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刘墉奏本

關燈
    ”劉墉輕歎一聲,目光中透着憂慮:“目前尚不明确,但此事若不及時解決,後果不堪設想啊。

    ”紀曉岚沉思片刻,緊握拳頭:“劉兄,此事是否需盡快禀報皇上?”劉墉點頭,神色堅定:“我正有此意,但是沒有确鑿證據的情況下就禀報皇上,是不是有點……,紀兄,要不你我一同面聖。

    ”紀曉岚點頭表示贊同。

    二人匆匆趕往皇宮,求見乾隆。

     乾隆坐在禦書房,聽了二人的奏報,面色陰沉:“你們所奏之事,朕已知曉。

    朕絕不允許有人在這關鍵時刻壞我大事兒。

    劉墉,紀曉岚,朕命你二人暗中調查此事,務必查出個水落石出。

    ”劉墉、紀曉岚跪地領旨:“臣等遵旨!” 離開禦書房,劉墉和紀曉岚分頭行動。

    劉墉悄悄深入戶部,他以借閱典籍為由,進入了戶部的藏書閣,實則暗中查閱賬目。

    他仔仔細細地翻閱着一本本賬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眼睛緊緊地盯着賬目上的每一筆收支,時而皺眉,時而沉思。

    而紀曉岚則在京城各處打聽消息,他穿梭于大街小巷,茶館酒肆之間,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試圖從他們的口中獲取有用的線索。

     數日後,紀曉岚在一家酒館中偶然聽到兩名戶部官員在竊竊私語。

    一個官員喝了一口酒,小聲說道:“這糧草之事,牽連甚廣,不知會有多少人倒黴。

    ”另外一個官員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噤聲,小心禍從口出。

    ”紀曉岚心中一動,不動聲色地繼續聽着,可惜兩名官員不再言語,隻是匆匆喝完酒便離開了。

     回到翰林院,紀曉岚與劉墉會合,交流所得線索。

    經過一番梳理分析,他們将目标鎖定在了戶部的一名郎中身上,但是如何将其揪出呢?劉墉表示他有辦法。

     這天早朝,當值太監高喊“有事奏來,無事散朝”畢。

    劉墉搶先高喊:“微臣有本!”文武百官被這突如其來的喊聲吓了一跳,誰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翰林院四品侍講也敢在朝堂之上大呼有本。

    劉墉雙手舉着奏本,就這樣在衆目睽睽之下,小步快走到禦階前雙膝跪倒後又說道:“微臣有本!”正當百官錯愕時,乾隆說:“呈上來!” 乾隆在寶座上接過劉墉的奏本打開一看,上面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

    乾隆剛要發作,就聽劉墉奏道:“微臣參奏的是戶部的官員從中作梗,意欲破壞和延誤我西北戰事糧草運輸的計劃!”那乾隆多精明的一個人,立刻明白了劉墉在利用詐奏引出那個破壞前方糧草的人,于是配合地說道:“劉墉!此人如此大膽,前去将其指出,朕要滅他九族!”劉墉起身就往戶部一幫人的隊列走去,戶部的官員們一個個都吓得渾身哆嗦。

    隻要劉墉指向誰,誰的九族就沒了,誰不害怕。

     還沒等劉墉走近,其中一個戶部侍郎,就吓倒在地,人事不省了。

    衆人皆驚愕不已,怎麼回事兒?原來是吓死了!經過查實,就是這個戶部侍郎連同幾個郎中對糧草動了手腳。

    人問他後面是否有人指使,但他已死,死無對證,他背後的那個人沒辦法再查了。

    又是一個“無頭案”,隻能半途而廢。

     至此,糧草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大軍出征之日終于到來。

    這一日,京城的天氣格外晴朗,陽光明媚。

    乾隆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前來給策楞等衆将士送行。

    校場上,大軍整齊地排列着,士兵們個個精神飽滿,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策楞等将領騎在高頭大馬上,威風凜凜地站在隊伍前列。

    乾隆走上高台,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激勵将士們英勇殺敵,為國立功。

    将士們齊聲高呼:“陛下聖明,吾等定當奮勇殺敵,不負陛下厚望!”随後,大軍在激昂的号角聲中緩緩出發,向着西北的方向開拔。

     話說軍隊開拔之後,諸事暫時有了頭緒。

    這一天我和劉墉沒有當值,本想着帶着單瑩嫂子、勤格格及孩子到郊外賞景散心,一家人正滿心歡喜地準備出發呢,宮裡突然來人宣旨,讓我們即刻前往養心殿見駕。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瞬間打破了原本的愉悅氛圍,無奈之下,我們隻能跟随傳旨太監匆匆往養心殿趕去。

     來到養心殿,進入東暖閣一看,嚯,好家夥!和碩履親王、和碩誠親王、傅恒傅中堂都在呢。

    我們趕緊向乾隆和諸位大人王爺行禮參拜,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乾隆見我們進來,清了清嗓子說道:“朕召見你們不為别的,隻是因履親王年事已高,身體抱恙,實在無法繼續管理事務。

    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辭去議政大臣之職,不再參與朝政;同時辭去禮部事務和宗人府事務,這兩處事務也不再過問;另外,辭去‘會典館’總裁一職,從今往後便在王府安心養病,頤養天年。

    故此,他管的事兒都要分擔一些了。

    ” 聽到這個消息,我心裡不禁感慨,老爺子戎馬一生,為大清兢兢業業奉獻了一輩子,如今也該好好休息休息了。

    我心裡明白,這就是叫我來的原因,讓我沒事兒多去王爺家陪陪他,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說罷履親王的事兒,乾隆便讓我護送履親王離開皇宮回履親王府。

    我不清楚乾隆、誠親王、傅恒、劉墉他們還說了些什麼,也不知道給了劉墉什麼差事。

     待劉墉回家之後,他告訴我,因為履親王的辭職,原本履親王管理的事務分攤給了誠親王和傅恒。

    這兩位大人工作量一下子增大了不少,為了更好地協調各項事務,他們向乾隆建議,把“粘杆處”的活交給劉墉分擔一下。

    于是就給了劉墉一個“總理粘杆處事宜副代管”的職務。

    我也不清楚這到底是個什麼級别的官兒,其實我自己也是“粘杆處”不知道哪個級别的“拜唐阿”。

     劉墉一邊說着,一邊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無奈的苦笑。

    他說:“這事兒來得突然,我也不知道這‘粘杆處’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内部結構如何,以後還得慢慢摸索吧。

    ”我拍了拍劉墉的肩膀,安慰道:“既來之則安之,反正都是為皇上辦事兒,好好幹就是了。

    ” 劉墉點點頭,表示乾隆旨意如此,隻能接受,不能有所反對及推脫之詞,誰讓人家是皇帝呢……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