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金色麦浪

關燈
    大松,每天跟着奶奶和幺姑轉來轉去,有時候也習慣獨自玩耍,奶奶和幺姑也就非常喜歡大松,大松的嘴巴非常甜,幺姑奶奶叫不停,由于嘴巴甜,所以平時的零食也不少,那些零食也不是什麼高級的東西?按照現在的話說,絕對是綠色有機食品,炒豌豆,炒骨頭,鹽炒豌豆,鹽炒土豆,還有水煮耙<軟>胡豆。

    大人總是給他裝在衣兜裡,有了零食,大松有時候也出去顯擺,因為其他小朋友沒有,其他小朋友就來讨好大松,大松就給他們一顆兩顆,讓他們高興高興。

     大松媽媽生了弟弟以後已經滿月了,媽媽又要下地去勞動,剛剛滿月,但大松媽媽的身體很好,幹起活來不輸其他的社員。

    媽媽也是隊裡要強的人,一把勞動好手。

     大松媽媽,下地去幹活,新弟弟現在又有奶奶帶,奶奶一手牽着大松,背上還背着弟弟,其實也有那麼一點辛苦啊!弟弟餓了的時候,就會哭鬧,奶奶就背着弟弟去地裡找媽媽,給弟弟喂奶,手裡還拉着大松。

    那時當奶奶的真的很辛苦,不像現在的奶奶廣場舞。

     田埂上的胡豆也熟了,胡豆苗開始變黃,生産隊又組織人們收割胡豆,收割胡豆也不需要什麼工具,一張背架,胡豆苗直接可以用手拔起來,土豆根部長有根瘤菌,他可以使土地疏松,節省化肥,成熟的時候,将苗輕輕地就拔起來,非常的省力,一個生産隊的胡豆,基本上兩天就能搞定,收完。

    胡豆收完了,又将田埂翻挖,又種上黃豆,反正不讓你土地休息,我們農民伯伯要的就是收獲,要的就是産量,要的就是糧食,不怕苦,不怕累,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

     田埂上的黃豆播種完了,麥田裡的小麥又到了收獲的時候。

    麥收季節,中華大地一片金黃,太平觀是丘陵地帶,山坡上,山腰上,平壩裡,金黃色的小麥随風搖曳,飄來陣陣麥香,生産隊的工棚裡,木匠師傅正在修理農具,為收割小麥做準備,每次收割莊稼前,農具都要翻新一次,這樣勞動效率更高,操作起來得心應手,逢場的日子,各家各戶都去街上鐵匠鋪铧鐮刀(翻新),每次大忙季節,鐵匠鋪就忙不過來,從早到晚叮叮當當,叮叮當當,叮叮當當,響個不停。

    铧一把鐮刀六分錢,買一把新鐮刀,兩毛錢,在農村來說,當時的鐮刀是必需品,每家每戶都需要,收割莊稼要,割草撿柴也要。

    所以說離開了鐮刀,人們生活就不方便。

    簡直是沒法活。

    鐮刀不竟是勞動工具,而且是防身利器,主要用來對付林中的小動物,一旦你手中有了鐮刀,小動物也不敢來偷襲你,他不但是勞動工具,而且是一件趁手的防身武器。

     5月1日,勞動節到了,當時的勞動節不放假,也沒有小長假一說,大夥兒都是集體勞動,一切按計劃進行,緊接着就是五四青年節,五四青年節那可就熱鬧了,正是唱紅歌的時代,恰五四運動54周年,公社革委會與小學校聯合召開了一場慶祝大會,在太平觀中心小學操場上舉行,這個場面非常的熱鬧,小學校園四周紅旗招展歌聲四起,紅衛兵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口号震天,紅小将個個穿着綠軍裝,臉上畫着腮紅,他們是今天的主角。

    跳忠字舞,唱紅歌,高音喇叭比平時音量調高了很多,鑼鼓敲得震天響,慶祝大會尚未開始,首先熱熱場子,把氣氛搞起來。

     上午九點鐘,一位紅小兵報幕員出現了,“尊敬的領導,老師們,同學們,青年朋友們,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我們在學校裡召開慶祝大會,現在請團支部書記講話”,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團支部書記在政府工作是一名幹事,28歲年輕有為。

    聽說他的父親是老紅軍,爬過雪山,過過草地,打過日本人,抗美援朝都幹過,是經過槍林彈雨洗禮的。

    根正苗紅,是現在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公社團支部書記王幹事開始講話了,“青年同志們,朋友們,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五四青年節慶祝大會,緬懷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紀念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1939年,陝甘甯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同志們呐,同學們呐,現在還要徹徹底底的革命,要努學習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