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粟的发现
關燈
小
中
大
熊行等人興高采烈地走了,趁着才剛剛中午,趕緊到發現苜蓿草的地方,再去采集一些回來。
張洪發現就算族人采集到了很多的草料,但是每次隻能背回來或者抱回來很少一部分,靠這樣的來回運輸,估計到過冬,都不一定能儲備足夠牲畜食用的草料。
于是張洪便叫人去找了一根大概手臂粗細,兩米二左右的木棍,兩頭各用繩子吊着下面的一捆草,原始的扁擔便做好了。
有了這個簡易的扁擔,雖然沒有辦法解決族人背負物品的問題,但至少現在,可以讓族人一次往返能夠運回更多的草料。
帶着族長教的辦法,一人拿着一根棍子和繩子,熊行等人開心地往目的地進發而去。
看着熊行等人離去,熊奇也準備帶人去其他地方再碰碰運氣,衣服就别想了,要是能找到熊行發現的這種草,待會多采集一些,也不至于太丢人。
張洪蹲在獸欄邊,從散落在地上的草苗中抽出一根,仔細端詳着。
這株草大概隻有60厘米高,葉子狹長,莖稈也不粗,隻有不到筷子粗細,頂端長得像狗尾巴草,但很明顯,它的穗要比狗尾巴草更大、顆粒也越多,上面的絨毛也更短和柔軟。
張洪從穗上捏了一些種子放在手心,種子圓滾滾的,很小,直徑大概隻有0.5毫米左右,不仔細看的話很容易就忽略了。
将手上的種子放到一個陶碗裡,并用一根木頭和石頭使勁按了一下碗中的種子。
外殼破碎後,露出裡面金黃色的果實,輕輕地吹掉上面的外殼後,張洪捏起一點放到嘴裡嘗了嘗,嚼起來倒沒有什麼異味,反而有種清香的感覺,有些熟悉。
雖然跟後世的作物相差很大,但張洪能夠确定的就是,這種植物就是粟。
作為華夏文明的一份子,張洪很清楚的知道,五谷雜糧中,一直到大規模種植和食用小麥,在這之前,一直種植的就是粟和稻。
正是有了粟這種有着可以大規模種植、畝産量高的農作物,文明才有了持續發展下去的物質基礎,直到宋代小麥水稻才代替粟,成為中國北方人口的主糧,而在宋以前,粟或者說小米,一直是北方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此刻張洪已經不知道該用什麼言語來表達自己心裡激動的内心了,他看着在獸欄旁手腳局促的熊奇,心情大好。
他們不會知道,正是有了這個糧食作物,農業文明才能最終戰勝漁獵文明,使得食物供應的穩定性逐漸超越漁獵和遊牧,使得華夏文明最早就出現在有種植小米的地區。
“熊奇,你找到的這種草,我叫他粟,雖然鹿不吃,但他的果實我們是可以吃的,你在哪裡發現的,我跟你們一起去。
” 張洪讓熊奇等人将散落一地的粟穗給收集起來,還在院中平整出來一個大概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平地,專門将粟穗曬在這個地方。
因為時間還早,張洪抑制不住去看粟的沖動,連忙讓人準備了一些工具,便讓熊奇帶着他過去了。
第二天天一亮,吃完煮肉的張洪,讓熊奇為向導,帶着繩子和扁擔便向發現粟的地方走去。
地方挺遠,一路上,張洪記錄着行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植物,将有用的全部标記下來,準備後面來收集。
快到中午才到達地方,張洪估計走了有2個多小時。
眼前的野生粟田,這一片起碼有兩個足球場大小,周圍已經有不少鳥雀正蹲在粟杆上吃着。
張洪也沒停下歇歇,立馬帶着族中的二十人開始收割粟。
為了這一片粟,張洪可以說是傾巢而出,巫帶着十來個人去了其他部落,自己便将部落煮鹽、鞣皮、制陶等工作大部分都停了下來,更别提什麼麻繩、采集草料的事情了,整個部落裡就剩下十來個老弱婦孺守着。
花費了兩天的時間,部落裡終于把這一片粟給收割完畢。
張洪腳上穿着獸皮制成的鞋子,在野地裡一點點尋找着有無遺漏的粟穗。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現在每多收集一穗,來年播種就能多生長一片。
粟穗如同大号的狗尾巴草一樣,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種子,因為是最原始的粟,個頭并不是很大,隻有後世十幾厘米長的三分之一,上面的種子也大概隻有五百來個,每顆粟直徑也大概隻有不到一毫米。
張洪知道任何農作物的高産,都需要不斷地人工馴化和培育,從優中選優,一代代地人工幹預,這樣才能一點點地把植物的産量給提升上來。
整片野地連同附近找到的粟田大概有五畝大小,攏共收了大概四百多斤的粟。
後面張洪也反應過來,粟杆收回去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不如直接收穗子。
衆人帶來幾個獸皮制成的口袋,每天将收好的穗子全部放到口袋中,幾個人就能将所有的粟給運回去。
最後一天等到檢查完畢,沒有再發現遺漏的,張洪便招呼衆人回去。
這幾天的收割,讓張洪和族人們直呼吃不消,收割粟穗完全是個體力活和技術活,粟的植株比較矮小,大概就不到一米,對于身高普遍在一米三四左右的原始人,這個高
張洪發現就算族人采集到了很多的草料,但是每次隻能背回來或者抱回來很少一部分,靠這樣的來回運輸,估計到過冬,都不一定能儲備足夠牲畜食用的草料。
于是張洪便叫人去找了一根大概手臂粗細,兩米二左右的木棍,兩頭各用繩子吊着下面的一捆草,原始的扁擔便做好了。
有了這個簡易的扁擔,雖然沒有辦法解決族人背負物品的問題,但至少現在,可以讓族人一次往返能夠運回更多的草料。
帶着族長教的辦法,一人拿着一根棍子和繩子,熊行等人開心地往目的地進發而去。
看着熊行等人離去,熊奇也準備帶人去其他地方再碰碰運氣,衣服就别想了,要是能找到熊行發現的這種草,待會多采集一些,也不至于太丢人。
張洪蹲在獸欄邊,從散落在地上的草苗中抽出一根,仔細端詳着。
這株草大概隻有60厘米高,葉子狹長,莖稈也不粗,隻有不到筷子粗細,頂端長得像狗尾巴草,但很明顯,它的穗要比狗尾巴草更大、顆粒也越多,上面的絨毛也更短和柔軟。
張洪從穗上捏了一些種子放在手心,種子圓滾滾的,很小,直徑大概隻有0.5毫米左右,不仔細看的話很容易就忽略了。
将手上的種子放到一個陶碗裡,并用一根木頭和石頭使勁按了一下碗中的種子。
外殼破碎後,露出裡面金黃色的果實,輕輕地吹掉上面的外殼後,張洪捏起一點放到嘴裡嘗了嘗,嚼起來倒沒有什麼異味,反而有種清香的感覺,有些熟悉。
雖然跟後世的作物相差很大,但張洪能夠确定的就是,這種植物就是粟。
作為華夏文明的一份子,張洪很清楚的知道,五谷雜糧中,一直到大規模種植和食用小麥,在這之前,一直種植的就是粟和稻。
正是有了粟這種有着可以大規模種植、畝産量高的農作物,文明才有了持續發展下去的物質基礎,直到宋代小麥水稻才代替粟,成為中國北方人口的主糧,而在宋以前,粟或者說小米,一直是北方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此刻張洪已經不知道該用什麼言語來表達自己心裡激動的内心了,他看着在獸欄旁手腳局促的熊奇,心情大好。
他們不會知道,正是有了這個糧食作物,農業文明才能最終戰勝漁獵文明,使得食物供應的穩定性逐漸超越漁獵和遊牧,使得華夏文明最早就出現在有種植小米的地區。
“熊奇,你找到的這種草,我叫他粟,雖然鹿不吃,但他的果實我們是可以吃的,你在哪裡發現的,我跟你們一起去。
” 張洪讓熊奇等人将散落一地的粟穗給收集起來,還在院中平整出來一個大概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平地,專門将粟穗曬在這個地方。
因為時間還早,張洪抑制不住去看粟的沖動,連忙讓人準備了一些工具,便讓熊奇帶着他過去了。
第二天天一亮,吃完煮肉的張洪,讓熊奇為向導,帶着繩子和扁擔便向發現粟的地方走去。
地方挺遠,一路上,張洪記錄着行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植物,将有用的全部标記下來,準備後面來收集。
快到中午才到達地方,張洪估計走了有2個多小時。
眼前的野生粟田,這一片起碼有兩個足球場大小,周圍已經有不少鳥雀正蹲在粟杆上吃着。
張洪也沒停下歇歇,立馬帶着族中的二十人開始收割粟。
為了這一片粟,張洪可以說是傾巢而出,巫帶着十來個人去了其他部落,自己便将部落煮鹽、鞣皮、制陶等工作大部分都停了下來,更别提什麼麻繩、采集草料的事情了,整個部落裡就剩下十來個老弱婦孺守着。
花費了兩天的時間,部落裡終于把這一片粟給收割完畢。
張洪腳上穿着獸皮制成的鞋子,在野地裡一點點尋找着有無遺漏的粟穗。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現在每多收集一穗,來年播種就能多生長一片。
粟穗如同大号的狗尾巴草一樣,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種子,因為是最原始的粟,個頭并不是很大,隻有後世十幾厘米長的三分之一,上面的種子也大概隻有五百來個,每顆粟直徑也大概隻有不到一毫米。
張洪知道任何農作物的高産,都需要不斷地人工馴化和培育,從優中選優,一代代地人工幹預,這樣才能一點點地把植物的産量給提升上來。
整片野地連同附近找到的粟田大概有五畝大小,攏共收了大概四百多斤的粟。
後面張洪也反應過來,粟杆收回去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不如直接收穗子。
衆人帶來幾個獸皮制成的口袋,每天将收好的穗子全部放到口袋中,幾個人就能将所有的粟給運回去。
最後一天等到檢查完畢,沒有再發現遺漏的,張洪便招呼衆人回去。
這幾天的收割,讓張洪和族人們直呼吃不消,收割粟穗完全是個體力活和技術活,粟的植株比較矮小,大概就不到一米,對于身高普遍在一米三四左右的原始人,這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