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冬季生活(炼铁)
關燈
小
中
大
降到最低。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相鄰的爐子比較多,中間轉爐的過程溶液溫度下降的也不多,經過多次轉爐後,就可以将融化後的鐵汁倒入到提前用泥土制成的模具中。
為紀念部落第一把也許是這個時代第一把金屬工具,張洪決定先做一把斧頭,斧頭呈上窄下寬、上厚下薄的形狀,跟後世的斧子差别不大。
因為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盤古開天辟地所用的就是一把斧子。
斧子的模具相對簡單。
張洪在多次捶打得到的黏土上,用小木塊、石頭精心刻出了斧頭頭部的樣式,并且為了方便裝上斧柄,還在模具上安置了一根用陶土做的泥棍。
在經過長達一整天的實驗後,第一鍋能夠使用的鐵水被張洪從爐子裡夾了出來,通紅的溶液順着模具逐漸填滿凹槽,第一次煉鐵,張洪制作了2把斧子的模具,這次采集到的鐵礦石,耗費了一半,才堪堪将2把斧子給全部澆築出來。
等到冷卻後,張洪迫不及待地将一個斧子的頭部跟一根木棍組裝到一起。
斧頭重3斤多,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頭部一面,是一個近似方形的錘子,用于破碎等作用,而另一面,則是呈彎月型,張洪用石頭和水進行打磨,磨到晚上吃過飯,才将斧刃給磨出來。
熊大熊二看了張洪使用斧子後,也各自拿了一把進行磨制,張洪将一塊堅硬的石頭放到一塊大石頭上,用斧背一敲,石頭應聲而裂,這樣高的砸石塊的效率,讓熊大他們咋舌不已,緊握了手中的斧頭,害怕有人給奪了過去。
讓衆人吃驚的是在第二天,上午太陽出來後,室外白茫茫的一片積雪,反射着太陽光,讓人幾乎看不到其他的東西。
張洪帶着族人來到院外的一小片樹林,用磨好的斧頭,隻砍了十幾下,大腿粗的樹就被砍倒在地,倒下的樹帶起地上一片雪花。
衆人顧不上臉上被濺上的雪,紛紛圍着張洪,指着斧頭問這問那,張洪挺享受此刻被衆人圍着崇拜的感覺,也沒有多說,拿起斧頭,又是幹淨利落的幾下把樹枝給砍掉,隻留下一根4米多長的木材。
張洪拿起斧頭看了看,斧刃處沒有太大磨損,雖然有些變形,但整體還是能繼續使用的。
這也沒有辦法,在現在這個時代,能夠有金屬工具,對原始人來說算是黑科技了。
而要想有更加先進的煉鐵技術,就需要想辦法改變工具低劣、技術不成熟的窘境。
要想做到這個,就需要不斷地改進生産工藝和生産流程,不斷地改進各種工具,厚積薄發,總會能夠将部落的冶煉事業發展起來的。
鐵器的使用,是部落一個裡程碑式的轉折點,但對現在的熊部落來說,對張洪來說,隻不過多了一些工具而已。
有了鐵質的斧頭,雖然質量很次,但可以把礦石破碎的更細,削出來的木頭也更平,速度還更加快。
有了這些工具,很多原本沒有辦法制作的東西,也将不會有所限制了,部落的發展,也将進入一個快車道 拿到斧頭的熊大熊二等人像個孩子一樣,比着賽地去砍樹林的樹木,其他族人尤其是狩獵隊的隊員,更是眼紅不已,都想着摸一摸或者體驗一下用斧子砍掉一棵樹。
熊二不愧是熊二,即便砍了十幾棵,跟沒事人一樣,依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張洪十幾斧頭才砍掉一棵樹,已經被熊二遠遠地超在了後面。
張洪的斧子被巫拿去美其名曰地祭祀了,當然這麼重要的工具不能放在山洞裡吃灰,巫也明白,隻是說要将斧頭拿去描畫出來,然後去山洞裡記錄這個事情。
張洪沒有辦法,隻能回去繼續煉鐵。
現在張洪煉出來的,頂多算是生鐵,要想質量更好的鐵或者鋼,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鐵錘不斷地鍛打、加熱、再鍛打、再加熱,于是第二種武器很快就出現在了熊部落,就是錘子。
除了錘子,還用堅硬的石頭做了鐵砧,用于鍛打各類工具和武器。
在第一場雪下過一個月,部落裡有了鐵質的工具,而在半個月後,鐵礦石全部消耗一空,而張洪他們也得到了15把斧頭,5把錘子,短鋸條、鋤頭、刀具等工具若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大部分的鐵礦,則被用來制作鐵犁。
明年需要開荒的事情,已經是很多族人都知道的“秘密”了,趁着冬季提前準備一些工具,總不會有錯。
而且犁張洪後世也隻是在網上見識過幾次,不知道怎麼樣制作。
但現在他有的是時間,可以按照記憶中大概的樣子,一點點地改進,一步步地嘗試。
而原來張洪認為夠用的鐵礦石和煤炭,在族人知道了鐵制工具這麼好用後,學習煉鐵的人陡然間就增加了不少,而原材料也在不斷地使用和實驗過程中用完了。
停下來不再制作肯定是張洪最後才會做的選擇,而體會到鐵器鋒利好用的族人們,也不同意停下來制作這麼有用的工具。
張洪也覺得可惜,反正看天氣這幾天下雪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帶着十幾名狩獵隊的人員,用砍下的木頭做了一輛爬犁,用人推着和拉着,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後山那邊開采鐵礦石。
雖然路上耽誤了不少時間,但還是安全到達了。
爬犁制作也很簡單,就是用斧頭和刀,将兩根木頭的表面削平滑,在前進的方向上底部與地面接觸的地方,微微向上彎曲,跟雪橇一樣,再在這兩根木頭上用釘子釘上一些架子,能夠運送一些鐵礦石回來。
張洪這次帶隊,主要是讓這些族人都知道如何在冬季戶外進行短距離的行動,而後面就準備讓其他人來負責采礦這個事情。
冬季采礦本身就比較困難,即便是大家的熱情都很高漲,但是寒風和低溫也讓族人們受不了,所以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張洪才會讓他們去采集上2-3爬犁的鐵礦石。
至于煉鐵,相關的技術熊山已經熟練掌握,部分常用的農具和器具也都知道怎樣去鍛打,張洪就沒有必要再去親自做,自己隻要在部落發展的大方向上做給出正确的指引,就足夠。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相鄰的爐子比較多,中間轉爐的過程溶液溫度下降的也不多,經過多次轉爐後,就可以将融化後的鐵汁倒入到提前用泥土制成的模具中。
為紀念部落第一把也許是這個時代第一把金屬工具,張洪決定先做一把斧頭,斧頭呈上窄下寬、上厚下薄的形狀,跟後世的斧子差别不大。
因為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盤古開天辟地所用的就是一把斧子。
斧子的模具相對簡單。
張洪在多次捶打得到的黏土上,用小木塊、石頭精心刻出了斧頭頭部的樣式,并且為了方便裝上斧柄,還在模具上安置了一根用陶土做的泥棍。
在經過長達一整天的實驗後,第一鍋能夠使用的鐵水被張洪從爐子裡夾了出來,通紅的溶液順着模具逐漸填滿凹槽,第一次煉鐵,張洪制作了2把斧子的模具,這次采集到的鐵礦石,耗費了一半,才堪堪将2把斧子給全部澆築出來。
等到冷卻後,張洪迫不及待地将一個斧子的頭部跟一根木棍組裝到一起。
斧頭重3斤多,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頭部一面,是一個近似方形的錘子,用于破碎等作用,而另一面,則是呈彎月型,張洪用石頭和水進行打磨,磨到晚上吃過飯,才将斧刃給磨出來。
熊大熊二看了張洪使用斧子後,也各自拿了一把進行磨制,張洪将一塊堅硬的石頭放到一塊大石頭上,用斧背一敲,石頭應聲而裂,這樣高的砸石塊的效率,讓熊大他們咋舌不已,緊握了手中的斧頭,害怕有人給奪了過去。
讓衆人吃驚的是在第二天,上午太陽出來後,室外白茫茫的一片積雪,反射着太陽光,讓人幾乎看不到其他的東西。
張洪帶着族人來到院外的一小片樹林,用磨好的斧頭,隻砍了十幾下,大腿粗的樹就被砍倒在地,倒下的樹帶起地上一片雪花。
衆人顧不上臉上被濺上的雪,紛紛圍着張洪,指着斧頭問這問那,張洪挺享受此刻被衆人圍着崇拜的感覺,也沒有多說,拿起斧頭,又是幹淨利落的幾下把樹枝給砍掉,隻留下一根4米多長的木材。
張洪拿起斧頭看了看,斧刃處沒有太大磨損,雖然有些變形,但整體還是能繼續使用的。
這也沒有辦法,在現在這個時代,能夠有金屬工具,對原始人來說算是黑科技了。
而要想有更加先進的煉鐵技術,就需要想辦法改變工具低劣、技術不成熟的窘境。
要想做到這個,就需要不斷地改進生産工藝和生産流程,不斷地改進各種工具,厚積薄發,總會能夠将部落的冶煉事業發展起來的。
鐵器的使用,是部落一個裡程碑式的轉折點,但對現在的熊部落來說,對張洪來說,隻不過多了一些工具而已。
有了鐵質的斧頭,雖然質量很次,但可以把礦石破碎的更細,削出來的木頭也更平,速度還更加快。
有了這些工具,很多原本沒有辦法制作的東西,也将不會有所限制了,部落的發展,也将進入一個快車道 拿到斧頭的熊大熊二等人像個孩子一樣,比着賽地去砍樹林的樹木,其他族人尤其是狩獵隊的隊員,更是眼紅不已,都想着摸一摸或者體驗一下用斧子砍掉一棵樹。
熊二不愧是熊二,即便砍了十幾棵,跟沒事人一樣,依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張洪十幾斧頭才砍掉一棵樹,已經被熊二遠遠地超在了後面。
張洪的斧子被巫拿去美其名曰地祭祀了,當然這麼重要的工具不能放在山洞裡吃灰,巫也明白,隻是說要将斧頭拿去描畫出來,然後去山洞裡記錄這個事情。
張洪沒有辦法,隻能回去繼續煉鐵。
現在張洪煉出來的,頂多算是生鐵,要想質量更好的鐵或者鋼,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鐵錘不斷地鍛打、加熱、再鍛打、再加熱,于是第二種武器很快就出現在了熊部落,就是錘子。
除了錘子,還用堅硬的石頭做了鐵砧,用于鍛打各類工具和武器。
在第一場雪下過一個月,部落裡有了鐵質的工具,而在半個月後,鐵礦石全部消耗一空,而張洪他們也得到了15把斧頭,5把錘子,短鋸條、鋤頭、刀具等工具若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大部分的鐵礦,則被用來制作鐵犁。
明年需要開荒的事情,已經是很多族人都知道的“秘密”了,趁着冬季提前準備一些工具,總不會有錯。
而且犁張洪後世也隻是在網上見識過幾次,不知道怎麼樣制作。
但現在他有的是時間,可以按照記憶中大概的樣子,一點點地改進,一步步地嘗試。
而原來張洪認為夠用的鐵礦石和煤炭,在族人知道了鐵制工具這麼好用後,學習煉鐵的人陡然間就增加了不少,而原材料也在不斷地使用和實驗過程中用完了。
停下來不再制作肯定是張洪最後才會做的選擇,而體會到鐵器鋒利好用的族人們,也不同意停下來制作這麼有用的工具。
張洪也覺得可惜,反正看天氣這幾天下雪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帶着十幾名狩獵隊的人員,用砍下的木頭做了一輛爬犁,用人推着和拉着,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後山那邊開采鐵礦石。
雖然路上耽誤了不少時間,但還是安全到達了。
爬犁制作也很簡單,就是用斧頭和刀,将兩根木頭的表面削平滑,在前進的方向上底部與地面接觸的地方,微微向上彎曲,跟雪橇一樣,再在這兩根木頭上用釘子釘上一些架子,能夠運送一些鐵礦石回來。
張洪這次帶隊,主要是讓這些族人都知道如何在冬季戶外進行短距離的行動,而後面就準備讓其他人來負責采礦這個事情。
冬季采礦本身就比較困難,即便是大家的熱情都很高漲,但是寒風和低溫也讓族人們受不了,所以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張洪才會讓他們去采集上2-3爬犁的鐵礦石。
至于煉鐵,相關的技術熊山已經熟練掌握,部分常用的農具和器具也都知道怎樣去鍛打,張洪就沒有必要再去親自做,自己隻要在部落發展的大方向上做給出正确的指引,就足夠。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