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翰林献策
關燈
小
中
大
上文書說道,劉墉高中進士。
本應是一甲第一名的他,卻秉持着一顆寬厚仁德之心,主動讓出這至高無上的榮耀,最終隻得了個二甲第二名。
劉墉此等讓賢的義舉,其美名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播開來,使得乾隆十六年天下考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劉墉的這一善舉,如春風化雨,潤澤了衆多學子的心田。
那些未曾榮登黃榜的舉子,聽聞劉墉的讓賢之事,心中的怨怼與不甘頓時煙消雲散,高高興興地頂着個“天子門生”的頭銜返回故鄉,滿懷期待地等待來年再考。
而那些上了皇榜的舉子,則将劉墉視為道德的标榜,以其高風亮節時刻勉勵自己。
由此,乾隆十六年的這批進士,在後來的為官生涯中,多數都能秉持清正廉明之操守,盡心盡力造福一方百姓。
當然,如同世事無常,其中也有極少數人在仕途的誘惑下,漸漸走向了歧途。
當年與劉墉一起在乾隆十六年高中進士的,不乏諸多傑出之士,如孫洙。
孫洙,字臨西,又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年自号退士。
他在殿試中二甲第十七名進士及第後,曆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甯府學教授等職。
在其擔任知縣期間,他不辭辛勞,深入民間訪問百姓的疾苦,将百姓視作家人父子一般,關懷備至。
他不僅心系民生,還慷慨解囊,捐出私銀興修水利,造福當地。
此外,他才華橫溢,編有《唐詩三百首》,着有《蘅堂漫稿》等佳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還有周世盛,字予逢,号芝亭,清敕封文林郎。
殿試中第三甲第六十八名,獲選為知縣。
其以孝友敦睦品行着稱,文學之名在當時備受推崇。
他曾掌教廣西桂林秀峰書院,春風化雨,培育後學,着有《芝庭文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咱再說劉墉,他進了翰林院,做了庶吉士。
每日裡,他在翰林院裡忙碌不停,抄抄寫寫,整理着來自全國各地的繁雜文書資料。
在那閑暇的片刻,他還得豎起耳朵,探聽探聽其他各部官員的閑事兒。
這個庶吉士究竟是個什麼官兒呢?其實,庶吉士并非明清兩朝正式意義上的官職,它更像是一種官員的儲備身份,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職位。
早在明朝洪武初年,朝廷會選拔進士到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那些在翰林院之下的便被稱為庶吉士。
永樂二年開始,庶吉士就專屬于翰林院,選取進士中文學和書法方面才華出衆者擔任。
自明英宗以後,從二甲、三甲進士中挑選年輕且才華橫溢之人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到了雍正以後,庶吉士的選取更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朝考決定,标準愈發嚴格。
庶吉士作為皇帝的近臣,身負起草诏書的重任,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職責,是明朝内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翰林院内學習的這段時間,他們還需參加館課、閣試等一系列學習和考核活動。
庶吉士的任期一般為三年,在這期間,翰林院内經驗豐富的前輩會擔任教習,向他們傳授各種知識和技能。
三年期滿後,在下次會試前會進行嚴格的考核,稱為“散館”。
成績優異者得以留任翰林,被授予編修或檢讨之職,正式成為翰林,這被稱為“留館”。
而其他庶吉士則可能被派往六部擔任主事、禦史等職務,也有被派到各地方擔任官職的。
上面講了這麼多,說白了,庶吉士就像是高級文書公務員,并非擁有實際權力的正式官員。
然而,劉墉身負特别使命,他在庶吉士時期,雖然尚未擔任正式的官職,但已然置身于朝廷人才儲備與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中。
劉墉上任之日晨曦初照,紫禁城的琉璃瓦閃爍着金光。
劉墉身着庶吉士的服飾,匆匆步入翰林院。
庭院中,古柏參天,靜谧中透着莊嚴。
同是庶吉士的趙軒早已在廊下等候,見劉墉前來,忙迎上去,低聲道:“劉兄,今日先生怕是要考較咱們對《論語》的研習心得,我這心裡還真有些忐忑。
”劉墉微微淺笑,“趙兄不必擔憂,你平日對經義理解頗深,定能應對自如。
” 二人正說着,教習錢先生邁着方步走進堂中,諸人趕忙行禮。
錢先生目光掃過衆人,清了清嗓子道:“今晨,且先論《論語》中‘君子不器’之意。
劉墉,你先來闡述。
”劉墉上前一步,恭敬回道:“先生,學生以為‘君子不器’者,是言君子不應如器物般僅具單一功用,當博學多才,心懷天下,能應對諸多事務,于不同境遇皆可秉持正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
”錢先生微微點頭,“嗯,見解尚可。
” 課間時分,劉墉與趙軒在庭院角落踱步。
趙軒歎道:“劉兄,我聽聞朝堂之上,近日因治水之事争議頗大,有人主張疏導,有人卻力主築堤,你對此有何看法?”劉墉手撫下巴,思索片刻道:“治水之策,關乎民生,不可不慎。
疏導可解一時之急,然築堤亦能防患于未然,或可雙策并行,因地制宜,隻是不知朝中大臣能否摒棄私利,共商良策。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午後,陽光透過窗棂灑在書案上。
劉墉正專注抄錄典籍,一旁的孫庶吉士不小心碰倒了墨硯,墨汁濺到劉墉的書頁上。
孫庶吉士惶恐道:“劉兄,都怪我毛手毛腳,這可如何是好?”劉墉擺擺手,“無妨,孫兄,不過些許墨漬,莫要挂懷。
”劉墉換紙重寫。
這時,傳旨太監走進翰林院,尖聲道:“皇上有旨,着劉墉、趙軒等幾位庶吉士即刻前往禦書房,皇上欲垂詢經史之事。
”劉墉等人忙整衣斂容,随太監前往。
禦書房内,乾隆帝端坐在龍椅上。
劉墉等人行大禮後,乾隆帝緩緩開口:“朕近日讀《史記》,對其中商鞅變法之事頗為好奇,劉墉,你且說說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後世之影響。
”劉墉深吸一口氣,鎮定道:“陛下,商鞅變法于秦國而言,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使秦國國力大增,為其一統六國奠定根基。
于後世,其變
本應是一甲第一名的他,卻秉持着一顆寬厚仁德之心,主動讓出這至高無上的榮耀,最終隻得了個二甲第二名。
劉墉此等讓賢的義舉,其美名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播開來,使得乾隆十六年天下考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劉墉的這一善舉,如春風化雨,潤澤了衆多學子的心田。
那些未曾榮登黃榜的舉子,聽聞劉墉的讓賢之事,心中的怨怼與不甘頓時煙消雲散,高高興興地頂着個“天子門生”的頭銜返回故鄉,滿懷期待地等待來年再考。
而那些上了皇榜的舉子,則将劉墉視為道德的标榜,以其高風亮節時刻勉勵自己。
由此,乾隆十六年的這批進士,在後來的為官生涯中,多數都能秉持清正廉明之操守,盡心盡力造福一方百姓。
當然,如同世事無常,其中也有極少數人在仕途的誘惑下,漸漸走向了歧途。
當年與劉墉一起在乾隆十六年高中進士的,不乏諸多傑出之士,如孫洙。
孫洙,字臨西,又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年自号退士。
他在殿試中二甲第十七名進士及第後,曆任順天府大城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甯府學教授等職。
在其擔任知縣期間,他不辭辛勞,深入民間訪問百姓的疾苦,将百姓視作家人父子一般,關懷備至。
他不僅心系民生,還慷慨解囊,捐出私銀興修水利,造福當地。
此外,他才華橫溢,編有《唐詩三百首》,着有《蘅堂漫稿》等佳作,為文化傳承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還有周世盛,字予逢,号芝亭,清敕封文林郎。
殿試中第三甲第六十八名,獲選為知縣。
其以孝友敦睦品行着稱,文學之名在當時備受推崇。
他曾掌教廣西桂林秀峰書院,春風化雨,培育後學,着有《芝庭文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咱再說劉墉,他進了翰林院,做了庶吉士。
每日裡,他在翰林院裡忙碌不停,抄抄寫寫,整理着來自全國各地的繁雜文書資料。
在那閑暇的片刻,他還得豎起耳朵,探聽探聽其他各部官員的閑事兒。
這個庶吉士究竟是個什麼官兒呢?其實,庶吉士并非明清兩朝正式意義上的官職,它更像是一種官員的儲備身份,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職位。
早在明朝洪武初年,朝廷會選拔進士到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那些在翰林院之下的便被稱為庶吉士。
永樂二年開始,庶吉士就專屬于翰林院,選取進士中文學和書法方面才華出衆者擔任。
自明英宗以後,從二甲、三甲進士中挑選年輕且才華橫溢之人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到了雍正以後,庶吉士的選取更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朝考決定,标準愈發嚴格。
庶吉士作為皇帝的近臣,身負起草诏書的重任,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職責,是明朝内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翰林院内學習的這段時間,他們還需參加館課、閣試等一系列學習和考核活動。
庶吉士的任期一般為三年,在這期間,翰林院内經驗豐富的前輩會擔任教習,向他們傳授各種知識和技能。
三年期滿後,在下次會試前會進行嚴格的考核,稱為“散館”。
成績優異者得以留任翰林,被授予編修或檢讨之職,正式成為翰林,這被稱為“留館”。
而其他庶吉士則可能被派往六部擔任主事、禦史等職務,也有被派到各地方擔任官職的。
上面講了這麼多,說白了,庶吉士就像是高級文書公務員,并非擁有實際權力的正式官員。
然而,劉墉身負特别使命,他在庶吉士時期,雖然尚未擔任正式的官職,但已然置身于朝廷人才儲備與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中。
劉墉上任之日晨曦初照,紫禁城的琉璃瓦閃爍着金光。
劉墉身着庶吉士的服飾,匆匆步入翰林院。
庭院中,古柏參天,靜谧中透着莊嚴。
同是庶吉士的趙軒早已在廊下等候,見劉墉前來,忙迎上去,低聲道:“劉兄,今日先生怕是要考較咱們對《論語》的研習心得,我這心裡還真有些忐忑。
”劉墉微微淺笑,“趙兄不必擔憂,你平日對經義理解頗深,定能應對自如。
” 二人正說着,教習錢先生邁着方步走進堂中,諸人趕忙行禮。
錢先生目光掃過衆人,清了清嗓子道:“今晨,且先論《論語》中‘君子不器’之意。
劉墉,你先來闡述。
”劉墉上前一步,恭敬回道:“先生,學生以為‘君子不器’者,是言君子不應如器物般僅具單一功用,當博學多才,心懷天下,能應對諸多事務,于不同境遇皆可秉持正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
”錢先生微微點頭,“嗯,見解尚可。
” 課間時分,劉墉與趙軒在庭院角落踱步。
趙軒歎道:“劉兄,我聽聞朝堂之上,近日因治水之事争議頗大,有人主張疏導,有人卻力主築堤,你對此有何看法?”劉墉手撫下巴,思索片刻道:“治水之策,關乎民生,不可不慎。
疏導可解一時之急,然築堤亦能防患于未然,或可雙策并行,因地制宜,隻是不知朝中大臣能否摒棄私利,共商良策。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午後,陽光透過窗棂灑在書案上。
劉墉正專注抄錄典籍,一旁的孫庶吉士不小心碰倒了墨硯,墨汁濺到劉墉的書頁上。
孫庶吉士惶恐道:“劉兄,都怪我毛手毛腳,這可如何是好?”劉墉擺擺手,“無妨,孫兄,不過些許墨漬,莫要挂懷。
”劉墉換紙重寫。
這時,傳旨太監走進翰林院,尖聲道:“皇上有旨,着劉墉、趙軒等幾位庶吉士即刻前往禦書房,皇上欲垂詢經史之事。
”劉墉等人忙整衣斂容,随太監前往。
禦書房内,乾隆帝端坐在龍椅上。
劉墉等人行大禮後,乾隆帝緩緩開口:“朕近日讀《史記》,對其中商鞅變法之事頗為好奇,劉墉,你且說說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後世之影響。
”劉墉深吸一口氣,鎮定道:“陛下,商鞅變法于秦國而言,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郡縣制,使秦國國力大增,為其一統六國奠定根基。
于後世,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