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旱魃之殇
關燈
小
中
大
。
我們也在想辦法盡快讓大家有飯吃。
但在此之前,還望大家稍安勿躁,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
”他的聲音洪亮而堅定,試圖給這些絕望的人們帶來一絲希望。
這時,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站出來,質疑道:“你們說得好聽,可我們都餓了好多天了,誰知道糧食什麼時候能到?說不定都被你們這些當官的私吞了!”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和懷疑。
劉墉見狀,嚴肅地說:“這位壯士,你放心。
我和紀大人此次前來,就是為了監督救災,若有官員敢貪墨救災物資,定斬不饒!但眼下大家要相信朝廷,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他的語氣嚴厲,目光堅定。
高晉也趕忙承諾:“這二位是朝廷欽差,朝廷已經答應開倉放糧,我會立刻安排人,先将衙門裡儲備的一些糧食拿出來,熬粥分給大家。
還請大家稍安勿躁,排好隊,有序領取。
”他的聲音急切,試圖平息衆人的怒火。
百姓們聽了,情緒稍微穩定下來。
在官兵的組織下,難民們開始有序排隊。
巡撫高晉立刻發文到各府州縣,開倉放糧,設立粥棚用來解決燃眉之急。
另外又調集官兵,嚴厲監督和管控那些儲糧大戶和不法商人。
紀曉岚和劉墉則決定深入民間,繼續調查災情和富戶囤積糧食的情況。
我們換上便服,來到集市。
隻見平日裡熱鬧的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多數店鋪都已關門。
偶爾幾家開門的,賣的也都是些粗陋的食物,且價格高得離譜。
在一家米店前,紀曉岚看到老闆正和一個顧客争吵。
顧客哀求道:“老闆,便宜點吧,這米價實在太高了,我們實在買不起。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絕望。
老闆卻蠻橫地說:“愛買不買,就這價,現在整個安徽都缺糧,有的是人搶着要。
”他的臉上滿是貪婪和冷漠。
紀曉岚上前,不動聲色地問:“老闆,你這米怎麼賣這麼貴?如今朝廷正在大力救災,你這樣哄擡物價,可是要吃官司的。
”他的聲音平靜,但眼神中透着威嚴。
老闆不屑地看了他一眼:“你是什麼人?少在這吓唬我。
我這米也是高價買來的,不賣貴點,我喝西北風啊?”他的态度嚣張,毫無懼意。
劉墉忍不住上前,亮出身份:“大膽刁民,這是朝廷欽差紀曉岚大人,還不跪下!”他的聲音嚴厲,充滿了威嚴。
老闆一聽,吓得臉色慘白,撲通一聲跪下:“大人饒命,小的也是無奈之舉,都是被那些囤糧的大戶逼的。
他們把糧食都收起來,擡高價格,我們這些小商戶也沒辦法。
”他的聲音顫抖,充滿了恐懼。
紀曉岚見狀,知道從他嘴裡問不出更多有用信息,便責令他立刻降低米價,否則嚴懲不貸。
離開米店後,兩人繼續走訪。
在一處隐蔽的倉庫附近,他們發現有幾個鬼鬼祟祟的人在搬運糧食。
紀曉岚和劉墉暗中觀察,發現這些糧食竟然都是上等的白米,數量頗為可觀。
劉墉低聲說:“看來這就是一個囤糧點,我們得想辦法把這些人一網打盡,奪回糧食救濟百姓。
”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兩人悄悄返回衙門,将此事告知高晉。
高晉立刻調集官兵,将倉庫團團圍住。
一番搜捕後,成功抓獲了囤糧的富戶和他的手下。
在鐵證面前,富戶隻能乖乖交代,他囤積了大量糧食,準備等價格再漲漲就高價賣出。
紀曉岚看着倉庫裡堆積如山的糧食,感慨道:“這些糧食本可救活無數百姓,卻被這些貪婪之人用來謀取暴利。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和惋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晉請示道:“二位大人,這些糧食如何處置?” 劉墉說:“立刻将這些糧食收入官倉,等待應急,确保每一個百姓都能吃到。
”他的語氣果斷,不容置疑。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穩定了安徽百姓的情緒。
經過大量的挖渠引水,使安徽農耕逐漸地走上正軌。
看着百姓們安穩的吃上了熱乎的飯菜,紀曉岚和劉墉心中稍感欣慰。
但他們知道,這隻是暫時緩解了災情,要徹底解決問題,還得仁義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在安徽的日子裡,紀曉岚和劉墉繼續在安徽各地巡查,整頓吏治,嚴懲貪腐。
他們走過一個個村莊,訪問一戶戶人家,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問題的角落。
積極組織百姓修繕水利設施,用于灌溉自救。
他們親自參與規劃,指導工程的進行,确保每一處水利設施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同時,鼓勵百姓開展一些副業生産,如編織、養殖等,以增加平日生活收入。
他們耐心地教導百姓技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讓百姓在困境中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在普通人眼裡,兩淮和江南之地是最不缺水的。
然而,乾隆二十三年的旱災,江南之地更為嚴重。
什麼原因?隻因為水利工程不發達。
人們僅僅依靠靠天吃飯,一旦遇到旱災。
小的溝渠幹涸無水,大的江河距離農田太遠難以取水,百姓失去了灌溉來源,就隻能怨天尤人了。
我們一行人離開了安徽,一路馬不停蹄地趕往江南。
江南之地,向來以魚米之鄉着稱,可如今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們大為震驚。
稻田裡的禾苗枯黃幹癟,河溝裡的水幾近幹涸,隻剩一些淤泥在太陽下幹裂。
昔日繁華的城鎮也失去了往日的熱鬧,街頭巷尾彌漫着一股沉悶的氣息。
我們在一個小鎮上稍作停留,劉墉和紀曉岚走進一家農戶,想打聽些當地的情況。
“老哥,這江南的旱災怎也會如此嚴重?”劉墉問道。
老農長歎一聲:“客官有所不知,今年這旱災來得突然,又趕上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河水引不過來,百姓們隻能眼睜睜看着莊稼旱死。
” 紀曉岚皺起眉頭:“難道當地官府沒有想辦法解決?”老闆壓低聲音:“官府倒是想辦法了,可那些當官的自己都顧着中飽私囊,哪還管得了百姓的死活。
” 劉墉和紀曉岚對視一眼,心中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整治一番。
他們找到當地的官員,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嚴厲斥責其不作為。
那官員吓得跪地求饒,承諾會全力救災。
随後的日子裡,劉墉和紀曉岚親自指揮百姓修繕水利,鼓勵大家互助互救。
我們還深入田間地頭,與百姓一同勞作。
經過衆人的努力,終于有了一些成效。
新修的水渠引來了河水,枯黃的禾苗漸漸有了生機。
日子一天天過去,江南的災情逐漸得到控制。
劉墉和紀曉岚看着逐漸恢複生機的土地,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
我們也在想辦法盡快讓大家有飯吃。
但在此之前,還望大家稍安勿躁,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
”他的聲音洪亮而堅定,試圖給這些絕望的人們帶來一絲希望。
這時,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站出來,質疑道:“你們說得好聽,可我們都餓了好多天了,誰知道糧食什麼時候能到?說不定都被你們這些當官的私吞了!”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和懷疑。
劉墉見狀,嚴肅地說:“這位壯士,你放心。
我和紀大人此次前來,就是為了監督救災,若有官員敢貪墨救災物資,定斬不饒!但眼下大家要相信朝廷,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他的語氣嚴厲,目光堅定。
高晉也趕忙承諾:“這二位是朝廷欽差,朝廷已經答應開倉放糧,我會立刻安排人,先将衙門裡儲備的一些糧食拿出來,熬粥分給大家。
還請大家稍安勿躁,排好隊,有序領取。
”他的聲音急切,試圖平息衆人的怒火。
百姓們聽了,情緒稍微穩定下來。
在官兵的組織下,難民們開始有序排隊。
巡撫高晉立刻發文到各府州縣,開倉放糧,設立粥棚用來解決燃眉之急。
另外又調集官兵,嚴厲監督和管控那些儲糧大戶和不法商人。
紀曉岚和劉墉則決定深入民間,繼續調查災情和富戶囤積糧食的情況。
我們換上便服,來到集市。
隻見平日裡熱鬧的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多數店鋪都已關門。
偶爾幾家開門的,賣的也都是些粗陋的食物,且價格高得離譜。
在一家米店前,紀曉岚看到老闆正和一個顧客争吵。
顧客哀求道:“老闆,便宜點吧,這米價實在太高了,我們實在買不起。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絕望。
老闆卻蠻橫地說:“愛買不買,就這價,現在整個安徽都缺糧,有的是人搶着要。
”他的臉上滿是貪婪和冷漠。
紀曉岚上前,不動聲色地問:“老闆,你這米怎麼賣這麼貴?如今朝廷正在大力救災,你這樣哄擡物價,可是要吃官司的。
”他的聲音平靜,但眼神中透着威嚴。
老闆不屑地看了他一眼:“你是什麼人?少在這吓唬我。
我這米也是高價買來的,不賣貴點,我喝西北風啊?”他的态度嚣張,毫無懼意。
劉墉忍不住上前,亮出身份:“大膽刁民,這是朝廷欽差紀曉岚大人,還不跪下!”他的聲音嚴厲,充滿了威嚴。
老闆一聽,吓得臉色慘白,撲通一聲跪下:“大人饒命,小的也是無奈之舉,都是被那些囤糧的大戶逼的。
他們把糧食都收起來,擡高價格,我們這些小商戶也沒辦法。
”他的聲音顫抖,充滿了恐懼。
紀曉岚見狀,知道從他嘴裡問不出更多有用信息,便責令他立刻降低米價,否則嚴懲不貸。
離開米店後,兩人繼續走訪。
在一處隐蔽的倉庫附近,他們發現有幾個鬼鬼祟祟的人在搬運糧食。
紀曉岚和劉墉暗中觀察,發現這些糧食竟然都是上等的白米,數量頗為可觀。
劉墉低聲說:“看來這就是一個囤糧點,我們得想辦法把這些人一網打盡,奪回糧食救濟百姓。
”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兩人悄悄返回衙門,将此事告知高晉。
高晉立刻調集官兵,将倉庫團團圍住。
一番搜捕後,成功抓獲了囤糧的富戶和他的手下。
在鐵證面前,富戶隻能乖乖交代,他囤積了大量糧食,準備等價格再漲漲就高價賣出。
紀曉岚看着倉庫裡堆積如山的糧食,感慨道:“這些糧食本可救活無數百姓,卻被這些貪婪之人用來謀取暴利。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和惋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晉請示道:“二位大人,這些糧食如何處置?” 劉墉說:“立刻将這些糧食收入官倉,等待應急,确保每一個百姓都能吃到。
”他的語氣果斷,不容置疑。
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穩定了安徽百姓的情緒。
經過大量的挖渠引水,使安徽農耕逐漸地走上正軌。
看着百姓們安穩的吃上了熱乎的飯菜,紀曉岚和劉墉心中稍感欣慰。
但他們知道,這隻是暫時緩解了災情,要徹底解決問題,還得仁義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在安徽的日子裡,紀曉岚和劉墉繼續在安徽各地巡查,整頓吏治,嚴懲貪腐。
他們走過一個個村莊,訪問一戶戶人家,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存在問題的角落。
積極組織百姓修繕水利設施,用于灌溉自救。
他們親自參與規劃,指導工程的進行,确保每一處水利設施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同時,鼓勵百姓開展一些副業生産,如編織、養殖等,以增加平日生活收入。
他們耐心地教導百姓技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讓百姓在困境中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在普通人眼裡,兩淮和江南之地是最不缺水的。
然而,乾隆二十三年的旱災,江南之地更為嚴重。
什麼原因?隻因為水利工程不發達。
人們僅僅依靠靠天吃飯,一旦遇到旱災。
小的溝渠幹涸無水,大的江河距離農田太遠難以取水,百姓失去了灌溉來源,就隻能怨天尤人了。
我們一行人離開了安徽,一路馬不停蹄地趕往江南。
江南之地,向來以魚米之鄉着稱,可如今眼前的景象卻讓我們大為震驚。
稻田裡的禾苗枯黃幹癟,河溝裡的水幾近幹涸,隻剩一些淤泥在太陽下幹裂。
昔日繁華的城鎮也失去了往日的熱鬧,街頭巷尾彌漫着一股沉悶的氣息。
我們在一個小鎮上稍作停留,劉墉和紀曉岚走進一家農戶,想打聽些當地的情況。
“老哥,這江南的旱災怎也會如此嚴重?”劉墉問道。
老農長歎一聲:“客官有所不知,今年這旱災來得突然,又趕上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河水引不過來,百姓們隻能眼睜睜看着莊稼旱死。
” 紀曉岚皺起眉頭:“難道當地官府沒有想辦法解決?”老闆壓低聲音:“官府倒是想辦法了,可那些當官的自己都顧着中飽私囊,哪還管得了百姓的死活。
” 劉墉和紀曉岚對視一眼,心中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整治一番。
他們找到當地的官員,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嚴厲斥責其不作為。
那官員吓得跪地求饒,承諾會全力救災。
随後的日子裡,劉墉和紀曉岚親自指揮百姓修繕水利,鼓勵大家互助互救。
我們還深入田間地頭,與百姓一同勞作。
經過衆人的努力,終于有了一些成效。
新修的水渠引來了河水,枯黃的禾苗漸漸有了生機。
日子一天天過去,江南的災情逐漸得到控制。
劉墉和紀曉岚看着逐漸恢複生機的土地,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