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有言直說。
左攸道:“當務之急,不僅要将兵員編成行伍登記名冊,還應該盡快定軍法、明規矩,以便賞罰有所憑據。
在下不才,寫了‘四斬令’,請郭郎過目。
” 抗命者斬;臨陣率先逃跑者斬;擅離職守者斬;趁亂公報私仇、欺淩百姓者斬。
簡單粗暴又涵蓋能預見到的問題,最後一條更是隐隐有長遠之慮,郭紹頓時又多看了左攸兩眼,當下改口稱“左先生”:“左先生何不将此四斬令當衆誦讀幾遍,以曉知全軍?” 左攸見他這麼痛快,當即作揖道:“在下領命。
” 當天下午,郭紹便托付左攸,讓他将士卒登記名冊。
然後着手編制,二十八個痊愈的禁軍傷兵獨立編為一隊;七十來人老弱鎮兵編為一都,号鄉兵。
他自任軍使,楊彪任副兵馬使兼禁軍十将、羅猛子為長行(小隊副職);又在鄉兵中提拔十将三人。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直接弄出了一個組織……甚至又讓左攸挂個行軍參贊的名号,幕僚團都算成立了,雖然隻有一個人。
及至晚上,郭紹和身邊的商議事宜,在場四人,左攸也開始參與謀議。
議定第二道征發令,讓每家百姓貢獻出鐵器送鎮中鐵匠鋪。
楊彪負責集訓士卒、郭紹籌辦材料兵器、左攸和羅猛子監督構築工事。
…… 武訖鎮本來就有土夯的城牆,隻是年久失修多處坍塌破敗,現在征調民夫隻是把破敗的地方挖土修繕;取土直接用牆外挖壕溝的土、再和上粘土夯實。
楊彪的建議是一道牆加一道深溝,溝裡用削尖的竹子增加防禦;溝外釘上拒馬木樁。
人力和物資都十分匮乏,隻能做到這個地步。
此地北面靠山,山上有樹林和竹林,選一到二丈的硬竹,一頭削尖,便是長矛。
沒有鐵槍鋒利耐用,但也有用處,比實木輕又長,步兵臨時對抗騎兵用得上;不耐用一人可以準備好幾根,可以給那些助防的鄉兵備用。
臨時組建的老弱鄉兵衣甲不全,老卒們翻出來的甲胄大多都生鏽損壞了。
于是他們就用木塊和竹片鑽空,做簡易鱗甲補充不全的衣甲,防護不太好,但總比沒有好。
兩天後,聞知李得勝竟然親自帶着兩車東西回來了,或許他在潞州呆得不安生,終究還是懼怕李筠問責?郭紹聽到消息出門一瞧,頓時明白,這厮絕對是個吝啬鬼,刀架脖子上了就弄一些破銅爛鐵回來,還好兩架騾車裡裝了不少粗糧……他家的财産肯定不止買這麼點東西。
郭紹不便和他計較,大大方方把糧食收下了事。
因為李得勝的妻兒送到潞州後,家裡便沒有女眷,郭紹等人已搬到了相對比較寬敞的李家作為駐所。
李得勝回到自己家中,隻見到處都是雜物,已被弄得面目全非。
這兩天郭紹已經重新把武訖鎮的地形轉了好幾遍,迎回李得勝便繼續和屋子裡的人商量戰術: “武訖鎮一面是高山,三面容易受敵,徒步測量估算牆長近二裡。
我們的戰兵隻有百人,且多是老弱,如果死守,兵力不夠;素聞契丹人善野戰,所以出城野戰也不行,我們沒騎兵缺弓箭遠程,對陣必敗。
隻有設法誘敵入城,利用工事地形讓敵軍無法展開,憑借牆巷殲敵;因此我叫民夫在中央兩條大路上也築牆隔斷道路,便是這樣的意圖。
” ……六七天轉眼即過,武訖鎮已基本準備妥當,不過四周還是死一般的甯靜,和無數的日子沒什麼兩樣。
将士們倒有些擔心契丹兵不來了。
想來奇怪,敵寇不來本是好事,現在人們卻反而期待來一仗。
因為大夥忙了多日,砸鍋打鐵修築工事,又訓練了一番嚴陣以待,如果派不上用場豈不是白忙活一場?至于怎麼樣才是最好的結果,人們似乎并不去考慮。
兵将摩拳擦掌,連鄉兵也不服老,翹首以盼,還有百來人打雜的民夫也每日到城門報到。
郭紹在四面一裡地外各設了哨點,日夜派人輪番轉悠作為斥候。
城牆上也每天有人當值守備,可謂完事備妥。
“契丹兵怎麼還不來?”門外站哨的老卒也嘀咕起來。
郭紹由得他們議論,他嘴上當然不會說“不來更好”之類的話,以免打擊衆人的積極戰意。
攻守之勢,防守方天然有優勢,不過是以放棄主動權為代價;打不打全憑别人,打到什麼程度也由不得自己。
左攸道:“當務之急,不僅要将兵員編成行伍登記名冊,還應該盡快定軍法、明規矩,以便賞罰有所憑據。
在下不才,寫了‘四斬令’,請郭郎過目。
” 抗命者斬;臨陣率先逃跑者斬;擅離職守者斬;趁亂公報私仇、欺淩百姓者斬。
簡單粗暴又涵蓋能預見到的問題,最後一條更是隐隐有長遠之慮,郭紹頓時又多看了左攸兩眼,當下改口稱“左先生”:“左先生何不将此四斬令當衆誦讀幾遍,以曉知全軍?” 左攸見他這麼痛快,當即作揖道:“在下領命。
” 當天下午,郭紹便托付左攸,讓他将士卒登記名冊。
然後着手編制,二十八個痊愈的禁軍傷兵獨立編為一隊;七十來人老弱鎮兵編為一都,号鄉兵。
他自任軍使,楊彪任副兵馬使兼禁軍十将、羅猛子為長行(小隊副職);又在鄉兵中提拔十将三人。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直接弄出了一個組織……甚至又讓左攸挂個行軍參贊的名号,幕僚團都算成立了,雖然隻有一個人。
及至晚上,郭紹和身邊的商議事宜,在場四人,左攸也開始參與謀議。
議定第二道征發令,讓每家百姓貢獻出鐵器送鎮中鐵匠鋪。
楊彪負責集訓士卒、郭紹籌辦材料兵器、左攸和羅猛子監督構築工事。
…… 武訖鎮本來就有土夯的城牆,隻是年久失修多處坍塌破敗,現在征調民夫隻是把破敗的地方挖土修繕;取土直接用牆外挖壕溝的土、再和上粘土夯實。
楊彪的建議是一道牆加一道深溝,溝裡用削尖的竹子增加防禦;溝外釘上拒馬木樁。
人力和物資都十分匮乏,隻能做到這個地步。
此地北面靠山,山上有樹林和竹林,選一到二丈的硬竹,一頭削尖,便是長矛。
沒有鐵槍鋒利耐用,但也有用處,比實木輕又長,步兵臨時對抗騎兵用得上;不耐用一人可以準備好幾根,可以給那些助防的鄉兵備用。
臨時組建的老弱鄉兵衣甲不全,老卒們翻出來的甲胄大多都生鏽損壞了。
于是他們就用木塊和竹片鑽空,做簡易鱗甲補充不全的衣甲,防護不太好,但總比沒有好。
兩天後,聞知李得勝竟然親自帶着兩車東西回來了,或許他在潞州呆得不安生,終究還是懼怕李筠問責?郭紹聽到消息出門一瞧,頓時明白,這厮絕對是個吝啬鬼,刀架脖子上了就弄一些破銅爛鐵回來,還好兩架騾車裡裝了不少粗糧……他家的财産肯定不止買這麼點東西。
郭紹不便和他計較,大大方方把糧食收下了事。
因為李得勝的妻兒送到潞州後,家裡便沒有女眷,郭紹等人已搬到了相對比較寬敞的李家作為駐所。
李得勝回到自己家中,隻見到處都是雜物,已被弄得面目全非。
這兩天郭紹已經重新把武訖鎮的地形轉了好幾遍,迎回李得勝便繼續和屋子裡的人商量戰術: “武訖鎮一面是高山,三面容易受敵,徒步測量估算牆長近二裡。
我們的戰兵隻有百人,且多是老弱,如果死守,兵力不夠;素聞契丹人善野戰,所以出城野戰也不行,我們沒騎兵缺弓箭遠程,對陣必敗。
隻有設法誘敵入城,利用工事地形讓敵軍無法展開,憑借牆巷殲敵;因此我叫民夫在中央兩條大路上也築牆隔斷道路,便是這樣的意圖。
” ……六七天轉眼即過,武訖鎮已基本準備妥當,不過四周還是死一般的甯靜,和無數的日子沒什麼兩樣。
将士們倒有些擔心契丹兵不來了。
想來奇怪,敵寇不來本是好事,現在人們卻反而期待來一仗。
因為大夥忙了多日,砸鍋打鐵修築工事,又訓練了一番嚴陣以待,如果派不上用場豈不是白忙活一場?至于怎麼樣才是最好的結果,人們似乎并不去考慮。
兵将摩拳擦掌,連鄉兵也不服老,翹首以盼,還有百來人打雜的民夫也每日到城門報到。
郭紹在四面一裡地外各設了哨點,日夜派人輪番轉悠作為斥候。
城牆上也每天有人當值守備,可謂完事備妥。
“契丹兵怎麼還不來?”門外站哨的老卒也嘀咕起來。
郭紹由得他們議論,他嘴上當然不會說“不來更好”之類的話,以免打擊衆人的積極戰意。
攻守之勢,防守方天然有優勢,不過是以放棄主動權為代價;打不打全憑别人,打到什麼程度也由不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