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春大吉(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媒人。
這是當時川北地區的民俗,是說正月初一就不走親訪友,初二開始走親戚了。
二姑結了婚以後,過第一個年,今天也是到媒人家去拜謝。
當然也是提着老三樣面條,刀菜糖酒,拜完媒人吃了午飯後,他們會去姑爺的親戚家挨家挨戶的拜年,比如姑爺的舅舅家,外婆家,還有他姐姐家,這些親戚全走下來,就得五六天。
大松跟着爸爸媽媽今天也去外婆家拜年了,爸爸用背簍背着大松和媽媽一起向外婆家走去,媽媽懷有小寶寶,所以走的很慢,走一段歇一會兒,走一段歇一會兒,這20來裡路走了三個多小時,以前一個多小時就走到了,路過木梳廟桠口時,那裡有人賣甘蔗,本地甘蔗很甜很甜,大宋爸爸買了一條,讓賣甘蔗的人宰成小段,這樣吃起來方便,小段甘蔗也非常解渴,過年嘛,大魚大肉,所以需要水分,當時也沒有礦泉水,保溫杯,甘蔗就是在路途中的最好解渴的東西,攜帶方便,裡面含有糖分,還能給人增加能量,補充體能。
在過十裡長溝就休息了三次,走邊邊歇,這是爸爸對媽媽的愛護,到了樂興溪街上,在小店裡坐了下來,買了兩碗醪糟湯圓,爸爸媽媽吃也給大松喂,大松喝着這甜甜的醪糟湯,高興的跳了起來。
到外婆家,還有八裡路呢,爬上碑垭口都有一點累,但是還得慢慢走嘛,反正是過年,路上的人也特别多,來來往往,你追我趕,川流不息。
當時農村沒有車,交通全靠腿,人們過年過節走親戚,這是最愉快的一件事,相當于現在的人出去旅遊一樣開心。
當時把走親戚當做一種樂趣。
道路上的人都提着行李袋裡面裝的禮品,都大同小異,反正這個禮品也就是一個招牌而已,其實真的也沒有送出去,來來回回的提走了一個春節,還是沒有送出去,但是大家都覺得非常的愉快。
大松和爸爸媽媽翻越碑桠口以後,很快就能看到外婆的家了,Pro還沒有下完,舅舅和二姨都在路途中,來接大松們了,大家一見面都非常高興啦,他們抱過大松,接個行李,扶着媽媽就往外婆家走,來的時候大松他們買的有甘蔗,給舅舅二姨他們一人分了一條,他們說這甘蔗非常甜,非常好吃,口感特别好。
有了兩個人的接應,很快就到外婆家了。
外公外婆早已等候,他們也知道媽媽有小寶寶,先讓媽媽坐下來休息。
外婆就開始準備午餐了。
外婆家的大門和柱子上都貼有鮮紅的春聯,過年的午餐當然非常豐盛了,外婆做的香腸,那是最好吃的,外婆做的鹹菜在附近都很出名。
開飯時己經是下午一點了,過年吃飯晚一點到也正常,反正大象基本都是在玩。
糯米糍粑,洗砂肉,海帶臘排骨,這是大家最喜歡吃的了,但平時很少有機會吃,做這些菜比較花費時間和功夫。
平時也不是輕易端上桌的,除非是節假日或者是比較貴重的客人才上這樣的菜。
所以大家也特别的喜歡吃,因為機會難得。
正月初二,是外公家每年招待客人的日子,每年的正月初二,外公家第一個招待客人,因為他是老大,其他的兩個弟弟及家人也都在他們家過年,所以客人都是很多的,一般都有兩三桌,他們三兄弟是輪流坐莊,所以過年的時候都顯得非常熱鬧。
三公公家有四個孩子(一女三男),二公公家也有5個孩子(三女二男),外公家裡現在也是六個孩子(三女三男),大松的媽媽是老大,其他的堂兄堂妹基本上都還在學校念書,過年的時候就是這堂兄堂妹加起來就有兩三桌,加上老人四五桌算是少的,外公的媽媽也還健在,大松叫他太太,那時的太太已年近80了,耳聰明目,老人精神矍铄。
大松隻有兩歲,也喜歡往他懷裡鑽,因為太太手裡經常有糖果點心,這是兒女們給他備的,他就拿來招待小朋友,大家都喜歡圍着她打轉轉,老祖很聰明,看到大松,她也十分誇贊,小家夥長的圓頭圓臉的,高高的鼻梁,長的挺乖的,長大了一定很有出息的。
中午飯吃的鬧鬧熱熱的,竟小朋友都有兩三桌,他們有的在上學,有的還沒有上學,反正是堂兄堂妹,大家也十分親熱,顯得非常的和睦,與現在的人相比,真的不一樣,那個時代的堂兄堂妹都比現在的親兄親妹還和睦。
三公公是水庫的管理員,這個水庫是曾家溝大水庫永樂街上的飲用水,都是這個水庫供給的。
當時那個水庫還沒有完全竣工,每年的歲修水庫是最
這是當時川北地區的民俗,是說正月初一就不走親訪友,初二開始走親戚了。
二姑結了婚以後,過第一個年,今天也是到媒人家去拜謝。
當然也是提着老三樣面條,刀菜糖酒,拜完媒人吃了午飯後,他們會去姑爺的親戚家挨家挨戶的拜年,比如姑爺的舅舅家,外婆家,還有他姐姐家,這些親戚全走下來,就得五六天。
大松跟着爸爸媽媽今天也去外婆家拜年了,爸爸用背簍背着大松和媽媽一起向外婆家走去,媽媽懷有小寶寶,所以走的很慢,走一段歇一會兒,走一段歇一會兒,這20來裡路走了三個多小時,以前一個多小時就走到了,路過木梳廟桠口時,那裡有人賣甘蔗,本地甘蔗很甜很甜,大宋爸爸買了一條,讓賣甘蔗的人宰成小段,這樣吃起來方便,小段甘蔗也非常解渴,過年嘛,大魚大肉,所以需要水分,當時也沒有礦泉水,保溫杯,甘蔗就是在路途中的最好解渴的東西,攜帶方便,裡面含有糖分,還能給人增加能量,補充體能。
在過十裡長溝就休息了三次,走邊邊歇,這是爸爸對媽媽的愛護,到了樂興溪街上,在小店裡坐了下來,買了兩碗醪糟湯圓,爸爸媽媽吃也給大松喂,大松喝着這甜甜的醪糟湯,高興的跳了起來。
到外婆家,還有八裡路呢,爬上碑垭口都有一點累,但是還得慢慢走嘛,反正是過年,路上的人也特别多,來來往往,你追我趕,川流不息。
當時農村沒有車,交通全靠腿,人們過年過節走親戚,這是最愉快的一件事,相當于現在的人出去旅遊一樣開心。
當時把走親戚當做一種樂趣。
道路上的人都提着行李袋裡面裝的禮品,都大同小異,反正這個禮品也就是一個招牌而已,其實真的也沒有送出去,來來回回的提走了一個春節,還是沒有送出去,但是大家都覺得非常的愉快。
大松和爸爸媽媽翻越碑桠口以後,很快就能看到外婆的家了,Pro還沒有下完,舅舅和二姨都在路途中,來接大松們了,大家一見面都非常高興啦,他們抱過大松,接個行李,扶着媽媽就往外婆家走,來的時候大松他們買的有甘蔗,給舅舅二姨他們一人分了一條,他們說這甘蔗非常甜,非常好吃,口感特别好。
有了兩個人的接應,很快就到外婆家了。
外公外婆早已等候,他們也知道媽媽有小寶寶,先讓媽媽坐下來休息。
外婆就開始準備午餐了。
外婆家的大門和柱子上都貼有鮮紅的春聯,過年的午餐當然非常豐盛了,外婆做的香腸,那是最好吃的,外婆做的鹹菜在附近都很出名。
開飯時己經是下午一點了,過年吃飯晚一點到也正常,反正大象基本都是在玩。
糯米糍粑,洗砂肉,海帶臘排骨,這是大家最喜歡吃的了,但平時很少有機會吃,做這些菜比較花費時間和功夫。
平時也不是輕易端上桌的,除非是節假日或者是比較貴重的客人才上這樣的菜。
所以大家也特别的喜歡吃,因為機會難得。
正月初二,是外公家每年招待客人的日子,每年的正月初二,外公家第一個招待客人,因為他是老大,其他的兩個弟弟及家人也都在他們家過年,所以客人都是很多的,一般都有兩三桌,他們三兄弟是輪流坐莊,所以過年的時候都顯得非常熱鬧。
三公公家有四個孩子(一女三男),二公公家也有5個孩子(三女二男),外公家裡現在也是六個孩子(三女三男),大松的媽媽是老大,其他的堂兄堂妹基本上都還在學校念書,過年的時候就是這堂兄堂妹加起來就有兩三桌,加上老人四五桌算是少的,外公的媽媽也還健在,大松叫他太太,那時的太太已年近80了,耳聰明目,老人精神矍铄。
大松隻有兩歲,也喜歡往他懷裡鑽,因為太太手裡經常有糖果點心,這是兒女們給他備的,他就拿來招待小朋友,大家都喜歡圍着她打轉轉,老祖很聰明,看到大松,她也十分誇贊,小家夥長的圓頭圓臉的,高高的鼻梁,長的挺乖的,長大了一定很有出息的。
中午飯吃的鬧鬧熱熱的,竟小朋友都有兩三桌,他們有的在上學,有的還沒有上學,反正是堂兄堂妹,大家也十分親熱,顯得非常的和睦,與現在的人相比,真的不一樣,那個時代的堂兄堂妹都比現在的親兄親妹還和睦。
三公公是水庫的管理員,這個水庫是曾家溝大水庫永樂街上的飲用水,都是這個水庫供給的。
當時那個水庫還沒有完全竣工,每年的歲修水庫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