回到無分别,沒有二元對立的這個本覺的覺性當中, 這樣你就不會繼續串習負面情緒的種子,不會再回熏到第八識,因為你馬上就讓它自己解脫,所以這個方法是讓你的情緒自己解脫的方法。
你都沒有要把它怎麼樣,你沒有順着它,也沒有壓着它,就讓它自己解脫。
所以這時候沒有這個習氣的種子,再回熏到第八識,對不對?然後你也沒有繼續發脾氣,或者鬧情緒。
所以你常常這樣練習,你那個習氣的力量就會越來越來越弱,你也越能夠來處理你的情緒。
再加上我們今天講的吸氣啊、吐氣啊,把它吐光光、負面的能量吐光光, 讓你的氣随時都達到平衡的狀态,平常你就是心平氣和,所以一有境界來,你也很容易處理。
我們平常很難處理,就是因為平常就很煩悶了嘛:我起床就已經很煩悶,再有一點點事情來,我就不行了,耐性很有限。
所以我們平常就把我們的氣脈修好,都安住在現量無分别當中。
所以我們剛才那個觀想的方法,就是最後我們不是說住氣,讓我們的氣遍全身嗎? 你平常練習的時候,你可以這時候就安住在我們剛才講的現量無分别的那個靜定當中,就這樣安住。
安住到你妄念又起來,你就可以再練習,所以它随時都可以練習。
這樣我們習氣的力量,負面情緒的種子,它就會慢慢、慢慢地消除;我們才可能了悟那個空性,這個時候我們的智慧氣才能夠開顯——就是說我們那個空性的智慧,這個時候才能夠很自然的…,你不用去找它,因為你找遍全身,也看不到那個中脈在哪裡,因為它是無為脈。
雖然說它是藍色的,但是它是屬于無為脈,不是很明顯有很固定的位置;雖然說它在我們脊椎的前方,可是它其實沒有很…,就是你解剖,把它解剖人體的話,你也找不到中脈在什麼地方,它沒有很固定的位置。
最後我們修行,就是希望能夠早一點開悟嘛,早一點見本性,然後才能夠做利益衆生的事;要不然都是處理自己都已經沒有力氣了,更沒有智慧或者是善巧方便去利益其他的衆生。
所以希望我們實證的功夫能夠早一點到達。
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早一點見空性,早一點明心見性。
這時候再來講菩提心可能就比較容易了;之前的話就是有困難,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執着還很強。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師頌,衆師兄跟頌)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喜歡季鳳文牧師二請大家收藏:()季鳳文牧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