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冬季生活(炼铁)
關燈
小
中
大
族長更重要的任務,應該是指引部落發展的方向。
張洪從制作陶器的熊木那裡要來了一個徒弟——熊山,熊山人如其名,長得壯壯實實的,平時張洪與熊木探讨制作陶器的技術問題時,熊山在旁邊也能偶爾插上一些話,并且在熊木研究新的技術時,都是熊山在指揮着其他人做陶器,所以他過來學習煉鐵技術,後續掌握部落冶煉金屬的工作,張洪還是很滿意的。
煉鐵需要有坩埚,然後是風箱,還要再修個高爐,用現在燒陶的辦法來煉鐵肯定不行,溫度達不到不說,還不容易操作。
但煉鐵的原理與陶器類似,爐子不行就蓋個更高的,溫度達不到就用煤,風箱不夠那就做個更大的風箱。
除了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處理原材料,制作模具等等,千頭萬緒,幾乎就是要靠徒手搓出來鐵質工具。
幸好張洪對煉鐵的基本過程還是有點了解,對所需的步驟也比較熟悉。
在後世,大家都知道中國是鐵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石含鐵品位較低的國家,但是,在這個時代,要求不用那麼高,隻要有鐵礦石和煤炭,張洪就已經很滿足了。
隻要能将金屬鐵給提煉出來,哪怕含碳量高一些,雜質多一些,質量差一些,隻要不影響短期的使用就行,鐵器的優點怎麼着也要比石頭工具要強。
鐵礦石,之前也發現過不少,部落附近就有一些含有不少鐵鏽顔色的石頭,張洪選擇了一處出産礦石較好的地方,利用每日打獵回來的時間,帶着族人每天或抱或提,帶回來不少鐵礦石,在院子外面東面的圍牆處集中堆放,都快成了一座小山。
有了鐵礦石,煤炭也必不可少,更加幸運的是,部落很久以前就有使用這種黑色石頭用來燒火取暖的經驗了,而且部落周圍也有煤礦,雖然煤炭的品質同樣不高,但足夠煉鐵所需。
現在部落使用的煤條,就是将煤炭敲碎與黃土混合,加水攪拌均勻後,捏成泥條曬幹制作而成的。
由于之前技術、條件有限,加之下雪影響,安置冶煉的設施遲遲沒有準備好,這幾天,終于算是完工了。
張洪計劃在院子外搭建簡易的冶煉設施,為了方便工作開展和處理部落裡的事情,張洪還特意讓人在東面的圍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在外面用泥土和石頭堆砌了一個隻有兩米多高的簡易熔爐,還在爐子周圍圍了一圈土,形成了一個階梯形狀,這樣制作而成的簡易熔爐,張洪自然不指望它能有多好的效果,但還是那句話,現階段,隻要夠用就行,效率低一些,成本高一些,都可以接受。
為了增加爐内溫度,提高鐵礦石的熔化速度,張洪還在旁邊挖了一個小的圓坑,利用樹皮、樹枝和麻繩、獸皮,做成了一個安置在地上,高約半米的鼓風機。
要是有個風箱就好了,張洪奢望地想到,風箱首先得有木闆,而部落沒有太多鋒利的石頭,也就無法提供平整一些的木闆。
所以張洪隻能用泥土和樹皮,做一個簡易的鼓風機。
這個鼓風機很簡單,在地上挖一個直徑30厘米的圓的淺坑,然後在中間圓心處,插上一個一米多長的細木棍,木棍在地上鑽一個深約10公分的小洞,作為旋轉的圓點;随後,在淺坑的外圍逐漸砌土,慢慢堆高,在底部留一個口子與高爐連接,便于輸送空氣;最後,當壘到30公分左右時,開始逐漸封頂。
在封頂前,将木棍周圍交叉綁着規則形狀的樹皮或者堅硬的獸皮,然後用專門燒制的、底部中間帶有一個小孔的陶器倒扣在頂上,小木棍穿過陶器的洞;然後張洪又拿出了一個類似于弓的東西,弓弦在木棍上纏繞兩圈,然後推動弓前後運動,便能在底部産生空氣流動,從而增加高爐内的氧氣含量,提升爐溫。
接着就是燃料,部落周圍發現了一些淺層的煤炭,而且在張洪的有意引導下,部落裡用煤的地方很多,節省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樹木制造木炭,并且煤炭的熱值要比木炭高很多,部落裡很快将煤炭用于取暖、做飯、燒制陶器等生活中,張洪還将後世的煤球給照搬了過來,将黃土、煤炭、木炭打碎兌水混合,捏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晾幹後就能很方便的使用了。
原來部落取暖、做飯、照明,都是燃起一堆火,很不方便不說,還要有人一直照看着火堆,防止熄滅,生火現在很麻煩,而現在有了煤球,無論做飯、取暖都比較簡單,用黏土包裹着碎草、小石子制作的煤爐裡,一直燃燒着煤球,爐子不做飯的時候,熊火、熊竈就添加上幾塊煤球,将底部的進氣口留一點點縫隙通風,不讓爐子熄滅,爐子上放着裝滿水的陶盆,這樣在大家狩獵或者飯前,能夠有熱水使用,或者等飯點直接用來煮肉。
部落的照明問題,張洪将入秋以來曆次打獵的獵物的油脂都收集了起來,還從靠近原來樹部落的地方收集了一種類似于蓖麻的植物種子,将這些種子放在陶盆裡用小火在下面翻炒,等七八分熟端下來,再用獸皮包裹住用石塊壓,就形成了一些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油異常珍貴,而且用作油燈,使用起來效果也有限,但給部落的夜晚帶來了光明,在晚上,部落裡所有人就圍在教室裡,借着如黃豆大小的燈光聽張洪教大家識字。
而張洪等人趁着這個時候圍在油燈旁設計高爐的制作。
用于煉鐵的爐子、燃料和風箱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坩埚,這個東西在煉鐵中作用非常大,張洪也隻能用黏土混合着破碎後的陶片、石英砂等制作一些。
破碎後的鐵礦石原料裝入坩埚中,跟煤炭一起被投入爐子裡,點火煅燒後,添加煤炭并鼓風,直到坩埚中的鐵礦石完全熔化後,用一根木棒快速地将表面浮起的殘渣給撈出來,然後靜置一段時間,再次快速地從爐頂用沾濕水的木夾子将坩埚裡的溶液,上層漂浮着的灰塵和雜質給撇去,接着将剩下的溶液給倒入另一個燒的通紅的坩埚中,以祛除底部的雜質,然後多次轉爐,直至鐵礦石溶液中雜質含量
張洪從制作陶器的熊木那裡要來了一個徒弟——熊山,熊山人如其名,長得壯壯實實的,平時張洪與熊木探讨制作陶器的技術問題時,熊山在旁邊也能偶爾插上一些話,并且在熊木研究新的技術時,都是熊山在指揮着其他人做陶器,所以他過來學習煉鐵技術,後續掌握部落冶煉金屬的工作,張洪還是很滿意的。
煉鐵需要有坩埚,然後是風箱,還要再修個高爐,用現在燒陶的辦法來煉鐵肯定不行,溫度達不到不說,還不容易操作。
但煉鐵的原理與陶器類似,爐子不行就蓋個更高的,溫度達不到就用煤,風箱不夠那就做個更大的風箱。
除了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處理原材料,制作模具等等,千頭萬緒,幾乎就是要靠徒手搓出來鐵質工具。
幸好張洪對煉鐵的基本過程還是有點了解,對所需的步驟也比較熟悉。
在後世,大家都知道中國是鐵礦資源總量豐富、礦石含鐵品位較低的國家,但是,在這個時代,要求不用那麼高,隻要有鐵礦石和煤炭,張洪就已經很滿足了。
隻要能将金屬鐵給提煉出來,哪怕含碳量高一些,雜質多一些,質量差一些,隻要不影響短期的使用就行,鐵器的優點怎麼着也要比石頭工具要強。
鐵礦石,之前也發現過不少,部落附近就有一些含有不少鐵鏽顔色的石頭,張洪選擇了一處出産礦石較好的地方,利用每日打獵回來的時間,帶着族人每天或抱或提,帶回來不少鐵礦石,在院子外面東面的圍牆處集中堆放,都快成了一座小山。
有了鐵礦石,煤炭也必不可少,更加幸運的是,部落很久以前就有使用這種黑色石頭用來燒火取暖的經驗了,而且部落周圍也有煤礦,雖然煤炭的品質同樣不高,但足夠煉鐵所需。
現在部落使用的煤條,就是将煤炭敲碎與黃土混合,加水攪拌均勻後,捏成泥條曬幹制作而成的。
由于之前技術、條件有限,加之下雪影響,安置冶煉的設施遲遲沒有準備好,這幾天,終于算是完工了。
張洪計劃在院子外搭建簡易的冶煉設施,為了方便工作開展和處理部落裡的事情,張洪還特意讓人在東面的圍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在外面用泥土和石頭堆砌了一個隻有兩米多高的簡易熔爐,還在爐子周圍圍了一圈土,形成了一個階梯形狀,這樣制作而成的簡易熔爐,張洪自然不指望它能有多好的效果,但還是那句話,現階段,隻要夠用就行,效率低一些,成本高一些,都可以接受。
為了增加爐内溫度,提高鐵礦石的熔化速度,張洪還在旁邊挖了一個小的圓坑,利用樹皮、樹枝和麻繩、獸皮,做成了一個安置在地上,高約半米的鼓風機。
要是有個風箱就好了,張洪奢望地想到,風箱首先得有木闆,而部落沒有太多鋒利的石頭,也就無法提供平整一些的木闆。
所以張洪隻能用泥土和樹皮,做一個簡易的鼓風機。
這個鼓風機很簡單,在地上挖一個直徑30厘米的圓的淺坑,然後在中間圓心處,插上一個一米多長的細木棍,木棍在地上鑽一個深約10公分的小洞,作為旋轉的圓點;随後,在淺坑的外圍逐漸砌土,慢慢堆高,在底部留一個口子與高爐連接,便于輸送空氣;最後,當壘到30公分左右時,開始逐漸封頂。
在封頂前,将木棍周圍交叉綁着規則形狀的樹皮或者堅硬的獸皮,然後用專門燒制的、底部中間帶有一個小孔的陶器倒扣在頂上,小木棍穿過陶器的洞;然後張洪又拿出了一個類似于弓的東西,弓弦在木棍上纏繞兩圈,然後推動弓前後運動,便能在底部産生空氣流動,從而增加高爐内的氧氣含量,提升爐溫。
接着就是燃料,部落周圍發現了一些淺層的煤炭,而且在張洪的有意引導下,部落裡用煤的地方很多,節省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樹木制造木炭,并且煤炭的熱值要比木炭高很多,部落裡很快将煤炭用于取暖、做飯、燒制陶器等生活中,張洪還将後世的煤球給照搬了過來,将黃土、煤炭、木炭打碎兌水混合,捏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晾幹後就能很方便的使用了。
原來部落取暖、做飯、照明,都是燃起一堆火,很不方便不說,還要有人一直照看着火堆,防止熄滅,生火現在很麻煩,而現在有了煤球,無論做飯、取暖都比較簡單,用黏土包裹着碎草、小石子制作的煤爐裡,一直燃燒着煤球,爐子不做飯的時候,熊火、熊竈就添加上幾塊煤球,将底部的進氣口留一點點縫隙通風,不讓爐子熄滅,爐子上放着裝滿水的陶盆,這樣在大家狩獵或者飯前,能夠有熱水使用,或者等飯點直接用來煮肉。
部落的照明問題,張洪将入秋以來曆次打獵的獵物的油脂都收集了起來,還從靠近原來樹部落的地方收集了一種類似于蓖麻的植物種子,将這些種子放在陶盆裡用小火在下面翻炒,等七八分熟端下來,再用獸皮包裹住用石塊壓,就形成了一些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油異常珍貴,而且用作油燈,使用起來效果也有限,但給部落的夜晚帶來了光明,在晚上,部落裡所有人就圍在教室裡,借着如黃豆大小的燈光聽張洪教大家識字。
而張洪等人趁着這個時候圍在油燈旁設計高爐的制作。
用于煉鐵的爐子、燃料和風箱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坩埚,這個東西在煉鐵中作用非常大,張洪也隻能用黏土混合着破碎後的陶片、石英砂等制作一些。
破碎後的鐵礦石原料裝入坩埚中,跟煤炭一起被投入爐子裡,點火煅燒後,添加煤炭并鼓風,直到坩埚中的鐵礦石完全熔化後,用一根木棒快速地将表面浮起的殘渣給撈出來,然後靜置一段時間,再次快速地從爐頂用沾濕水的木夾子将坩埚裡的溶液,上層漂浮着的灰塵和雜質給撇去,接着将剩下的溶液給倒入另一個燒的通紅的坩埚中,以祛除底部的雜質,然後多次轉爐,直至鐵礦石溶液中雜質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