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痛失中柱
關燈
小
中
大
劉墉生平看來就應該是多劫多難的一生。
在陝西按察使的位置上,他不辭辛勞、任勞任怨地剛剛把金川之役的糧草、物資事宜理順。
而就在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底,朝廷派新的陝西按察使帶來了旨意。
旨意内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朕聞劉統勳溘然長逝,悲恸難抑。
劉統勳,曆事三朝,殚精竭慮,于朝堂内外,建樹非凡。
其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于吏治民生,多有擘畫;于軍政要務,亦能深謀遠慮。
每遇艱難險阻,皆能奮勇擔當,為朝廷股肱之臣,朕之得力臂膀,實乃社稷之棟梁。
劉墉,身為劉統勳之子,素承家風,勤勉奉公,朕亦深為倚重。
今汝父仙逝,朕念汝舐犢情深,特命汝即刻從速返京,料理喪儀,以盡孝道。
待諸事完畢,再回朝複命,朕與汝共商家國之事,以繼劉統勳未竟之志。
朕望汝節哀順變,莫因悲恸過度而傷己身。
當以國事為重,化悲痛為力量,承繼先父遺風,為我大清江山社稷,再書功績。
欽此。
劉墉接到這樣的旨意,一下子呆若木雞,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身子晃了晃,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衆人一看如此,慌作一團。
我趕忙把劉墉抱在懷中,掐他的人中。
付钰又揉胳膊又揉腿,邊揉邊大聲呼喊:“劉大人醒醒!劉大人醒醒啊!” 周圍的親随和護衛們也連喊帶叫:“劉大人呐!劉大人,你可不能這樣啊!”“劉大人!劉大人!”“劉大人你醒醒啊!劉大人!”這時禦史台的府中亂成一片,哭喊的哭喊、跺腳的跺腳、搓手的搓手、撓頭的撓頭、端水的端水、找大夫的找大夫…… 過了好一會兒,劉墉悠悠轉醒:“父親……嗚——嗚——嗚”他聲音沙啞,總算哭出聲來,淚水也再次湧出。
大夫匆匆趕來,為劉墉把了脈,說道:“大人悲傷過度,需好生調養,切不可再如此傷神。
” 付钰趕緊說道:“多謝大夫,大人沒事就好,我們準備啟程回京。
” 周圍的衆人紛紛勸道:“劉大人,你要節哀呀!您這身體,還要經得起長途跋涉的奔波呀!” 劉墉慢慢地止住哭聲說道:“皇命不可違,父親靈前,我更不敢拖延。
”下了決定之後的第二天,我們一行人在衆人的擔憂中保護着劉墉,他拖着虛弱的身體,踏上了回京之路。
一路上,我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而劉墉神情恍惚,常常望着車窗外發呆。
我無論如何不能像他一樣,我必須保持清醒,既要趕緊回家奔喪,又要保護劉墉的周全,不能再出半點意外。
至于陝西之事,隻能交給新來的按察使了。
經過多日奔波,終于回到京城。
我和劉墉直奔家中。
家中的靈堂早在内務府協助下布置妥當,靈堂設置得莊嚴肅穆,内外有衆多内務府官吏在忙碌。
劉墉的一雙兒女劉希鵬和妹妹、我的一雙兒女劉泷和妹妹見到我們回來,立刻撲到我們跟前放聲大哭。
他們訴說着劉統勳在彌留之際對劉墉和我的思念與期待,但是終究沒有等到我們回來見他最後一面。
我和劉墉來到父親靈柩前,撲倒在地放聲大哭。
“父親,孩兒不孝,未能在您身旁盡孝……”我和劉墉同時哭訴道。
我們這一哭訴不要緊,母親劉老夫人、單瑩嫂子、勤格格、謝玲兒、張成夫婦、劉墉的一雙兒女、我的一雙兒女還有張成的兩個兒子一下子又哭成一片。
前來吊唁的官員和親友們紛紛安慰,我和劉墉卻仿佛聽不見一般,沉浸在悲痛之中,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付钰抹了把眼淚悄悄到我跟前說:“劉安!劉老大人已經仙逝,但是這一切必須進行下去,你們哥倆必須有一個清醒的。
咱們絕不能在衆多王公貴族面前失了禮數,不是嗎?” 我聽了之後心想也是,就附到劉墉耳邊這麼說了一通。
劉墉慢慢地清醒過來,便和我一起接待前來吊唁的賓客。
正當我們迎接賓客之時,隻聽到“皇上駕到——!”這一聲呼喊,所有人立刻跪拜迎接,隻見乾隆在衆人簇擁下進了劉府内。
來到劉統勳靈柩之前,由太監點蠟焚香後,乾隆說道:“宣旨!” 隻見宣旨官展開聖旨高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朕惟國家之隆,賢良輔弼為基;社稷之安,股肱大臣是賴。
已故大學士劉統勳,器識宏深,才猷練達,秉性剛正,持躬清正。
自登仕籍,曆事朕躬,久任封疆,多着懋績。
入贊綸扉,參預機務,殚精竭慮,無懈益虔。
其于朝廷大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剛方之操,始終不渝。
方期長資倚任,共緻昇平。
遽聞溘逝,震悼良深。
朕親臨其喪,瞻遺容而增恸,撫幾筵而怆懷。
今特追授劉統勳為太傅,谥号“文正”。
“文”者,經緯天地,道德博聞;“正”者,靖共其位,守道不移。
此乃朕之所望于賢良,亦公之所實至名歸也。
賜祭葬,予谥立碑,恩蔭其子孫。
昭朕眷念舊臣之至意,以彰其不朽之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劉墉和我帶領阖府人員叩謝皇恩。
京城劉統勳舉喪過後,劉墉整個人瘦了一圈,神色憔悴。
但他牢記皇命,稍作休整便和我一同進宮面聖謝恩。
宮中,乾隆帝看着劉墉的模樣,歎息道:“劉墉,朕知你心中悲痛,但事已至此,誰也無力回天!你需振作起來,繼承你父親的遺志,幫朕把這大清國管理好哇!” 劉墉跪地,聲音哽咽:“皇上,臣定當竭力而為,不負皇恩!” 但當劉墉強打精神,準備重新投入到朝廷事務中時,然而,大清國又一巨星隕落。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大清國的擎天柱、乾隆皇帝的二十四叔、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禦書處總管、宗人府管事、玉牒館總裁及粘杆處總理大臣,和碩誠親王胤泌因病不治也與世長辭。
這下好了,不但劉墉擔心大清國會亂,乾隆此時也因突然失去兩位柱臣而有些頭腦發懵…… 和碩誠親王胤泌的離世,讓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王府内,白幡飄揚,哭聲震天。
乾隆皇帝親自下旨,要以最高規格為和碩誠親王舉辦喪事。
劉統勳的喪事還沒有料理完畢,誠親王又不在了。
劉墉隻好讓我扶着靈柩先回山東諸城逄戈莊老家,而他等待和碩誠親王喪事完畢之後,再回家給父親守靈丁憂。
我扶着劉統勳靈柩離開京城之後,身心俱疲的劉墉,強撐着參與到和碩誠親王的喪事中。
他與朝中大臣們一同忙碌,安排各項事宜。
靈堂内,擺滿了各界送來的挽聯和祭品。
劉墉看着和碩誠親
在陝西按察使的位置上,他不辭辛勞、任勞任怨地剛剛把金川之役的糧草、物資事宜理順。
而就在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底,朝廷派新的陝西按察使帶來了旨意。
旨意内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朕聞劉統勳溘然長逝,悲恸難抑。
劉統勳,曆事三朝,殚精竭慮,于朝堂内外,建樹非凡。
其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于吏治民生,多有擘畫;于軍政要務,亦能深謀遠慮。
每遇艱難險阻,皆能奮勇擔當,為朝廷股肱之臣,朕之得力臂膀,實乃社稷之棟梁。
劉墉,身為劉統勳之子,素承家風,勤勉奉公,朕亦深為倚重。
今汝父仙逝,朕念汝舐犢情深,特命汝即刻從速返京,料理喪儀,以盡孝道。
待諸事完畢,再回朝複命,朕與汝共商家國之事,以繼劉統勳未竟之志。
朕望汝節哀順變,莫因悲恸過度而傷己身。
當以國事為重,化悲痛為力量,承繼先父遺風,為我大清江山社稷,再書功績。
欽此。
劉墉接到這樣的旨意,一下子呆若木雞,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身子晃了晃,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衆人一看如此,慌作一團。
我趕忙把劉墉抱在懷中,掐他的人中。
付钰又揉胳膊又揉腿,邊揉邊大聲呼喊:“劉大人醒醒!劉大人醒醒啊!” 周圍的親随和護衛們也連喊帶叫:“劉大人呐!劉大人,你可不能這樣啊!”“劉大人!劉大人!”“劉大人你醒醒啊!劉大人!”這時禦史台的府中亂成一片,哭喊的哭喊、跺腳的跺腳、搓手的搓手、撓頭的撓頭、端水的端水、找大夫的找大夫…… 過了好一會兒,劉墉悠悠轉醒:“父親……嗚——嗚——嗚”他聲音沙啞,總算哭出聲來,淚水也再次湧出。
大夫匆匆趕來,為劉墉把了脈,說道:“大人悲傷過度,需好生調養,切不可再如此傷神。
” 付钰趕緊說道:“多謝大夫,大人沒事就好,我們準備啟程回京。
” 周圍的衆人紛紛勸道:“劉大人,你要節哀呀!您這身體,還要經得起長途跋涉的奔波呀!” 劉墉慢慢地止住哭聲說道:“皇命不可違,父親靈前,我更不敢拖延。
”下了決定之後的第二天,我們一行人在衆人的擔憂中保護着劉墉,他拖着虛弱的身體,踏上了回京之路。
一路上,我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而劉墉神情恍惚,常常望着車窗外發呆。
我無論如何不能像他一樣,我必須保持清醒,既要趕緊回家奔喪,又要保護劉墉的周全,不能再出半點意外。
至于陝西之事,隻能交給新來的按察使了。
經過多日奔波,終于回到京城。
我和劉墉直奔家中。
家中的靈堂早在内務府協助下布置妥當,靈堂設置得莊嚴肅穆,内外有衆多内務府官吏在忙碌。
劉墉的一雙兒女劉希鵬和妹妹、我的一雙兒女劉泷和妹妹見到我們回來,立刻撲到我們跟前放聲大哭。
他們訴說着劉統勳在彌留之際對劉墉和我的思念與期待,但是終究沒有等到我們回來見他最後一面。
我和劉墉來到父親靈柩前,撲倒在地放聲大哭。
“父親,孩兒不孝,未能在您身旁盡孝……”我和劉墉同時哭訴道。
我們這一哭訴不要緊,母親劉老夫人、單瑩嫂子、勤格格、謝玲兒、張成夫婦、劉墉的一雙兒女、我的一雙兒女還有張成的兩個兒子一下子又哭成一片。
前來吊唁的官員和親友們紛紛安慰,我和劉墉卻仿佛聽不見一般,沉浸在悲痛之中,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付钰抹了把眼淚悄悄到我跟前說:“劉安!劉老大人已經仙逝,但是這一切必須進行下去,你們哥倆必須有一個清醒的。
咱們絕不能在衆多王公貴族面前失了禮數,不是嗎?” 我聽了之後心想也是,就附到劉墉耳邊這麼說了一通。
劉墉慢慢地清醒過來,便和我一起接待前來吊唁的賓客。
正當我們迎接賓客之時,隻聽到“皇上駕到——!”這一聲呼喊,所有人立刻跪拜迎接,隻見乾隆在衆人簇擁下進了劉府内。
來到劉統勳靈柩之前,由太監點蠟焚香後,乾隆說道:“宣旨!” 隻見宣旨官展開聖旨高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朕惟國家之隆,賢良輔弼為基;社稷之安,股肱大臣是賴。
已故大學士劉統勳,器識宏深,才猷練達,秉性剛正,持躬清正。
自登仕籍,曆事朕躬,久任封疆,多着懋績。
入贊綸扉,參預機務,殚精竭慮,無懈益虔。
其于朝廷大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剛方之操,始終不渝。
方期長資倚任,共緻昇平。
遽聞溘逝,震悼良深。
朕親臨其喪,瞻遺容而增恸,撫幾筵而怆懷。
今特追授劉統勳為太傅,谥号“文正”。
“文”者,經緯天地,道德博聞;“正”者,靖共其位,守道不移。
此乃朕之所望于賢良,亦公之所實至名歸也。
賜祭葬,予谥立碑,恩蔭其子孫。
昭朕眷念舊臣之至意,以彰其不朽之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劉墉和我帶領阖府人員叩謝皇恩。
京城劉統勳舉喪過後,劉墉整個人瘦了一圈,神色憔悴。
但他牢記皇命,稍作休整便和我一同進宮面聖謝恩。
宮中,乾隆帝看着劉墉的模樣,歎息道:“劉墉,朕知你心中悲痛,但事已至此,誰也無力回天!你需振作起來,繼承你父親的遺志,幫朕把這大清國管理好哇!” 劉墉跪地,聲音哽咽:“皇上,臣定當竭力而為,不負皇恩!” 但當劉墉強打精神,準備重新投入到朝廷事務中時,然而,大清國又一巨星隕落。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大清國的擎天柱、乾隆皇帝的二十四叔、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禦書處總管、宗人府管事、玉牒館總裁及粘杆處總理大臣,和碩誠親王胤泌因病不治也與世長辭。
這下好了,不但劉墉擔心大清國會亂,乾隆此時也因突然失去兩位柱臣而有些頭腦發懵…… 和碩誠親王胤泌的離世,讓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王府内,白幡飄揚,哭聲震天。
乾隆皇帝親自下旨,要以最高規格為和碩誠親王舉辦喪事。
劉統勳的喪事還沒有料理完畢,誠親王又不在了。
劉墉隻好讓我扶着靈柩先回山東諸城逄戈莊老家,而他等待和碩誠親王喪事完畢之後,再回家給父親守靈丁憂。
我扶着劉統勳靈柩離開京城之後,身心俱疲的劉墉,強撐着參與到和碩誠親王的喪事中。
他與朝中大臣們一同忙碌,安排各項事宜。
靈堂内,擺滿了各界送來的挽聯和祭品。
劉墉看着和碩誠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