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人生变故

關燈
    和珅其人,自從劉墉救了他,把他帶到京城鹹安宮官學讀書開始,和珅的運氣就開始暴升。

     乾隆三十二年,由于得到直隸總督英廉的賞識,英廉将孫女馮氏嫁予和珅。

    這便是和珅平步青雲的開始。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襲了祖上三等輕車都尉爵位。

    次年,他雖參加科舉考試未中舉,但在乾隆三十七年,卻被授上虞備用處三等侍衛,後調至鸾儀衛充當侍衛。

     乾隆四十年,和珅擢升為乾清門禦前侍衛,兼正藍旗副都統。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任戶部右侍郎;二月,任軍機大臣;四月,兼任内務府大臣;八月,調任鑲黃旗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十二月,管理内務府三旗官兵,享有紫禁城騎馬特權。

     他善于理财,總能在繁雜的财政事務中找到開源節流的辦法,為乾隆解決了諸多國庫虧空的難題,因此深得乾隆賞識,屢屢被破格提拔。

    在處理政務時,和珅展現出了驚人的辦事能力,無論是協調各方關系,還是執行乾隆的旨意,都能做到滴水不漏。

    再加上他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在處理一些涉及民族事務和外交事務時,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和劉墉的長談,和珅更加明确了目标,也更加尊重劉墉的為人處事。

     乾隆四十一年,劉墉擢升内閣學士後,任職南書房。

    這南書房大夥都聽得耳朵都磨出繭子來了,那麼到底南書房是個什麼場所,有什麼作用呢? 南書房是清代宮廷的權力樞紐,它建在乾清宮西南。

    别看它看似普通,卻在清代曆史上扮演着極為關鍵的角色。

     南書房最初是康熙皇帝讀書的地方,所以也被叫做南齋。

    到了康熙十六年,這裡迎來了重大轉變,搖身一變成了禦用秘書機構,更是曆史上首個以書房為名設立的中樞輔政内廷機構。

     康熙帝設立南書房,有着深遠考量。

    當時,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内閣權力較大,對皇權有一定制約。

    康熙帝為了加強皇權,就把南書房當成了自己的親信顧問機構,讓它來削弱那兩大機構的權力,好把大權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南書房的作用十分多元。

    它承擔着機要秘書的工作,皇帝的诏書、谕旨很多都在這裡誕生。

    皇帝身邊需要随時有人能提供經史、文化、政治、民生等各方面的咨詢和建議,南書房的官員們就肩負起了“備顧問”的職責。

    同時,這裡也是康熙學習和發揚中原漢族傳統文化的場所,通過與漢族士大夫在南書房的密切交流,有效緩解了滿漢民族間的沖突和對立。

    而且,南書房還是康熙的“儲才之要地”,不少清初着名的文人學者都被網羅于此,為國家儲備了大量人才。

     在南書房任職的官員,被稱作“南書房行走”。

    他們的品級差異很大,從七品的中書,到一品的大學士都有。

    這些官員的職責也很繁雜,除了前面提到的備顧問、起草诏令,還得陪着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賞析書畫,進行文化藝術方面的交流。

     在文化建設上,他們也貢獻頗大,參與編訂了《禦制樂律》《算法》《康熙字典》等各類書籍,還充任《鑒古輯覽》《皇輿表》總裁,修纂《聖訓》《方略》《一統志》等。

    可以說,南書房雖小,卻在清代的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見證了無數的宮廷風雲與曆史變遷。

     以此看來,劉墉以從二品内閣學士的身份,進入了乾隆時期的權力中心。

    在南書房中,于敏中這位正一品的文華殿大學士,早已是南書房的“常客”。

    他博聞強識,才思敏捷,每日在南書房中,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協助乾隆皇帝處理各類軍國大事。

    從審閱各地呈來的奏章,到為皇帝起草诏谕,于敏中都能遊刃有餘。

    他常常與乾隆皇帝就國家大政方針深入探讨,從政治改革到軍事部署,他的見解總能切中要害,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

     曹文埴,身為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也在南書房中忙碌着。

    他主要負責為皇帝講解經史,以備皇帝随時咨詢。

    每日,曹文埴都會精心準備,将經史中的典故、治國之道梳理清晰,在皇帝閑暇時,娓娓道來。

    同時,他還參與一些朝廷重要文獻的編纂與修訂工作,為文化傳承和朝廷政令的規範出力。

     彭元瑞,同樣官居從四品,擔任翰林侍講和詹事府少詹事。

    在南書房,他主要負責為皇帝講學,答疑解惑,幫助皇帝深入理解儒家經典和曆史文化。

    他的講學風格生動有趣,常常能引經據典,将複雜的道理闡述得通俗易懂。

    此外,彭元瑞還會參與到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校對工作中,确保文字的準确性和内容的權威性。

     劉墉以從二品内閣學士的身份初入南書房,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他協助皇帝處理各類政務,參與對各地官員的考核與監督。

    在面對一些複雜的政務問題時,劉墉總能憑借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

    他的加入,為南書房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這小小的南書房中,這些不同品級、身負不同職責的臣子們,圍繞在乾隆皇帝身邊,共同為大清的江山社稷出謀劃策,推動着朝廷的運轉。

     乾隆四十一年,一個尋常的日子,南書房内,陽光透過雕花窗棂,灑在一排排書架和堆積如山的書卷上。

    劉墉身着官服,正全神貫注地閱覽着征西将軍傳來的捷報。

    那捷報上的每一個字,都仿佛帶着戰場的硝煙與榮耀,劉墉時而微微點頭,時而凝眉思索。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書房的甯靜,一名太監匆匆而入,尖着嗓子喊道:“劉墉劉大人,皇上宣您即刻觐見!”劉墉心中一凜,忙放下手中的捷報,整了整衣冠,随着太監快步向養心殿走去。

     來到養心殿,劉墉恭敬地行了大禮。

    乾隆皇帝坐在龍椅上,神色威嚴,手中拿着一份奏章,見劉墉進來,便開口問道:“劉墉,朕收到這份奏章,說天下州縣府庫多有空缺,你怎麼看?” 劉墉心中快速思量,微微欠身,沉穩地說道:“陛下,此事關乎重大,臣需詳細查詢一番,才能給陛下一個準确的答複。

    ” 乾隆微微皺眉,又道:“朕意即刻草拟诏書,将府庫空缺的地方官員一律罷官,你覺得如何?”劉墉聽聞,心中暗忖,如此一來,必定牽連衆多,且倉促間恐有冤屈。

    他不敢直接反駁,而是恭敬地說道:“陛下聖明,隻是此等大事,還望陛下三思。

    臣惶恐,不敢貿然作答,懇請陛下容臣思考三日。

    ” 乾隆看着劉墉,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點頭道:“好,那就給你三日時間。

    ” 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