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金榜高中

關燈
    上文書說道,乾隆将劉墉父子招到了乾清宮。

    隻見那乾隆高坐在龍椅之上,禦階下站着許多文武大臣。

    六部尚書、軍機大臣、參加會考的閱卷官員都在此處恭恭敬敬地候着。

     劉墉父子進了乾清宮,緊走幾步在禦階前跪下山呼萬歲之後,聽到乾隆說道:“你們父子平身吧!” 劉墉父子二人起身後,乾隆繼續說道:“劉墉啊!你這次參加會考可是給朕出了個大難題!” 劉墉聽後趕緊上前跪到說道:“草民惶恐,不知草民又犯何罪?” “你先平身吧!”乾隆說道,“執事官,将劉墉的答卷給大家宣讀一下!” 乾隆讓執事官宣讀劉墉殿試時《策問》答卷,執事官回了一聲“遵旨”朗聲讀到:“策問今古 赫赫策問,稽古之津梁,求賢之玉尺。

    其源邈邈,濫觞于三代之英,隆盛于兩漢之世。

    探赜索隐,貫經史以窮幽;辨僞存真,會百家而通理。

     觀夫三代盛時,政在求賢。

    堯咨四嶽,舜命九官,皆以咨诹善道,詢察輿情。

    當是時也,野無遺賢,朝多君子。

    及乎周衰,禮崩樂壞,遊說之士,各逞其辭。

    縱橫捭阖,或亂于邦國;朝秦暮楚,多惑于君心。

    然策問之制,猶存先王之遺意,以待後學之精研。

     降及兩漢,文風蔚起。

    漢武開疆,銳意求治,乃诏賢良文學之士,親策于庭。

    董仲舒之對策,論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言洋洋灑灑,若江河之決堤,沛然莫之能禦。

    自是之後,策問之體,遂為定制。

    諸儒競起,各抒己見。

    或論治道之得失,或議風俗之盛衰,或言災異之變,或述禮樂之興。

    其文辭之美,義理之深,足以垂範後世,啟迪來者。

     若夫策問之體,其制有常。

    大抵先述時政之要,後發疑問之端。

    所問者廣,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涉人事。

    經史子集,皆可為題;陰陽五行,亦入其彀。

    應試者當審時度勢,據經引傳,條分縷析,娓娓道來。

    其答也,貴乎精要,切中時弊;宜乎典雅,不失文采。

    辭以達意,理以服人。

    非博學者不能為,非深思者不能答。

     至于唐宋,策問愈精。

    太宗貞觀,開科取士,策問之中,多有關于治國安邦之略。

    如魏徵之對,直言敢谏,論君道之得失,谏太宗以隋為鑒,戒驕奢而崇節儉,施仁政而恤民生。

    其言耿耿,忠心可表。

    玄宗開元,文治武功,策問亦盛。

    李白之輩,雖放浪形骸,然其答策,亦不乏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策。

    惜乎其志難伸,仕途坎坷,徒留千古之歎。

     策問之功,豈獨在選士乎?其于學術之傳承,文化之流布,亦有大功焉。

    諸生為應策問,窮經皓首,鑽研典籍,遂使經典之學,得以廣播。

    且夫策問之中,多有新論,或闡前人之所未發,或糾時俗之所偏誤。

    學術因之而進,思想由是而新。

    故策問者,實乃學術之引擎,思想之火炬也。

     今之世也,科技昌明,文化多元。

    然策問之遺風,猶有可采者。

    當借鑒古制,推陳出新,以策問之形式,考校學子之學識,探究社會之問題,啟迪創新之思維。

    則策問之制,必将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盛世之文化,增光添彩。

     嗟乎!策問之興,關乎賢才之選,系于學術之興,通于文化之脈。

    願吾輩之人,珍視此制,傳承其神,使策問之花,長盛不衰,香飄千古。

    ” 執事官讀罷,乾隆又讓拿出劉墉在貢院所答《策論》試卷,讓在場的各位官員傳閱了一番。

    衆官員傳閱後,各個豎起了大拇指稱贊。

    隻見卷中寫到:“策論賦 策者,謀猷之具,治世之資。

    探幽赜于淵薮,發奧理于宏微。

    稽古察今,窮變通久之道;審時度勢,決疑難困厄之機。

    其源也遠,濫觞于三代之盛;其流也長,浩衍于千秋之期。

     論則述議以明志,辯析以昭理。

    敷陳利害,使聞者悟于心;剖析是非,令觀者曉于意。

    或洋洋灑灑,暢抒胸臆;或切切兢兢,謹守繩墨。

    辭采煥然,若星漢之耀空;邏輯缜密,如機樞之運合。

     觀夫策論之用,在乎佐君弼政,經邦濟世。

    當風雲變幻之秋,陳得失于廟堂;處鼎革興衰之際,獻方略于廊闱。

    若賈誼之論治安,痛陳時弊,切切焉欲挽狂瀾于既倒;如諸葛之呈隆對,剖析大勢,恢恢乎定雄圖于初基。

    其言也,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聩;其策也,若利箭勁弩,破的中的。

     然策論之成,非朝夕之功,亦非淺薄之思。

    需具淵博之學識,洞悉古今之變;備敏銳之洞察,燭照幽隐之微。

    沉思翰藻,雕琢文字于筆端;殚精竭慮,斟酌理義于胸臆。

    且夫立心宜正,不為阿谀之辭;立意當高,常存匡濟之念。

     今之世,雖時移俗易,然策論之價值未泯。

    于朝堂之上,關乎政令之得失;于庠序之間,系于學術之臧否。

    是以勉旃諸君,當重策論之學,研精覃思,以待時而用,為家國之興,獻己身之力,使策論之光輝,複耀于當世,而垂範于後昆。

    ”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傳閱完畢乾隆說道:“劉墉啊!殿試之後,所有閱卷官一緻通過,你的答卷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作之答!就連朕的文筆也難勝一二,而其他考生之卷與你相比,則如廢紙一樣!除你之外,其他考生皆不能上榜。

    如此衆多莘莘學子,十年寒窗,就如此消磨了,朕于心不忍!于心不忍啊——!” 劉墉趕緊回複道:“那陛下就效仿當年,将草民之卷焚之、匿之,隻當草民未曾前來大考。

    不就行了!” 乾隆一聽此言,一下從龍椅上站了起來,用手指着劉墉,氣得也不咬文嚼字了,直接說出了白話:“劉墉你混蛋!我讓你來是想辦法的!誰讓你來說這些!” 乾隆在龍台上走來走去,劉墉趕緊跪下請罪。

    并說道:“陛下,再挑一位答題較好的舉子定為第一名,将草民往後放放就是了。

    也不枉陛下的惜才之心!” “嗯……這才是句人話!平身吧!”乾隆這才稍微緩和了一下口吻說道。

    劉墉起身貓着腰後退了幾步站在了衆官員的身後。

     因為剛才的對話,劉墉實不敢再讓乾隆看到自己,就縮着頭、探着肩、貓着腰站在最後。

    原本就有一個探肩的毛病,再經劉墉這麼一貓腰,顯得更加低矮。

     當乾隆與衆位官員商量好給劉墉第幾名後,擡頭卻看不到劉墉了。

    經大家一尋覓,看到劉墉在最後縮着頭、探着肩、貓着腰的時候簡直就是個“羅鍋”。

    于是乾隆順口說道:“劉墉!你怎麼成了羅鍋了!”乾隆的話音剛落,這乾清宮内笑聲一片。

     劉墉卻沒笑,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