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捡柴

關燈
    自從新公社大院落成後,那裡天天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過路的,趕集的,歇腳的,總會到政府新址去參觀參觀。

    也才知道自己的政府機關的具體位置,以後辦事也就輕車熟路。

    社員們辦事也就方便多了。

     為了宣傳黨的政策,廣播站起了帶頭作用,廣播站的播音室,設在政府禮堂的後面,為了防潮,裡面是搭建的小木樓,在當時來說,廣播站的設備是算比較先進的,從發電機到播音設備,樣樣齊全,發電機采用的是十馬力立式柴油機,播音房采取的是标準廣播站的整套設備,當時,大屏公社廣播站采用的是有線廣播,拿一根主線用戶家裡自己接一根地線,家家戶戶都裝有小喇叭,一條鐵絲串起家家戶戶,在整過生産隊繞一圈,廣播線好比瓜藤,每個用戶就是一瓜,這樣安裝省事,圖方便,但電的損耗大,小喇叭卻很小不到一瓦,但家家戶戶都有,全公社大概有1000多個喇叭,總功率不到2000瓦,但是每個家庭聽起來聲音還是很大的,有了廣播,天天可以聽新聞聯播,也能知道鄉政府的一些命令,公社黨委書記隔上兩三天都要開廣播會,傳達縣委,縣政府,區委,區公所的一些指示精神,嗯,有了廣播,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又有了新的認識,廣播站是早晨六點半開始到七點半結束,晚上是六點半開始到八點半結束,播音員是高橋大隊的,一個姓蔣,開學同志,新公社大院落成的時候,他一直在裡邊開,一共開了大約有三年廣播,後來他下海經商去做生意,開藥廠,一個小小的廣播站,容不下他的。

    但廣播站給大家傳遞信息帶來了不少方便,供銷社賣什麼肥料,食品站什麼時候收豬,廣播站都一一播放。

    廣播站給廣大群衆帶來了很多方便。

     農村信用社是為農民朋友服務的金融機構,儲蓄業務為主,是農商銀行的前身。

     公社信用社就設在政府大院的西北角,裡面是一小小四合院,有單獨的大門,防盜功能優于其他地方。

    有兩名工作人員,一名信用社主任,一名業務員,上班時都兼職員工業務,主任也不脫産,大家幹一樣的活,做一樣的事,主任和員工差别不大,多幾元薪水而已。

    當時的業務就是與各生産隊的出納員打交道,公社領工資的人員有業務,普通人沒有存貸業務辦理,一年見錢不多,很少時間上銀行,這是當時的現狀。

     公社大院落成後,供銷社新的營業場所即将開張,就在罐包山山腰,公社駐地在下,站在供銷社往下看公社駐地,盡收眼底,一覽無餘,供銷社下公社駐扡做了50步石梯,大青石做的标準石梯,采用傳統工藝,做工精細。

    供銷社有3個員工,一個主任,一個百貨店售貨員,一個日雜售貨員,每間有90平方方大小,還有一臨時工做飯的,飯堂每天就四個人開火。

    供銷社還有兩間臨時招待所,外面有出差的就可以住宿,很少對外公開,隻有内部人員知道。

    供銷社新址開張當然沒舉行什麼開張儀式,直接開門營業,一萬多人的地方,就這點營業面積,生意自然很好,他不開門,消費者就搞不成,想買也沒地兒賣,而且很多都得憑票供應,買布要布票,買酒要酒票,買鹽不要票,自貢鹽再吃上千年管夠,買煤油要油票,沒有票晚上隻能黑燈瞎火,買糖要糖票,當時的物質不豐富靠供應,但是各種票據很豐富而且很精美,就是在現在看來,圖案設計,印刷制版也是上上之作。

    當然有些地方洗澡還有澡票,澡票屬于褔利,有票免費,無票付錢。

     供銷社的顧主任來儀人,一位工作認認真真的老同志,後來(二十年後)他兒子當了日興區供銷社主任。

    顧主任工作認真,做事講原則,公社供銷社賣場隻有一個營業員,那是忙不過來,主任放下領導架子,與營業員一樣,上下班忙前忙後,忙裡忙外,百問不厭,百答不煩,對顧客是一對一的接待,這年月的VIP會員也沒當時的普通顧客待遇高。

    最忙的時候是買肥料,全鄉一起出動,裡三層,外三層,忙不過來,供銷社上下全面出動。

    新供銷社的開張營業,徹底改變了附近人趕遠集的消費習慣,方便了本鄉的群衆。

     奶奶有時背着弟弟也到供銷社轉一轉,拉着大松一起,偶爾還買點水果糖,大松見了糖果也非常高興。

    奶奶沒走過多遠,最遠就是太平觀,因為罐包山下的土地解放前就是大松爺爺他們的,這些土地他們耕種了幾十年,爺爺奶奶都在這地裡種過莊稼,有的地塊變成學校的操場,時間真快,解放後土改這些地塊全變成集體的了,得重新歸劃,根據就近的原則,這些土地全部變成人民群衆的了。

     十月初十是大松媽媽的生日,買了肉,家裡還是像模像樣的炒了幾個菜,算是給大松媽媽過生日,媽媽當然高興,大松也高興,全家人都高興,有肉吃,大松很喜歡,特别喜歡吃油渣,又香又脆。

    俗話說想吃油渣鍋邊轉,比喻很恰當。

    有好吃的大松也就在廚房玩着不走。

    炒菜的時候大人們不時地給大松喂一塊小肉,大松特别喜歡,特别高興。

    因為農忙了一段時間,剛剛忙完,又是媽媽過生日,這也是改善夥食的機會,奶奶做了南瓜幹飯,蒸了粉蒸肉,還推(手磨)了有豆腐,蒜苔炒回鍋肉,冬瓜炖排骨,午餐非常豐富,因為是媽媽過生日,必須要做得像樣一點。

    因為這段時間其他的地方還在種地播種挖紅苕,不像大松生産隊提前幾天就把農活幹的差不多了,生産隊,之所以幹的要快一些,因為他們都是一些有手工活要幹,所以幹完生産隊的活可以抽時間掙一些零花錢。

    快到下半年了,很多人家的鍋蓋又要換新的了,鍋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