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比会考

關燈
    年也過了、月也過了,吃也吃了、玩也玩了,一切都漸漸走向正軌。

    卻說劉墉備考,不知不覺到了大比之年。

     乾隆十六年,三十五歲的劉墉總算走過了“溝溝坎坎”“滿是荊棘”的道路,迎來了他改變人生的關鍵時刻——“三年一度的”京城會考。

     這一日,陽光灑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我和張成一同陪着劉墉來到貢院門口。

    我把精心準備的食盒、考籃,以及一應俱全的筆墨紙硯交給劉墉,目光中滿是關切與期待。

    我們遠遠地看着他身姿挺拔地走進貢院,直到那沉重的貢院大門緩緩關上,将他的身影隔絕在我們的視線之外,我和張成才懷着忐忑的心情默默離開。

    也許您會問,難道不用等待劉墉出來麼?答案是不用。

     貢院内,分布着一個個獨立的考間。

    每個考間裡,擺放着一張長桌和一把椅子。

    椅子後面,是一張窄小的單人小床,僅能容得下一人勉強躺下,床下放置着散發異味的溺桶(尿桶)。

    床的一頭牆上,有一個沒有門的壁櫥,用于放置考生準備的食盒。

     食盒内,是考生為這三天考試準備的食物,通常有足夠的點心及幹糧,還有些許鹹菜。

    條件優渥些的考生,或許還能帶上些果脯、肉幹等較為可口的食物。

    至于飲用水,則由貢院統一提供。

     每個考間都設有一道小門。

    考生進入後,小門便會落鎖。

    門口有一個鈴铛,鈴铛上系着的繩子,通向考間内并系在了考生的長桌腿上。

    若是考生遇到緊急狀況,可以拉響鈴铛求救,屆時自會有人前來幫忙解決。

     每個考間門口,都有軍兵神情嚴肅地把守着,目光銳利,時刻警惕着,防止有人傳遞考題及消息。

     考間是并排相連的小房間,一排有二十多間。

    東西各有二十排,可容納四百多名考生。

    倘若考生數量過多,那便會分期分批進行考試。

     為了防止作弊,乾隆皇帝每次大考都會親自出題,并且題目繁多且複雜。

    若想買賣考題,需要将上百份考題都偷運出去,才有作弊的可能。

     貢院裡,除了考間有軍兵嚴密把守外,四周還有手持弓箭的射手,目光炯炯地巡視着天空,用來防止飛鴿傳書之類的作弊手段。

     貢院外,同樣部署着大量軍兵和弓箭手,嚴陣以待,也是為了防止裡應外合有人作弊。

    盡管防守如此嚴密,卻仍有漏洞存在,仍有那心存僥幸之人試圖作弊。

     卻說劉墉在貢院内經曆了三日的考試,出來時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為何會如此?隻因這考試期間,吃不好睡不好。

    每日裡,還得絞盡腦汁寫答題文章。

    三天下來,他的眼窩深陷,下巴尖尖,出來時是扶着牆,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出來的。

    剛出貢院大門,身子一歪,便無力地倒在了地上。

    那些負責守衛的軍兵見此情形,趕緊上前扶起他,高聲喊道:“誰家的考生公子?快來接一下!” 我和張成這天早早地就來到了貢院門外,懷着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人群中翹首以盼。

    聽到有人大喊,急忙循聲看過去。

    這一看,原來是劉墉,張成二話不說,急忙背起了虛弱的劉墉,我則拿上食盒及考籃,緊緊跟在張成身後,一路來到了馬車跟前,小心翼翼地将劉墉安置在車上。

    我趕忙讓他喝了點水,又喂他吃了點東西,然後讓他躺下休息,随後我們趕着馬車匆匆趕回了劉府。

     這兒可能有人心生懷疑,那個時候的大考真有那麼難嗎?我在此鄭重地告訴大家,真的就是有那麼難。

    到底難在何處,咱接着往下細細說來。

     貢院内的每個考生,隻要不作弊,無論最終考得如何,大多都會如劉墉這般疲憊憔悴。

    您想想看,一個人獨坐在考間那窄小的長桌前,面對着乾隆皇帝親自所出的繁難考題,誰能不感到頭皮發麻?那題目不僅廣泛涉獵經史子集,更有對時政的深度剖析與策論要求。

    考生們心中深知,此次考試關系到自己未來的仕途命運,容不得有絲毫的懈怠與疏忽。

     他們時而緊鎖眉頭,冥思苦想;時而奮筆疾書,文思泉湧。

    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需反複斟酌,深思熟慮,生怕稍有差錯。

    時間在這一方小小的考間裡仿佛凝固,唯有筆尖在紙上摩挲的沙沙聲不絕于耳。

    夜裡,那微弱的燭光搖曳不定,他們孤獨的身影映在牆壁上,顯得格外落寞。

    那簡陋的小床上,他們難以安然入睡,心中時刻惦記着尚未完成的文章,翻來覆去間,思緒愈發混亂。

     食盒中的幹糧與鹹菜,吃起來味同嚼蠟,但為了維持體力,他們不得不強忍着咽下去。

    考間内悶熱異常,空氣仿佛都變得黏稠,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卻也無暇擦拭。

    随着考試的推進,他們的精神愈發疲憊,眼窩深陷,眼神中卻仍透着那股堅定的執着與堅毅。

     三日的煎熬過去,無論是誰都會感到極度的疲憊。

    當他們走出貢院時,雙腿發軟,每邁出一步都好似有千斤重擔壓在身上,眼前的世界都在微微晃動。

    那曾經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模樣已消失不見,隻剩下消瘦憔悴、身心俱疲的身形,仿佛在無聲地訴說着這場考試的殘酷與艱難。

    又有誰能真正做到意氣風發地走出考場,又有哪個能夠昂首挺胸、闊步前行地走出貢院大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今年的考生數量比往年要多出許多,三日又三日,一下十多天過去了,衆舉子才都考完。

     又經過半個多月漫長而又難熬的等待,貢院門口終于發榜了。

    我和張成很早就跑到貢院門前看榜,隻見那大紅榜前人頭攢動,足有三千來人圍在那裡。

     難道真有這麼多人參加會考嗎?其實并沒有!隻是每個舉子大都會帶上一兩個家丁前來京城。

    舉子一千多人,再加上一同看榜的家丁們,這人能少得了嗎! 隻見到那榜前,人頭攢動,喧鬧聲四起。

    “少爺,找到了!找到了,你的名字上榜了。

    ”“我上榜了,我上榜了!”興奮的呼喊聲響徹雲霄。

    “張三,找到老爺名字沒有?”“沒有!我還沒有看到老爺名字呢!”焦急的詢問聲此起彼伏。

    “……”嘈雜聲一片,仿佛一鍋煮沸的水,熱鬧非凡。

     榜上有名的,自然是興高采烈,歡呼雀躍。

    沒找到名字的,則依舊不死心地繼續尋找。

    我和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