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回到部落
關燈
小
中
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巫帶着人在石部落參加集會的時候,張洪已經将部落的今年規劃給定了下來,并在空閑的時候,帶着族人一點點地準備各種建築所需的材料。
來自後世的經驗,讓他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缪的行動準則,現在部落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生産各種工具還是準備材料,其中所蘊含的技術,放在後世工業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任何一個小作坊或者手工達人都能給手搓出來。
但對于十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材料沒有工具,無論哪一樣單獨拿出來,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解決掉的事情。
四月底,距離粟播種下去也有50多天了,這段時間降水少了一些,還好粟本身是比較耐旱的,而且臨近小溪,取水灌溉也很方便。
留在部落負責照顧粟田的族人們,都提着水桶,從小橋下面提水,然後放到驢車上運到田裡,再由族人們挑水一桶桶地澆到地裡。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不實際體驗根本體會不到種地的辛苦。
種植粟,一開始讓部落裡每個人都感覺到新奇,但過了一段時間,能夠保持這種激情的人就少了很多,到現在,要不是部落裡的分工,族人們都不會主動地來田裡進行照料。
可張洪不打算跟族人們解釋太多,除了跟巫耐心地說過幾次,打消了他的疑慮外,其他的族人,隻有在看到豐收時的景象後,才能知道這些不起眼的粟,是他們今後生活的保障。
現在這些不起眼的粟,幾百畝連成一片,綠油油地,看起來就讓人心情愉悅。
在播種完成粟開始發芽後,粟苗隻有五六厘米高的時候,張洪就有意地将弱苗給拔出,隻保留一些粗壯的幼苗,用後世的話叫做間苗,讓這些留下的粟苗獲得更充分的營養。
要想盡可能地提高産量,就需要進行合理密植,在不影響單株産量或單株獲得一定産量的前提下,增加種植密度。
合理密植可以協調穗數、粒數、粒重三者之間的關系。
密植就是增加每畝株數,保證單位面積上達到一定的有效穗數。
在一定條件下,合理密植配合适當的栽培措施,就可以使個體發育少受影響,群體發育與個體發育協調發展。
構成産量的三個因素的乘積達最大值。
從而獲得高産。
今年是第一年進行種植,所以密度并不高,但密密麻麻的粟杆已經将土地表面給遮蓋了起來,從遠處看,就是一塊巨大的綠色草地。
除了要往田裡跑,其他事情也需要關心。
張洪最近忙的不可開交,少了巫和十幾個族人的勞動力,族裡剩下的人從早忙到晚上:雞鳴時起床,洗漱吃過早飯後,狩獵的隊伍在熊大熊二的帶領下,外出狩獵、布置陷阱,熊奇、羽落則帶人探查更遠的地方;而部落剩下的一半人手中,還要有一部分去放養牲口、雞鴨,采摘蘑菇;甚至一些大一點的孩子跟着部落的婦女,還要在附近的菜地裡澆水、捉蟲,幾乎沒有玩耍的機會; 熊火熊竈則需要準備族人的午餐和晚餐,另外,還要有幾個人去發現的新的麻地、野生粟田和周圍進行查探…… 部落裡連制作陶器和打鐵的工作都不得不在白天上午的時候停下來,因為原材料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采和運送,更别說準備建築材料了,現在族人們每晚天黑後回到部落,除了半個時辰的學字,剩下的時間都倒頭就睡。
族人的辛苦張洪看在眼裡,但部落要發展,隻能苦一苦族人。
要在冬天來臨前,讓族人比去年過得好,達到今年年初規劃的目标,積累足夠多的糧食,隻能将一切空閑的時間給利用起來,将一切能用得上的人給發動起來,争取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張洪跟熊山經過好幾天的努力,終于把鐵鍋給創造了出來。
鑄造鐵鍋,最難的是在于如何保證鐵鍋在各處的厚度大緻相同。
張洪想了很多辦法,也做了很多嘗試,但大部分都失敗了,制作出來的鐵鍋,要麼太厚,跟陶器一樣,無法使用;要麼就厚薄不均勻,受熱也不均勻。
經曆了多次失敗,最後隻有一種辦法勉強算是成功,就是使用模具。
模具為兩個半球形的黏土塊,一個向外凸,一個向裡凹,兩塊模具一結合,可以合到一起,而在結合處的邊緣,用小木塊或者泥塊稍微墊一下,就能産生大概2-3毫米的縫隙;模具在使用的時候倒扣在工作台上,還需要提前進行加熱,防止太冷鐵水倒入就凝固。
在底部正中開上一個小孔,鑄造時,将融化的鐵水倒入小孔,順着縫隙将模具中間的空隙填滿; 然後等待冷卻,取下模具,再将底部小孔附近的鐵敲打敲打,把鐵鍋周圍的毛刺用锉刀給磨平,放到沙子裡使勁摩擦後,一口鐵鍋就算完成了。
模具制作起來很是麻煩,這不僅需要提前将圓球給做好,還要将“陰極”的模具給匹配好,而且因為是黏土做的,在澆鑄過程中,極易發生受熱不均而炸裂的時候,并且使用壽命也很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足足實驗了三天,才澆鑄出來3口直徑在80厘米的大鐵鍋。
反而小鐵鍋鑄造起來簡單,成功率也算高,有了10口。
鐵鍋的誕生,讓部落的食物不僅僅隻限于烤肉和煮肉湯,為了犒勞一下辛苦的族人們,這一周的每天晚上,張洪都會親自下廚,将從豬脂肪提煉出來的油往鍋中一倒,等油熱後,将打好的雞蛋液倒入鍋中,翻炒,灑上鹽和蔥花,再加上切斷的韭菜,翻炒片刻,族人們期待的韭菜炒雞蛋就能順利出鍋了。
部落現在有大大小小的雞500多隻,每日差不多能收獲個150-200枚的雞蛋,除了留着孵化的雞蛋,每天再存下來一部分,平均每天能讓族人吃上50-80個。
每三天,每個族人早上就能分到一個煮熟的雞蛋,孩子和婦女額外再多一個,同樣是每三天一次,中午或者晚上會做一道韭菜炒蛋或者雞蛋湯; 而除了韭菜炒蛋備受歡迎外,還有炒魚塊、紅燒肉、炒鹹肉幹等食物,雖然沒有醬油,但用鐵鍋做出來的食物,也讓吃慣了水煮肉的張洪和族人食指大動,即便沒有其他調料,吃的也都幹幹淨淨的。
族人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吃飯的時候,尤其是族長親自下廚
來自後世的經驗,讓他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缪的行動準則,現在部落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生産各種工具還是準備材料,其中所蘊含的技術,放在後世工業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任何一個小作坊或者手工達人都能給手搓出來。
但對于十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材料沒有工具,無論哪一樣單獨拿出來,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解決掉的事情。
四月底,距離粟播種下去也有50多天了,這段時間降水少了一些,還好粟本身是比較耐旱的,而且臨近小溪,取水灌溉也很方便。
留在部落負責照顧粟田的族人們,都提着水桶,從小橋下面提水,然後放到驢車上運到田裡,再由族人們挑水一桶桶地澆到地裡。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不實際體驗根本體會不到種地的辛苦。
種植粟,一開始讓部落裡每個人都感覺到新奇,但過了一段時間,能夠保持這種激情的人就少了很多,到現在,要不是部落裡的分工,族人們都不會主動地來田裡進行照料。
可張洪不打算跟族人們解釋太多,除了跟巫耐心地說過幾次,打消了他的疑慮外,其他的族人,隻有在看到豐收時的景象後,才能知道這些不起眼的粟,是他們今後生活的保障。
現在這些不起眼的粟,幾百畝連成一片,綠油油地,看起來就讓人心情愉悅。
在播種完成粟開始發芽後,粟苗隻有五六厘米高的時候,張洪就有意地将弱苗給拔出,隻保留一些粗壯的幼苗,用後世的話叫做間苗,讓這些留下的粟苗獲得更充分的營養。
要想盡可能地提高産量,就需要進行合理密植,在不影響單株産量或單株獲得一定産量的前提下,增加種植密度。
合理密植可以協調穗數、粒數、粒重三者之間的關系。
密植就是增加每畝株數,保證單位面積上達到一定的有效穗數。
在一定條件下,合理密植配合适當的栽培措施,就可以使個體發育少受影響,群體發育與個體發育協調發展。
構成産量的三個因素的乘積達最大值。
從而獲得高産。
今年是第一年進行種植,所以密度并不高,但密密麻麻的粟杆已經将土地表面給遮蓋了起來,從遠處看,就是一塊巨大的綠色草地。
除了要往田裡跑,其他事情也需要關心。
張洪最近忙的不可開交,少了巫和十幾個族人的勞動力,族裡剩下的人從早忙到晚上:雞鳴時起床,洗漱吃過早飯後,狩獵的隊伍在熊大熊二的帶領下,外出狩獵、布置陷阱,熊奇、羽落則帶人探查更遠的地方;而部落剩下的一半人手中,還要有一部分去放養牲口、雞鴨,采摘蘑菇;甚至一些大一點的孩子跟着部落的婦女,還要在附近的菜地裡澆水、捉蟲,幾乎沒有玩耍的機會; 熊火熊竈則需要準備族人的午餐和晚餐,另外,還要有幾個人去發現的新的麻地、野生粟田和周圍進行查探…… 部落裡連制作陶器和打鐵的工作都不得不在白天上午的時候停下來,因為原材料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采和運送,更别說準備建築材料了,現在族人們每晚天黑後回到部落,除了半個時辰的學字,剩下的時間都倒頭就睡。
族人的辛苦張洪看在眼裡,但部落要發展,隻能苦一苦族人。
要在冬天來臨前,讓族人比去年過得好,達到今年年初規劃的目标,積累足夠多的糧食,隻能将一切空閑的時間給利用起來,将一切能用得上的人給發動起來,争取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張洪跟熊山經過好幾天的努力,終于把鐵鍋給創造了出來。
鑄造鐵鍋,最難的是在于如何保證鐵鍋在各處的厚度大緻相同。
張洪想了很多辦法,也做了很多嘗試,但大部分都失敗了,制作出來的鐵鍋,要麼太厚,跟陶器一樣,無法使用;要麼就厚薄不均勻,受熱也不均勻。
經曆了多次失敗,最後隻有一種辦法勉強算是成功,就是使用模具。
模具為兩個半球形的黏土塊,一個向外凸,一個向裡凹,兩塊模具一結合,可以合到一起,而在結合處的邊緣,用小木塊或者泥塊稍微墊一下,就能産生大概2-3毫米的縫隙;模具在使用的時候倒扣在工作台上,還需要提前進行加熱,防止太冷鐵水倒入就凝固。
在底部正中開上一個小孔,鑄造時,将融化的鐵水倒入小孔,順着縫隙将模具中間的空隙填滿; 然後等待冷卻,取下模具,再将底部小孔附近的鐵敲打敲打,把鐵鍋周圍的毛刺用锉刀給磨平,放到沙子裡使勁摩擦後,一口鐵鍋就算完成了。
模具制作起來很是麻煩,這不僅需要提前将圓球給做好,還要将“陰極”的模具給匹配好,而且因為是黏土做的,在澆鑄過程中,極易發生受熱不均而炸裂的時候,并且使用壽命也很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足足實驗了三天,才澆鑄出來3口直徑在80厘米的大鐵鍋。
反而小鐵鍋鑄造起來簡單,成功率也算高,有了10口。
鐵鍋的誕生,讓部落的食物不僅僅隻限于烤肉和煮肉湯,為了犒勞一下辛苦的族人們,這一周的每天晚上,張洪都會親自下廚,将從豬脂肪提煉出來的油往鍋中一倒,等油熱後,将打好的雞蛋液倒入鍋中,翻炒,灑上鹽和蔥花,再加上切斷的韭菜,翻炒片刻,族人們期待的韭菜炒雞蛋就能順利出鍋了。
部落現在有大大小小的雞500多隻,每日差不多能收獲個150-200枚的雞蛋,除了留着孵化的雞蛋,每天再存下來一部分,平均每天能讓族人吃上50-80個。
每三天,每個族人早上就能分到一個煮熟的雞蛋,孩子和婦女額外再多一個,同樣是每三天一次,中午或者晚上會做一道韭菜炒蛋或者雞蛋湯; 而除了韭菜炒蛋備受歡迎外,還有炒魚塊、紅燒肉、炒鹹肉幹等食物,雖然沒有醬油,但用鐵鍋做出來的食物,也讓吃慣了水煮肉的張洪和族人食指大動,即便沒有其他調料,吃的也都幹幹淨淨的。
族人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吃飯的時候,尤其是族長親自下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