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说春

關燈
    過完小年到正月十五,都算過年,臘月二十六,來了幾個拜早年的陌生人,他說是阆中的,挨家挨戶的去說春。

    阆中是中國春節文化的發源地。

    曆來過年都有說春的風俗,說春人口才較好,到了某家見事說話,全是吉祥語,讓聽者樂意,笑容滿面,當然得給說春的發紅包。

    說春人的目的就是掙紅包錢。

    到了某家,打着蓮花落(數來寶),口中念念有詞,滿嘴的是福語,讓人心中十分喜悅。

    “當的個當,珰的個珰,這娃能寫好文章,好文章,好華章,來年就孝狀元郎,狀元郎,狀元郎,走遍天下也吃香,皇上讓他當驸馬,王爺讓他當兒郎,當的個當,當的個當,這家姑娘好漂亮,做得一手針線活,能下廚房能上庭堂……”滿口的好話,多給紅包,大家讨好彩頭,圖個樂子。

    當時的紅包不多,幾角錢,有的直接給一碗米,說村人也樂意接受,糧食隻要大米小麥,說一天可以掙二三十斤或更多糧食,其實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照相師傅也背着相機出來攬活,照張相三毛錢,是一項技術活,當時的農村還沒彩色照片,全是黑白,價格按相片大小來收錢。

    照相在當時也算時髦消費,但這種需求的人還不少,一家大小團年照,總得有個紀念。

    有條件的每年一張,或隔一兩年再照,當時的九成人口是農民,基本生活一樣,貧富程度相當,吃飽穿暖就是當時的基本需求。

    照一兩張黑白照,再塗一點水彩就算彩色照片。

    當時較大的城市裡己有彩色照片,價格普遍較貴,價格普通人很難接受。

    雖說是大家都喜歡,但沒有那經濟實力!也不願消費! 農村,農業,農民是全社會的主體,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工業基礎已經全面建立,但還不能為普通百姓服務,主要是國防産品較多,但一些社辦企業也才剛剛開始,還沒形成規模,但己經有了這方面的概念,農村裡有點積蓄的人家,買壓面機,幫人壓面加工,也可以掙一些錢,也有的買柴油機,打米磨面,也能掙錢。

    這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才是真生活。

    市場經濟也開始在逐步發展,擺攤設點,開小餐館,小吃店,也逐漸有了生意。

    以前賣東西隻允許供銷社,國營商店,現在個人也逐漸可以經營銷售。

     除夕很快就到了,大松的生日同天,所以很高興,有祝福又是過年,不是一般的巧合,是上天賜福,天意。

    無論如何過年有肉吃,生活開得好,大家祝新年快的同時,也祝大松生日快樂。

    今年多買了幾挂鞭炮,全是西充鞭炮産的電光火炮,響聲大,啞炮少,很受川北人民歡迎,三角錢一百響,鮮紅的包裝,為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慶。

     除夕一大早,家人們收拾東西特别是廚房特别忙,炖豬蹄頭天晚上已經安排上,以免除夕忙不過來,年三十,糯米糍粑,蒜苔回鍋肉,粉蒸肉,反正十幾個菜,一滿桌,中國最豐盛的食品就是過年餐桌。

    上午十點左右拜祭完祖先,就準備開飯,放完鞭炮,上午十一點就吃團年飯。

    這團年飯都是自家人,也沒人竄門訪友,川北人很講究,任何人過年都得回家,這己是傳統習俗。

    要飯的也有年三十。

    家人自己團年,端上美酒,相互祝福,祝老人健康長壽,小孩子越長越高天天向上,祝福家人和諧美滿。

    團年飯是準備10來天,開飯半小時,為這傳統節日,大家都全心投入,一年到頭全家開心,有個好心情。

     吃完團年飯,就開始貼春聯,貼門神,有條件的還挂紅燈,貼對聯也不用什麼膠水就用米湯,粘性好,環保,免費,貼合結實,大松和爸爸一起貼春聯,幫忙遞東西,大門,柱子都貼上春聯,鮮紅的對聯讓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

     貼完春聯,門神就可以出去走一走轉一轉了,爸爸大松和弟弟,沿着小溪向上一直到了山灣堰塘,路邊小草己返青,樹枝上己長出新芽,不知誰家的鴨子在田裡遊來遊去,自由的覓食,時兒追逐,時兒嬉戲,時兒頭紮入泥中,尾巴翹上天,兩隻紅腿上下翻動,用力的在泥裡找着食物。

    小鴨潔白可愛,為将要耕耘的土地獻上自己微弱的力量,一種生物力量,吃掉雜草,淨化土地。

     小溪裡不知名的小魚也在自由遊弋,時而擺尾,時兒靜止。

    形态不一,小溪中的水草嫩綠,雖然經過寒冬,但小溪中的溫度比較穩定,比周圍低,保濕保溫效果不錯,特定環境,水草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