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新春添新人

關燈
    二月初四外婆生日,又是三八婦女節,公社開婦女大會,大松媽媽預産期臨近,所以今天就沒有去外婆家慶賀過生日,也沒去參加婦育大會。

    家裡也準備了嬰兒衣服,尿布,小棉襖,小棉被,大松以前的小衣服也找了出來,洗淨準備好,準備歡迎新的生命誕生。

     驚蟄節後,早育的玉米苗開始移栽,大面積還在後面一段時間栽種。

    玉米播種時間比較靈活,可以早播,也可以晚播,地塊什麼時候空出來什麼時候播,現在是小麥地的空行子,這時栽玉米不影響小麥的收成,理在小麥可以給玉米苗遮風擋雨,等玉米長高了,又是收獲小麥的時候。

    收完小麥玉米可以瘋狂生長,這時收完小麥的空地又可以栽紅苕,反正不能浪費土地,怎麼增産怎麼幹! 這段時間大松媽媽也很少活,就在家裡帶大松玩耍休息為主,在竈房裡燒鍋加柴,飯由奶奶和幺姑做,大松媽媽在家待産。

     農曆二月十七<春分日>,房間裡傳出來響亮的嬰兒的哭聲,又一男嬰誕生了,這是媽媽的二孩,大松的弟弟,聲音宏亮,健健康康,接生婆消毒後用衣服包裹起來,捆得象一粽子,結結實實。

    大松的爸爸媽媽高興,爺爺奶奶幺姑也很高興,家裡又添新人了,真是人丁興旺。

     大松的媽媽又開始坐月子了,但是這是第二孩,就不像第一孩,娘家人會送很多東西,大松的爸爸還是通知了外公外婆,去報了喜,外公外婆也還是有所準備,也準備了一些禮物,但還是沒有生大松的時候那樣多。

    外公外婆他們準備了兩挑東西,雞蛋,糧食,肉,還有雞公,盡到了當外婆的責任。

    大松多了一個弟弟,也是非常高興,小孩子也不懂事,直接把它當玩具看。

    奶奶還是蒸了手工醪糟,味道鮮美,該有的營養品一樣,不少雞蛋,面條,肉,當時除了這些基本的東西,也沒有其他什麼好東西。

    這弟弟剛生下來呀,真還能吃能睡,一天睡覺就沒有醒過,除了肚子餓的時候醒來,平時就是呼呼大睡,說明這小子身體健康啊!這又恰逢春分時節,天氣的氣溫非常舒服,不低不高,不冷不熱,這個時候坐月子也是比較舒服的,伺候月子的人也沒有這麼麻煩,這段時間的水溫也不冰人了,洗衣服洗小孩尿布都非常方便。

    洗的衣服當天基本就可以幹,不像冬天,十天,八天還是水分?大松每天就在媽媽的身旁轉,嘴裡不停地叫着弟弟弟弟,感覺非常高興,由于弟弟的出生大松跟媽媽的時間少一些,跟奶奶和幺姑的時間多一些!晚上睡覺大松也跟奶奶幺姑在一塊兒。

    爸爸和媽媽要照顧弟弟。

    大松也沒有一點兒吃醋的感覺,倒是很自在。

     小松跟着幺姑奶奶後面轉,因為大松媽媽要照顧小弟弟。

    大松的衣服都是由幺姑,還有奶奶給他穿,洗臉也是他們給他洗。

    這樣可以減輕媽媽照看小孩的負擔。

    大松也非常乖巧,嘴巴也很甜,不停的叫着幺姑奶奶。

    所以奶奶和幺姑都非常喜歡大松。

     大松媽媽坐月子至少要一個多月,大約40天,當時的規矩就是40天,這40天不能摸冷水,不能提重東西,不能動用體力,一般的就是要求坐在床上休息。

    這40天還要心情好,不能嘔氣。

    網上有很多講究的,當然也不能同房(醫生說),不能吃得過鹹,也不能吃得過淡,鹽味要适中。

    坐月子還必須把胃養好,這樣奶水才足。

    當時的那個年代,糧食也不是那麼足,但是對坐月子的一定不能搞得差,要用最好的待遇。

    我一直保養好了以後身體才好,如果坐月子身體搞差了,會留下後遺症的,後悔一輩子,這些都是老人們總結的經驗,也是傳統必須遵守。

     大松媽媽坐月子這段時間,炖肉熬湯這些事都比較多,大宋這段時間也跟着媽媽沾了一點光,大松穿的也不是很厚了,兩間單衣打扮,行走也方便多了,所以大松這段時間長的也非常的快,親,蹭蹭的又長了一截,弟弟有時候在搖籃裡哭,大松還問媽媽是不是她不乖?愛哭啊!媽媽說大松乖,你看大松就不哭,得到媽媽的誇獎,大松臉上笑嘻嘻的。

    爺爺有時候去放牛,大松也跟着一路又可以到後面的青石闆上去玩了。

    小弟弟出生十多天了,大人們一直稱他乜娃(剛剛出生的孩子),乜娃,這是對每一個小朋友出生的時候統一的稱呼。

    有時也是對不知名小孩的稱呼,比如,那個乜娃是哪家的?當然,在川北乜娃這個名字有很多具體的意義,在不同的場景意思也就不一樣。

    乜娃也是四川話對小孩子的一種稱呼。

     三月初五是大松爺爺的生日,來了一些客人,當然有大姑也有二姑,大松的外婆家,外婆也來了,他們也是來慶賀爺爺的生日,當然,也主要是過來看看大松的弟弟。

    當然,給小孩子也得取一個響亮的,正式的名字,不能一貫的叫做乜娃,這樣感覺不雅。

    老爸的思維還是敏捷的,老大叫大松,松樹,松柏樹萬年青,那給小弟弟取名就叫柏樹,柏樹林,柏林,就取名柏林,柏林這個名字響亮又大氣,柏林這個名字,大家是不是有那麼一點熟悉的味道?好像在哪裡聽說過?因為弟弟叫柏林,大松有時候出去也有人叫他松林,這個都很正常了,人們的習慣思維嘛。

    柏林就是大松的弟弟。

    有了正式的名字,稱呼起來就方便多了。

    大商家現在又是七口人了,當時來說,七八口基本上算是大家庭了,正好是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