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二月好春光

關燈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優美的古詩描寫了二月春來的非常的早。

    這裡的二月當然是指農曆2月。

     二月裡來好春光,家家戶戶種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充軍糧。

    廣播站裡一天到晚都放着這首優美的歌曲。

    這是一首老歌顯星海作詞塞克作曲,從陝北的延安一直傳唱到了今天。

    洗星海詞,塞克曲,中國人人都能傳唱的歌曲優美,歌詞朗朗上口。

    描寫了當時農家歡天喜地的勞動,播種希望,憧憬豐收的農耕生活場景。

    這首田園風情歌曲風靡整個世界。

    這裡的種田就是說種莊稼,幹農活,不單單是種水田。

    人們把種莊稼俗稱為種田。

     天氣暖和了,大松也脫下了棉襖,這樣一身就比較輕巧。

    可以自己單獨走動幾十米遠。

    能獨主行走,大人們也要輕松一些。

    奶奶在廚房做飯,大松也跟在旁邊轉來轉去。

    大人們走哪裡,大松也寸步不離,生怕自己丢了一樣。

     二月是一個暖日洋洋的季節,在那個年代也是青黃不接的時節,過了年後,大部分人家餘糧很少,辛苦了一整年,為什麼沒餘糧,因為科技落後,因為那個年月不重視科技,無優良品種,無化肥農藥,水源也不是很充足,産量也就自然低。

    吃不飽就有吃不倒的應對方法。

    幹活就吃幹飯,不幹活就吃稀飯,勞動力不累就半幹半稀。

    特别能閑的時候就吃攪團(北方稱糊糊),再加一些青菜,野菜應付一頓是一頓。

    還有人咽糠,咽樹葉,都有的現象。

    甚至有人咽樹皮。

    一些狀況慘不忍睹啊。

    哪像今天的日子這麼好過。

    瓜瓜小菜丢失時常有發生。

    物質匮乏可想而知,現在浪費的東西毫不誇張的說比過去用的多!農村俗語,二月三月青黃不接,景色很好餓得眼睛發黑。

    氣溫回升了,人們再也不會挨凍了,這也是最大的欣慰。

    春天的到來,萬物複蘇,又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好日子也是奮鬥出來的。

     天氣暖和了,蘿蔔地裡的蘿蔔長勢喜人,特别是白蘿蔔,有40厘米長(一尺二寸)直徑有六七厘米,這些蘿蔔長得特别喜人,招人眼睛,蘿蔔一上市,解決了吃的問題,當年蘿蔔産量高,人均可分一百來斤,分蘿蔔都是白天進行,管理員按戶平分,無論大人小孩,人均一樣,這人人公平在集體生産時還真得到了體現,當真兌了現的。

     大松家分了七百多斤蘿人,堆了半間屋,蘿蔔除了泡一些泡蘿蔔,也叫泡菜,其它的就用來切成片,曬蘿蔔幹,也叫蘿蔔夾。

    蘿蔔切成半厘米厚的蘿蔔片,用嫩蔑條穿起來,間隔三指寬,一串蘿蔔幹通常一米長,挂在李子樹上曬幹為止,便于儲藏。

    蘿蔔幹炖臘豬肉那是一絕。

    蘿蔔也用竹篇,簸箕,晾曬。

    蘿蔔地清理好就用來做苕床,苕床就是用種紅苕(苕種)種在苕床中,長出苕藤,苕床也叫溫床。

    蘿蔔地肥沃,土壤蓬松,做溫床的首選地。

     溫床是生産隊統一搞一塊地,計劃今年的苕地面積,搞發相應的溫床,為什麼搞溫床呢,溫床保溫,外面十一二度,裡面20來度,适合作物生産,長得又快又好,溫床築土牆,一尺來高,把地圍起來,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